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房玄齡簡介,房玄齡的故事

(公元579年—648年),字喬,齊州臨淄(今屬山東淄博市)人,自幼聰敏,博覽群書,有驚人的洞察力。在隋初,一般人根據當時的太平景象,認為隋朝政權将會長期穩定;而他從隋帝“無功德”、诳騙百姓且皇族内部互相傾軋等情況得出結論:隋朝滅亡“可翹足而待”。他十八歲時被推舉為進士,授羽騎尉;後任隰城尉。唐兵進關中,他歸順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參軍,協助李世民統一中國,取得帝位。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任中書令,後任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并受诏重撰《晉書》,受封梁國公。他是唐初着名的政治家和謀略家,與杜如晦、魏征等同是李世民的重要助手。

房玄齡簡介,房玄齡的故事

隋炀帝繼位後濫用民力,揮霍無度,驅使千百萬農民建東都,修西苑,開運河,掘長塹,築長城,通馳道。又數遊江都和巡邊,沿途各地常有幾十萬人迎送,極其奢華。還多次進攻高麗,人力物力耗損巨大,使“耕稼失時,田疇多荒”,水旱災害不斷。短短幾年,隋朝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各種沖突激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一些隋朝官吏也擁兵自重,伺機取隋而代之。義甯元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淵在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輔佐下起兵反隋,揮師南下,沿汾水進軍關中。

在李世民所部進抵渭水以北時,房玄齡從隰城(今山西汾陽西)趕來投靠李世民,當上了記室參軍。随後,在唐軍入據關中、建立唐朝及李世民揮軍取河隴、北救晉陽、東定中原、攻取河北等統一戰争中,房玄齡均“罄竭心力,知無不為”,給秦王李世民出謀劃策。作戰中,唐軍每殲滅一部敵軍,别人争着尋求珍寶之物,房玄齡則總是先收攬各種人才,安置在幕府之中。發現有謀臣猛将,他便想方設法與之結交。是以,那些謀臣猛将均願為李世民“盡其死力”。在用人問題上,他還常給李世民出主意。例如,杜如晦原是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遷陝州長史。房玄齡說:“杜如晦,王佐人才。大王欲經營四方,非如晦不可。”李世民接受了這一建議,将杜如晦又調回秦王府。後來,杜如晦與房玄齡一起,跟從李世民東征西讨,參謀帷幄。“玄齡善謀,如晦能斷”,二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李世民,為唐朝統一中國立下巨大功勳。

李淵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稱帝後,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李建成忌妒李世民的才華和功績,在李元吉的慫恿策動下,欲謀害李世民。李世民早已看出了他們的陰謀,是以派他的親信行台工部尚書溫大雅和車騎将軍張亮出鎮東部洛陽,以備一旦有變即東出洛陽。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中一天,李建成夜召李世民飲酒,将其灌醉。李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李淵得知後敕李建成說:“秦王素不能飲,自今無得複夜飲。”并對李世民說:“道建大謀,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遷汝還行台,居陽,自陝以東皆主之。”李建成得知此消息後與李元吉合謀認為,讓李世民去洛陽等于放虎歸山,“不可複制”,不如将其留在長安,“取之易矣”。是以,他們說服李淵放棄了原來的意見,仍留李世民在長安。後來,李建成、李元吉在後宮“日夜谮訴世民于上”。李淵竟然相信了,想給李世民治罪,但由于大臣反對而未得逞。李元吉密請殺李世民,李淵沒有同意。

對李世民兄弟之間的尖銳沖突情況,秦王府上下都知曉,但一時無計可施。秦王府考功郎中房玄齡對比部郎中長孫無忌私下說:“現在太子、齊王與秦王之間的嫌隙已很深,一旦發生禍機,不僅是秦王肝腦塗地,實際上也是社稷之憂。不如勸秦王像周公誅管叔、蔡叔那樣殺掉太子和齊王,以安定家國。存亡之機,間不容發,正在今日!”長孫無忌贊同此議,因而進言李世民。李世民還有些疑惑,即召房玄齡謀劃。房玄齡說:“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現在你們兄弟之間的憂危關系,正是你除掉太子和齊王的天賜良機,願大王勿疑。”此後,房玄齡又與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一起多次勸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又征詢了其他僚屬的意見,才下定決心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發動“玄武門(長安皇宮北門)之變”,射殺李建成、李元吉。當年八月九日,李世民接替李淵當上了皇帝,論功行賞,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封房玄齡為梁國公。

房玄齡于貞觀三年(公元628年)當上了左仆射(宰相)。他處理政事盡心盡力,“惟恐一物失所”。他“用法寬平”,深受李世民信任。是以,李世民诏令他主持制訂唐朝律令。他研究前朝的律令後認為:“舊法規定:兄弟分家各居時,有人受封,另外的兄弟不相及;而有人謀反,則另外的兄弟皆連坐死。孫子可以因襲祖父的官爵;而祖父犯罪,孫子則被流放。這些都不符合情理”。他主持制定的唐律共五百條,立刑名二十等,其中笞刑五等,自十至于五十;杖刑五等,自六十至一百;徒刑五等,自一年至三年;流(放)刑三等,自千裡至于三千裡;死刑二等,絞刑和斬首。這部唐律比隋律減死刑九十二條,減流刑七十一條,那些削煩去害、變重為輕的條目,多不勝記。他還主持制定唐令一千五百九十條;又統一規定了枷(械頸刑具)、瘿(械手刑具)、鉗(金屬夾具)、瘾(鎖具)、杖、笞等刑具的長短寬窄;還删節唐朝建立以來的皇帝诏令,定留七百條,頒布執行。房玄齡的法制思想與李世民是相同的,是以他主持制定的律令,得到李世民的首肯。

房玄齡崇尚儒學,是以極力推崇孔子。李淵當皇帝時,國學之中的廟堂以周公為先聖,孔子配飨。房玄齡等建議停祭周公,以孔子為先聖,顔回配飨。李世民诏令執行。

在房玄齡等倡導下,唐朝大收天下儒士,根據他們的學識,分别予以錄用;還擴大各類學校招生。李世民多次親自到國學聽祭酒、博士講授儒學。四方儒士紛紛負書而至長安。

吐蕃、高昌、高麗、新羅等少數民族酋長也派子弟進長安入學。國學之内學生“幾至萬人”,“儒學之興,古昔未有”。唐初形成這種教育興旺的局面,是與房玄齡積極倡導分不開的。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好大喜功,濫用民力。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北韓半島上的高麗和百濟聯兵進攻親唐朝的新羅。貞觀十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不聽勸谏,下诏進攻高麗,分水陸兩軍進兵,水軍由張亮率領,共四萬千人、戰艦五百餘艘,陸路由李癪率領,近十萬人。唐軍進攻高麗受到頑強抵抗,損兵折将,不得不于當年十月撤兵。後來,李世民又改用輪番攻擾的辦法,試圖先疲憊高麗後大舉進攻,結果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反而激起鄰國的不滿,國内人民怨聲載道。

房玄齡對李世民不恤民力征讨高麗早就有不同意見,但由于李世民獨斷專行丢掉了善于納谏的好作風,且猜忌大臣,動辄殺人,是以他也不敢進谏。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齡病情已十分嚴重,對他的兒子他們說:“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無事,唯東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餘責。”于是,他抱病上表稱:“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開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次一重犯,必令三複五奏,進素膳,止音樂,(那是因為)重人命也。令驅無罪之士卒(東征高麗),委之鋒刃之下,使肝腦塗地,獨不足憫乎!向使(如果)高麗違失臣節,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他日能為中國患,除之可也。今無此三條而坐煩中國,内為前代雪恥(李世民東征高麗時稱:‘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利,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予弟之仇。’)。外為新羅報仇,豈非所存者小,所損者大乎!願陛下許高麗自新,焚淩波之船,罷應募之衆,自然華、夷慶賴,遠肅迩安。”李世民見此表奏很受感動,說:“彼病笃如此,尚能憂我國家。”是以,他親往房玄齡府上,“握手與決,悲不自勝”。房玄齡去世後,李世民賜他為太尉、并州都督,谥名文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