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世民給了房玄齡升官,房玄齡連夜寫了一封信,道:我一定要辭職

公元617年,隋炀帝大業十三年,李淵終于打破沉寂,醞釀年已久的起兵計劃得以實施。李淵率領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揮師南下,橫渡黃河,直取關中。在渭北,李世民的轅門外出現了一位執仗而來的長者,這位長者比李世民年長20歲,李世民當時缺兵少将,求賢若渴,此人前來投奔,李世民立即有種相見恨晚之感,遂讓他做自己的參軍,長立于身邊。此人姓房名喬,字玄齡,是李世民最得力的智囊。

李世民給了房玄齡升官,房玄齡連夜寫了一封信,道:我一定要辭職

對此,《新唐書》如此記載:

太宗以敦煌公身份率兵巡行渭北,玄齡杖策拜見于軍門,太宗一見如故,署任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

房玄齡的曾祖父曾是北魏的鎮遠将軍,他的爺爺是一縣主薄,父親隻是個普通的讀書人,可以說是家道中落。但房玄齡從小聰穎,熟讀經史,富有韬略。當時李淵父子才剛剛起兵1個多月,房玄齡做了三點預測:第一,大隋必定滅亡。第二,取代隋朝的就是李氏父子。第三,房玄齡沒有相中李淵的長子李建成,而是直接投奔李世民,因為李世民是房玄齡心目中的明主。從結果上看,房玄齡的三點預測完全正确,可見此人确實眼光犀利。

李世民給了房玄齡升官,房玄齡連夜寫了一封信,道:我一定要辭職

李世民雖然富有雄才,但卻煩于瑣事,而房玄齡不僅為李世民出謀劃策,而且勤勤懇懇料理俗物,李世民對此非常滿意。李世民曾評價房玄齡:

“漢光武帝自得鄧禹之後,門人更加相親相近,自從我有了玄齡,就像光武有了鄧禹一樣。”

鄧禹是劉秀身邊著名的軍師,李世民把房玄齡比作鄧禹,可見對房玄齡的看重。房玄齡老成持重,眼光比較長遠,李世民出征,一旦打了勝仗,其他将領都是進城去哄搶财寶,隻有房玄齡不要這些身外之物,他進城都是探訪名士,為李世民推薦人才,因為房玄齡認為:人才是奪取天下的無價之寶。例如,大名鼎鼎的杜如晦,就是房玄齡推薦給李世民的。

李世民給了房玄齡升官,房玄齡連夜寫了一封信,道:我一定要辭職

李世民戰功卓絕,人們都認為他手下名将如雲,是以百戰不殆。反而很容易忽略李世民帳下的3位文臣,他們是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其中,若論謀略,房玄齡穩居第一,若論決斷,杜如晦更勝一籌。而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内兄,雖不擅長謀略,但卻是心腹。是以,在後來太子和秦王勢不兩立的時候,李建成首先要把房、杜二人從李世民身邊調開,然後才對付李世民。

李世民給了房玄齡升官,房玄齡連夜寫了一封信,道:我一定要辭職

《舊唐書》記載:

隐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谮之于高祖,由是與如晦并被驅斥。隐太子将有變也,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閣計事。

而當李世民決心要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卻不惜冒險,讓長孫無忌去把房、杜二人請來,穿着道士的衣服,偷偷進入秦王府謀劃。這說明兩件事,第一,在李世民心中,有重大的謀略,必須有房杜二人的參與。第二,若無房杜二人詳細籌謀,玄武門之變恐怕不是僅憑尉遲恭、侯君集等人的蠻力所能取勝的。

李世民給了房玄齡升官,房玄齡連夜寫了一封信,道:我一定要辭職

是以,當李世民繼位,論功行賞,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三個文臣“功居第一”,直接封為國公。淮安王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堂叔父,他認為房玄齡是“刀筆之吏”,耍筆杆子的怎麼能排在武将前面呢,李世民就舉了漢代蕭何的例子,這才讓衆人服氣。

李世民給了房玄齡升官,房玄齡連夜寫了一封信,道:我一定要辭職

​唐太宗時期,房玄齡一直擔任宰相,勞苦功高。房玄齡熟讀經史,難道不知道位極人臣之後應該急流勇退嗎?其實,房玄齡是知道的。貞觀十三年,李世民認為房玄齡勞苦功高,不僅把房玄齡的兒子招為驸馬,還把房玄齡的女兒嫁給了李世民的弟弟(有點差輩,不要介意)。還封房玄齡為太子少師,房玄齡自認為權力達到了頂端,不是好事,連夜寫了一封辭呈,交給李世民。李世民不讓他辭職,房玄齡“固辭”,但最終還是被李世民多次拒絕。

李世民給了房玄齡升官,房玄齡連夜寫了一封信,道:我一定要辭職

關于房玄齡要辭官的事情,在《新唐書》中也有類似的表達:

(貞觀十三年)未幾,加太子少師,始詣東宮,皇太子欲拜之,玄齡不敢谒,乃止。居宰相十五年,女為王妃,男尚主,自以為權寵隆極,累表辭讓,诏不停,玄齡固辭。

李世民認為,自己已經離不開房玄齡了,是以不能讓房玄齡辭職,房玄齡又幹了10年,10年之後,房玄齡病逝,在病榻前,李世民在房玄齡的床前,親自封賞房玄齡的兩個兒子,讓房玄齡死前親眼看到兒子得到蔭封。

李世民給了房玄齡升官,房玄齡連夜寫了一封信,道:我一定要辭職

房玄齡當宰相的後期,他的兒子們借着父親的實力,羽翼豐滿,最終在唐高宗時期,發生了著名的“房遺愛叛亂”,房玄齡一家被殺或被貶,還連累房玄齡的牌位從太廟中移除。若房玄齡提前10年的辭職,李世民能夠準許,房玄齡身後之名可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