子午奇谋
“子午谷奇谋”无疑是三国中后期诸多场军事博弈中留给后世的一大争论焦点,那么下面咱们就来的聊一聊这个争论千年的“子午奇谋”。
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刀光剑影,三分天下的局面完全形成。曹魏政权的实力在三大政权中独占鳌头。面对南面的两个敌对国,曹魏当时的布防主要分东、中、西三个前沿战线:分别是由大司马曹休坐镇的东线、骠骑将军司马懿坐镇的中线以及由安西将军夏侯楙坐镇的西线。

曹魏南面三大战线
西部战场的前敌总指挥夏侯楙是大将军夏侯惇的次子,曹家的宗室成员,他的妻子清河公主是曹操的女儿。无论出身还是地位都是响当当的,但这位当朝天子的姑父却是个贪财好色的庸碌之辈,放他在西线战场与其说是镇守边疆,倒不如说是来攒政绩、凑资历、刷经验的。因此蜀汉丞相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到,便于魏太和元年,蜀汉建兴五年,即公元227年将丞相府北迁至汉中,操练三军、准备北伐,次年出兵,这期间蜀汉的重要将领魏延提出了被后世争论千年的子午谷奇谋。
首先第一个问题,子午谷奇谋是什么?
子午谷奇谋见于史书的有两个版本:
第一,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引用的版本。大意是: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在南郑召开了军事会议。时任北伐军前部督、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魏延提出,自己愿意率领五千精锐部队,从子午道前往长安,不出十天便可兵临城下,无能的夏侯楙面对犹如天降的强敌必然弃城而走,到时候魏延就可以缴获长安城内遗留下来的粮草补给固收待援。同时诸葛亮率领主力部队出斜谷道攻打整个关中地区,这样一来整个关中地区便可一举平定。这一计划得以实现有以下五个必须满足的条件:
1、魏延率领五千人马可以在十天以内穿越600里的子 午谷,且可以整编到达长安城下;
2、长安守将弃城逃走,或汉军以极小的代价攻占长安城;
3、长安城中被遗弃有大量的粮草供魏延部使用;
4、魏延部能够可以在长安坚守到诸葛亮主力部队来到长安与之会师;
5、诸葛亮斜谷道进军顺利无阻。
这个计划普遍不被认可,包括笔者本人在内,魏延即使再善用奇谋也不可能提出这样一条天马行空的计划,太过大胆主观了。
另一个版本出自《三国志·魏延传》,略微有所不同。大意是,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魏延都向诸葛亮提议,建议自己带领一万军队走“异道”(应该也就是指子午谷)突袭关中平原,佯攻长安,实际东进攻取潼关,与从兵出斜谷道的诸葛亮主力部队会师于潼关。坚守武关—潼关一线的重要的隘口,切断来自东方的魏军增援部队,进而对整个关中平原形成合围之势,雍凉地区也将成为飞地必将望风而降。
魏延的构想
相较前者,这个版本虽然依旧大胆但是相较版本一还是有一定的可实施性的。为什么呢?因为首先双方的统帅对比,夏侯楙一个纨绔子弟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应变能力都是远远比不了诸葛亮和魏延的。其次,从西线战场将领的安排上其实足以说明曹魏举国上下根本没把蜀汉当成威胁,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当时关中和雍凉的守备兵力并不强。第三,凉州地区刚刚被曹魏统一不久,民心不服,且与兄弟民族杂居,曹魏对这一地区的实际控制并不强。魏延引军发动突袭,攻占潼关是完全有可能的,到时候把守住蒲阪津、潼关和武关一线,掐断来自中原地区和南阳盆地两个方向的援军,此时魏国朝廷再想走马换将就已经来不及了。到时候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也进入了平原,汉军握有兵力优势,在关中地区的魏军便只有坐以待毙,平定整个关中地区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一旦关中地区沦陷,曹魏的版图就被一分为二,雍凉地区孤掌难鸣,即使想反抗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这就引来了第二个问题,这样一个巨大收益的计划为什么没有被诸葛亮采纳呢?
诸葛亮对于这一个计划的态度是“以为此县危”“制而不许”,也就是担心太过冒险,所以没有允许。诸葛亮反对子午谷奇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这个计划虽然有了可行性,但依旧存在很大风险。
首先在战术上:第一,受制于天气的影响太大,秦岭以南赶上雨季往往会阴雨连绵,不利于行军,后来曹真征汉中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二,地理因素的制约,子午谷总长六百余里,且全程为崎岖难行的山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也有“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军,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的论述,即急行军一百里和敌人争利,就有可能损失一员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和敌人争利,就会有一半士兵掉队。因为士兵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平原急行军尚且如此,何况是子午谷。第三,两国巨大的国力差距,即使诸葛亮和魏延成功地将魏军困在了关中平原,如果曹魏从冀州、豫州和南阳等地源源不断地开来援军,关中又久攻不克,汉军就会陷入魏军的反包围当中。
其次,政治上和战略上,诸葛亮最为担心的并不是计划难以实施,也绝非胆小不敢冒险,恰恰担心的是一旦这一计划成功以后,以当时的蜀汉政权能不能接管的了这么大的一块疆土。整个雍凉二州十六郡的土地,体量庞大人口众多,难以短时间内完全消化,身为将领的魏延当然不会考虑也不需要去这些问题,诸葛亮却不能不考虑。他是北伐军统帅之前,首先是蜀汉的丞相;他是一位军事家之前,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需要量力而行、着眼大局。再者,诸葛亮受刘备永安托孤,继承先帝未竟事业任重而道远,他怎么敢赌上好不容易恢复和积攒起的国力孤注一掷去冒这个险呢?要知道,当时的北伐的军队可以说是蜀汉的倾国之兵,蜀汉不可能允许,也无法承受再经历一次夷陵之战的惨败了
此外,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行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魏延的这一计划背离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真正的战略目标。诸葛亮虽然在《出师表》中高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长安、洛阳)”的旗帜,但第一次兵出祁山的目标是进攻位于陇山以西的天水、陇西、南安以及广魏四郡,将四郡的土地作为“跳板”,步步为营地攻占整个雍凉地区。
诸葛亮的北伐目标——天水郡、陇西郡、南安郡、广魏郡
这也就牵扯到了第三个问题,诸葛亮为何会把雍凉二州
作为北伐的目标呢。
因为在地势上,陇西四郡要高于关中平原,且只有两条大路可以用于行军,可谓易守难攻。同时,也达到了将曹魏版图一分为二的目的,雍凉地区羌胡杂居,曹魏对这一带的节制本就十分有限,现在被拦腰斩断便成为真正的飞地,再加上诸葛亮一向温和友善的民族政策,迟早会望风而降。到那时蜀汉手握整个凉州,进可以袭取关中、虎视中原,同曹魏一较高下;退可以扩大疆域、充实军备,提升自身综合国力。
攻取雍凉二州后的三国版图设想
这里顺带一提,蜀汉占据雍凉不仅仅是版图上的扩大,更是经济实力和军备力量的整体提升。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解决军粮问题,其后诸葛亮和姜维的屡次出兵都受碍于粮草转运和后勤给养的困难,虽然成都盆地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但是需要穿越崇山峻岭运输出去,而且受天气的影响极大,对用兵十分不利。而雍凉地区则以盛产小麦著称,尤其是天水郡,占领了雍凉地区便可在此屯垦,作伐魏的粮仓。第二,雍凉一带羌胡杂居、盛产马匹,而当时的蜀汉军队多以步兵见长,与拥有强大骑兵的曹魏在野战的对抗中不占据优势。有了雍凉的马匹来源,汉军便可扩充骑兵的编制,在军事力量上大幅提升。第三,截断了河西走廊就相当于控制了“丝绸之路”的东大门,垄断了亚欧商路,使得蜀郡盛产的蜀锦便利地销往海外,蜀汉得以积累雄厚的资本,提升经济实力。
当然以上三点都是我的个人的推测,仅供参考。不过无论是对诸葛亮还是蜀汉来说,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稳扎稳打的进军规划,因此诸葛亮和后来的姜维基本上也都在参照着这个思路用兵。站在今天的上帝视角,这个规划似乎也比子午奇谋更加适合当时蜀汉的实际情况。
然而,通过子午奇谋,却映射出了诸葛亮和魏延的两颗赤诚之心。试想作为谋划者的魏延不可能想不到计划的风险,但是他依然毛遂自荐愿意做这次行动的指挥官。这是何其的忠勇可嘉,一片丹心对天可表。反观诸葛亮,他难道不想尽早地攻占长安、进兵中原,完成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志向吗?他选择了迂回、安稳的战术,并不是因为他胆小怕事、不敢冒险,而是对先帝和他还有无数同僚共同创立的这份基业负责。如果朋友们对子午奇谋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总之,现在汉军的北伐计划已定,诸葛亮遣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引兵出斜谷道,作为疑兵佯攻郿县,并且大造声势。自己则亲率主力部队从祁山道而出,剑锋直指陇右四郡,开启了他的第一次伐魏。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进军安排
然而这一次的北伐却以失败而告终,汉军撤回汉中,包括诸葛亮本人在内的大部分将领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占尽战略和兵力优势的条件下诸葛亮会失败呢?
请看下集——街亭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