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閩西八大幹之一的蘿蔔幹,上杭人都引以為傲。因其香脆可口,消食開胃,成了上杭人民餐桌上常見的小菜,更是出門在外上杭遊子最好的家鄉伴手禮。
上杭的蘿蔔幹多出自水南、張灘、土埔、九州等。因臨近汀江河,沙土疏松,特别适合蘿蔔的生長。
在筆者的記憶中,家裡每年都要騰出一大塊地來種蘿蔔,腌制蘿蔔幹。入秋後就開始買種子了,用來腌制蘿蔔幹的種子也很有講究,一定是用“甯化蘿蔔籽”,據說是因為甯化蘿蔔腌制出來的蘿蔔幹品質最好。待除草、墾地完後,在寒露時節就要開始播種了。隻要三個月的時間,就能收獲又白又長、鮮美多汁的白蘿蔔了。把剛拔起的蘿蔔,去掉蘿蔔葉、根和表面的蘿蔔須,用大木桶按一層蘿蔔一層鹽疊放,在最頂層壓上幾塊大石頭,加入少量的水,腌制一個星期。在鹽的作用下,蘿蔔的體積已經變小許多,浸出鹽水,這是就需要撈出來用特制的竹搭晾曬,要翻面,曬均勻,去除蘿蔔體内多餘的水分。等曬到半幹,就将原先木桶裡浸泡蘿蔔的鹽水過濾一遍,去除沙土,再用大鍋煮開,來洗蘿蔔幹。放入蘿蔔幹,再用煮滾的鹽水将蘿蔔幹沖洗1次,趁熱揉搓,洗幹淨之後,再一次晾曬,蘿蔔幹的顔色就變棕色了。曬好的蘿蔔幹就可以裝入幹淨的甏内搗實、密封。風味别具一格的上杭蘿蔔幹就算是做好了。密封好的蘿蔔儲存得越久,蘿蔔幹的香味就越濃厚呢!
小時候,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齊上陣,一家人忙裡忙外,好不熱鬧,腌制蘿蔔幹這一習俗沿襲至今。
那一條條腌制好的蘿蔔幹,大小均勻,一律呈棕色,散發出一陣蘿蔔幹特有的香味,會饞的你口水直流。蘿蔔幹最簡單,最原始的做法就是把蘿蔔幹泡水,去掉大部分鹹味,撈出來剁成小顆粒,放上豬油,在鍋裡爆炒。這樣做出來的蘿蔔幹,配上白稀飯,能大口大口地吃上好幾碗。最簡單的烹饪,還原最自然的味道。可以說筆者從小就是吃着蘿蔔幹成長起來的,對于蘿蔔幹記憶從小就已深深烙印在腦海裡了。
出門在外的這幾年,偶爾見到蘿蔔幹的蹤影還是在超市的貨架上。内心懷着一絲雀躍,但再看看出産地,卻不是上杭,為此又感到有些失落。隻能用外國的月亮沒有中國的圓,外面的蘿蔔幹也沒有有家裡的香來安慰着自己。
蘿蔔幹對筆者來說就是家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