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终于打破沉寂,酝酿年已久的起兵计划得以实施。李渊率领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挥师南下,横渡黄河,直取关中。在渭北,李世民的辕门外出现了一位执仗而来的长者,这位长者比李世民年长20岁,李世民当时缺兵少将,求贤若渴,此人前来投奔,李世民立即有种相见恨晚之感,遂让他做自己的参军,长立于身边。此人姓房名乔,字玄龄,是李世民最得力的智囊。

对此,《新唐书》如此记载:
太宗以敦煌公身份率兵巡行渭北,玄龄杖策拜见于军门,太宗一见如故,署任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房玄龄的曾祖父曾是北魏的镇远将军,他的爷爷是一县主薄,父亲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可以说是家道中落。但房玄龄从小聪颖,熟读经史,富有韬略。当时李渊父子才刚刚起兵1个多月,房玄龄做了三点预测:第一,大隋必定灭亡。第二,取代隋朝的就是李氏父子。第三,房玄龄没有相中李渊的长子李建成,而是直接投奔李世民,因为李世民是房玄龄心目中的明主。从结果上看,房玄龄的三点预测完全正确,可见此人确实眼光犀利。
李世民虽然富有雄才,但却烦于琐事,而房玄龄不仅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而且勤勤恳恳料理俗物,李世民对此非常满意。李世民曾评价房玄龄:
“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
邓禹是刘秀身边著名的军师,李世民把房玄龄比作邓禹,可见对房玄龄的看重。房玄龄老成持重,眼光比较长远,李世民出征,一旦打了胜仗,其他将领都是进城去哄抢财宝,只有房玄龄不要这些身外之物,他进城都是探访名士,为李世民推荐人才,因为房玄龄认为:人才是夺取天下的无价之宝。例如,大名鼎鼎的杜如晦,就是房玄龄推荐给李世民的。
李世民战功卓绝,人们都认为他手下名将如云,所以百战不殆。反而很容易忽略李世民帐下的3位文臣,他们是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其中,若论谋略,房玄龄稳居第一,若论决断,杜如晦更胜一筹。而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内兄,虽不擅长谋略,但却是心腹。所以,在后来太子和秦王势不两立的时候,李建成首先要把房、杜二人从李世民身边调开,然后才对付李世民。
《旧唐书》记载: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而当李世民决心要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却不惜冒险,让长孙无忌去把房、杜二人请来,穿着道士的衣服,偷偷进入秦王府谋划。这说明两件事,第一,在李世民心中,有重大的谋略,必须有房杜二人的参与。第二,若无房杜二人详细筹谋,玄武门之变恐怕不是仅凭尉迟恭、侯君集等人的蛮力所能取胜的。
所以,当李世民继位,论功行赏,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三个文臣“功居第一”,直接封为国公。淮安王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堂叔父,他认为房玄龄是“刀笔之吏”,耍笔杆子的怎么能排在武将前面呢,李世民就举了汉代萧何的例子,这才让众人服气。
唐太宗时期,房玄龄一直担任宰相,劳苦功高。房玄龄熟读经史,难道不知道位极人臣之后应该急流勇退吗?其实,房玄龄是知道的。贞观十三年,李世民认为房玄龄劳苦功高,不仅把房玄龄的儿子招为驸马,还把房玄龄的女儿嫁给了李世民的弟弟(有点差辈,不要介意)。还封房玄龄为太子少师,房玄龄自认为权力达到了顶端,不是好事,连夜写了一封辞呈,交给李世民。李世民不让他辞职,房玄龄“固辞”,但最终还是被李世民多次拒绝。
关于房玄龄要辞官的事情,在《新唐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贞观十三年)未几,加太子少师,始诣东宫,皇太子欲拜之,玄龄不敢谒,乃止。居宰相十五年,女为王妃,男尚主,自以为权宠隆极,累表辞让,诏不停,玄龄固辞。
李世民认为,自己已经离不开房玄龄了,所以不能让房玄龄辞职,房玄龄又干了10年,10年之后,房玄龄病逝,在病榻前,李世民在房玄龄的床前,亲自封赏房玄龄的两个儿子,让房玄龄死前亲眼看到儿子得到荫封。
房玄龄当宰相的后期,他的儿子们借着父亲的实力,羽翼丰满,最终在唐高宗时期,发生了著名的“房遗爱叛乱”,房玄龄一家被杀或被贬,还连累房玄龄的牌位从太庙中移除。若房玄龄提前10年的辞职,李世民能够批准,房玄龄身后之名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