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蛇,是一道湖南省傳統的名菜,屬于湘菜系。此菜選用高蛋白,低脂肪,肉質細嫩的本地蛇作原料,配制以鮮、香、辣為主要特征的口味。蛇肉的膽固醇含量很低,對防治血管硬化有一定的作用。
蛇肉質地細膩、滋味鮮美,而且還富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美味佳肴。

曆史起源
口味蛇源于甯鄉。甯鄉鄉村有個胡建民,年輕時做鐵匠,後因機緣巧合,半路出家在村口開了家口味蛇店,口味蛇賣得風生水起。更有意思的是三年前胡雖年過半百,卻自信寶刀未老,攜自己的招牌菜“建民口味蛇”參加全省烹饪大賽,粵廚的技法、湘菜的味道,神秘而鮮辣的湯汁、肥美而韌勁實足的蛇肉,口一咬便能撕成線彰顯出深透的火功,一嚼,絕味。折服了評委們奪得金牌。
甯鄉口味蛇的熱,因辣上瘾。進長沙後,經曆了三次用辣技藝變革。先是在茶油、蒜子、老姜爆過的蛇肉中放一把幹辣椒粉煨煮收汁吃,後用新鮮的尖紅辣椒一切兩段煨着吃,煨出一鍋紅豔火辣,近兩年廚師們又玩出個青椒焖蛇,青椒的清香辣再次激活了人們的味蕾,成為湘菜館的招牌菜,火爆流行。風靡長沙
吃蛇風靡長沙,應該是1995年以後的事。甯鄉人唐華先後在解放路和桂花公園開了九龍酒店、九龍蛇城,在長沙首推“甯鄉口味蛇”。緊随其後,“金太陽”的張筱鈴在湘雅路、松桂園、識字嶺、勞動路、車站北路等地連鎖開店。金太陽店店賓客盈門,無論是宴席大餐,還是聚會小酌,客人點的第一道菜差不多都是“甯鄉口味蛇”。這樣的盛況大約持續了五六年。
現在細究起來,新湘菜掀起“特色風暴”、“口味風暴”,其實主要源于多年前“甯鄉口味蛇”在長沙餐市的驚世表現。“甯鄉口味蛇”讓湘菜開創了一個不斷創新敢于創新的繁榮時代。
“甯鄉口味蛇”是從甯鄉縣大成橋鄉傳到長沙的。甯鄉人原來也不吃蛇,蛇肉向來被視為厭物,不僅不能上正席,而且不準在竈上烹饪。偶爾有人抓了蛇弄了吃,也是把蛇倒挂在樹上,剖殺剮皮,然後在戶外露天之地壘幾塊石頭,架口鍋,清水一炖,加施油鹽,撒把胡椒。湯鮮肉嫩,其味卓絕,但敢嘗的人不多。
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甯鄉縣有個叫大成橋的小鎮,有店始做“口味蛇”。将花蛇去皮切段,以幹紅椒粉、番茄醬、大料、香葉、青紅尖椒、蔥姜味精煨熬。大火煨炒後還用文火入味,然後淋汁擺盤。端上桌,滿盤紅豔豔的糊滿辣椒,肥肥的蛇段已被浸得通紅發亮,蛇肉緊實,泛着透明的油光。順勢一咬,蛇肉脫骨而出,甘香鮮嫩,那種食後始覺到的辣,辣得人倒抽涼氣卻又欲罷不能。據說還把維生素c藥丸研粉入汁,以防食客上火。口味蛇味辣肉鮮,外形也不再像清炖那樣白森森的讓人感到悚然。這道蛇食就很快流行開了,甯鄉縣城玉潭鎮的人于是成群結隊去大成橋品嘗。唐華、張筱鈴就是這時候把甯鄉口味蛇推到長沙的。從那時以後,包括蛇食之類的湘菜開始進入日新月異的風味新征程。
相關典故
“秋風起,三蛇肥”。金風送爽,蛇為冬眠蓄足了營養,此時最肥最壯,也最為滋補。這也是吃蛇的大好時節。在長沙大小餐館,大多有蛇食:口味蛇、青椒焖蛇、姜辣蛇、秘制蛇、幹鍋帶皮蛇……蛇食,已成為新湘菜不可或缺的風味主角。
但在十幾年前,湘菜對于蛇食避而遠之。衆所周知,廣東人吃蛇有傳統。《清稗類鈔》記:“粵人嗜食蛇,謂不論何蛇,皆可佐餐。”《本草綱目》記載:“南人嗜蛇。”其實,除了廣東,也許再找不出一個地方,有長沙人這樣喜歡吃蛇的了。現今長沙做蛇最著名的是“金太陽”,其老闆張筱鈴介紹,我們吃的蛇基本上是野生蛇,至今還沒有人成功繁殖蛇類,所謂人工養蛇,實際上隻是“圈蛇”,把野外的蛇抓來圈養———建圍牆圍個山頭,不改變山地的自然生态環境,讓蛇在這塊領地生活;而且圍牆得是弧形的,不得有兩堵牆的折角,否則,蛇沿着折角,頭與尾在兩牆之間一搭一搭就爬出圍牆了。湖南本地的蛇是供不應求的,長沙餐飲消耗的蛇,大半是從廣州市增槎路那國内最大的野生動物聚散地運過來的。進入餐館的,基本上是花蛇、烏蛇、臭蛇(又叫大王蛇)這三種無毒蛇。
幾年前,我曾經就長沙人做蛇菜的烹饪史請教過湘菜大師許菊雲,許大師告訴我:長沙的“老班子”不吃蛇,傳統湘菜并沒有用蛇作原料的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道叫“龍鳳呈祥”的菜———清炖蛇和雞,是由粵菜移植而來。那是大菜,隻在高檔宴席上才有。
食材準備
主料:飼養菜花蛇1條重約1000克
輔料:鮮紅辣椒75克,姜25克,八角1克,桂皮1克,香葉1克。
調料:植物油150克,香油5克,辣醬20克,豆瓣醬10克,花生醬5克,肉清湯1000克,雞粉13克,醬油10克,濕澱粉10克。
制作步驟
1、将活蛇宰殺後去皮,切成長約10厘米的段。
2、炒鍋中放入油,加入香料及調料,下入蛇段小火煸炒片刻,倒入肉清湯,改用文火煨制七成爛,取出留原湯。
3、把紅椒切成10厘米左右的段,下鍋片刻後,加入煨好的蛇和原湯适當調味,然後勾芡淋上香油,出鍋即成。
制作要訣
蛇段煨制時不宜過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