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房玄齡:隻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引言: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結語:參考資料:

“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這是李世民送給房玄齡的美贊,說他是有才之人。事實上,李世民善于作詩,詩篇百首中,有多首都是贈送給房玄齡的。

李世民執政期間,朝堂之上廣開言路,人們将李世民比肩于堯舜這樣的賢名聖主。

但唐政内外,能夠看透最真實的李世民的人,一定不是善于進言的魏征,也許隻有房玄齡最了解李世民真實的模樣。

他與李世民之間的相處關系,更能反射當下上下級關系的相處之道。而房玄齡在臨終時的一句肺腑之言,其實也闡述了那個時代下,他心中的君臣本質。

房玄齡:隻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引言: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結語:參考資料:

房玄齡畫本

房玄齡出生于公元579年,去世于公元648年。他在唐朝初年間,就已官至宰相,後人尊房玄齡為唐朝初年第一名相,可見其受推崇程度之高。

房玄齡是我國曆史中傑出的政治家和史學家。他出生于名門,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比較好。家族在隋朝時就以官拜重要之職,父親是隋朝權臣房彥謙。

家族顯赫的官宦背景,也使得房玄齡從小就更有條件去開闊自己的視野。父親也十分重視房玄齡的教育工作,培養了房玄齡勤奮好學的興趣愛好。童年時期,房玄齡就已通《五經》,而且房玄齡喜歡辯論,在山東等地拜有衆多名師。

房玄齡:隻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引言: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結語:參考資料:

房梁公畫像

山東又是儒家思想最濃厚的古代名城,在一定程度上,房玄齡又深受儒家思想洗禮。但房玄齡又不僅隻是一個愛讀書的男孩,他同樣也愛騎射,18歲時也中了舉,成為進士,後又被提拔至羽騎尉。

等到隋朝末年,天下徹底大亂時。李淵這時率兵入關,而在亂世之下,房玄齡決定投奔李世民。

房玄齡随秦王出征,參謀且點管書籍。而在早期創業的過程中,李世民就對房玄齡偏有好感,甚至公然向大臣們誇贊,說他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好幫手。每逢戰場上迎來大捷好消息時,衆多将領都會想着如何瓜分更多的金銀财寶,來填充自己的腰包,或擡高自己的名氣,讓天下聞名,讓後世垂青。

房玄齡:隻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引言: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結語:參考資料:

李世民說,與這些将士對比較明顯的正是房玄齡。說他似乎什麼都看不上,他不看重金銀财寶,也不看重自己的身後名,隻是想着在戰争結束,于各地收羅一衆人才,讓這些能人為秦王、為太宗所用。

若是把李世民看重一個老闆,房玄齡為一介下屬。那麼能夠為老闆招攬智囊團的下屬,必将被重用。事實上,房玄齡真正為李世民推薦的能用之才數不勝數,其中包括張亮等。

房玄齡先是在戰争取得勝利後,與那些自己所欣賞的才能者,結交為朋友。然後大說唐之鴻鹄大業的美好景象,最後引薦這些能人志士為李世民所用。其薛收、李大亮、杜如晦等,都是經由房玄齡給李世民牽線搭橋,最後才在唐政上有一名驚天的政治成績來的。

但按照房玄齡的話來說,一切僅是為了報李世民的知遇之恩。是以在李世民還隻是秦王時,房玄齡便竭盡全力地跟随在秦王身後,為其籌謀軍政事務,平定中央之外的其他軍閥割據。

房玄齡:隻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引言: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結語:參考資料:

唐太宗李世民民間畫像

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也隻是一個自認為沒有被父親選為太子的委屈人。在此時,房玄齡一直都鼓勵秦王勤儉從政,不斷掌握軍謀大事。是以房玄齡這個幫扶者對于李世民來講,前期就相當于是一種精神上的鼓勵。

李淵曾也在朝堂上,對衆臣誇贊千裡之外,不曾與自己直接對言的房玄齡。道:這個人總是能夠審時度勢,他可以從人性心理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即便他遠在千裡之外,但我依然感覺他總能夠像是能面對面與人交流一般,他把人的心理和人性拿捏得十分準确。

而李淵的這一番話,實際上也非常客觀地點到了房玄齡身上最大的閃光處,他的确是一個善于了解人性的能人。

房玄齡:隻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引言: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結語:參考資料:

魏征雕像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房玄齡對于李世民的相處之道,衆多人在翻閱唐朝曆史時,看到的是魏征與李世民之間的進言關系。

魏征在進言過程中,會講究三大方法。一,提出事情的利害關系。二以堯舜禹為榜樣,督促李世民多多吸收他人建議。三,魏征對李世民講明明君與昏君之間的差別,鼓勵李世民廣開言路。

這三方面,魏征敲側擊地穩住了自己能多多進言的位置,同時又避免了李世民會因自己進言而大動肝火局面的出現。

但這樣的魏征真的要比房玄齡更聰明嗎?事實并非如此,如果從了解李世民這個程度上來看的話,魏征可能比不過房玄齡。房玄齡更能掌握李世民的人性和心理的走向,更能夠配合上司。

房玄齡:隻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引言: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結語:參考資料:

房玄齡民間畫本

李世民并不甘心做大度的帝王,他對于否定自己的言行并不樂意傾聽,對于那些與自己政治意見相背的建議,也不能夠及時聽從。畢竟在封建帝王制度下,一個國家的君主的尊嚴被看得格外的重,李世民有這樣暴躁的心理也十分正常。

但魏征并沒有将其放在心上,該進言還是一樣進言,有時候會把李世民氣得怒發沖冠。隻有長孫皇後出面調和兩人的關系,李世民才能夠稍稍做出讓步。但如果沒有長孫皇後這一潤滑劑的存在,估計這君臣之間的沖突必将愈演愈深,對于魏征家族的延續必将不利。

與魏征形成超強對比的就是房玄齡。

房玄齡一輩子,都沒有說過太多違背李世民的話。而李世民也做了很多首詩歌,贈送給他。說房玄齡真是自己從政道路上的好知己,也是自己生活中的好朋友。

房玄齡:隻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引言: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結語:參考資料:

房玄齡雕像

那麼房玄齡又是如何看出李世民是一個脾氣比較暴躁,并不願意真正廣開言路的君王的呢?

首先,房玄齡早期就已跟随秦王。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兩人相處時間很長,從其他人得到的下場中來看,李世民就是一個十分暴躁的君主。

話說曾經,李世民邀請一位軍中大臣與自己對弈。一上午的時間過去了,李世民并沒有赢來幾盤。于是他大動幹戈,怒火中燒,将這名大臣貶到了地方去當小小官吏了。

房玄齡從人性和心理的角度,去摸索上級的心理變化。再将自己摸索出來的理論結果,運用到自己與上級的相處之道中。是以兩人的關系變得更加友好,李世民也更加信任房玄齡。

但房玄齡為人勤懇、謙虛了一輩子。在臨終時最終還是說出了一番肺腑之言,這也相當于是房玄齡在跟随李世民31年的時間裡,說的唯一一次有可能會觸怒李世民,但也更像是真話的谏言。

房玄齡:隻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引言: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結語:參考資料:

唐朝版圖

晚年時期的房玄齡身體狀況很差,他常說不出話來,耳朵也聽得不清晰。李世民心急如焚,多次派遣衆多帝都較有名的大夫,去看望房玄齡。當李世民得知房玄齡将命不久矣時,他親自趕往房玄齡的府上,拉着房玄齡的手,說了一番肺腑之言。

而在彌留之際,房玄齡也終于說了一次真話。他還是謙虛的且又委婉地告訴自己的君主,說戰争讓一個國家可以變得更加強大,疆土面積也會得到擴充,從國家的角度來說,戰争是維持好政治統一的必然手段。

但從民生的角度上來講,戰争背後必将是千萬百姓受苦的階段,若國家能停下戰争的腳步,那必将是百姓們迎來幸福安康生活的基礎。

而那時,唐太宗一直想要征服北方的高句麗。但是高句麗又像是小強一樣,打又打不死,一打又馬上被滅了,十分讓李世民頭疼。

真正滅掉高句麗的,其實是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是以在修理高句麗的過程中,所引發的戰争不在少數。其中受苦的百姓也數以千、萬計。

房玄齡:隻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引言: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結語:參考資料:

高句麗的具體位置

李世民想要為唐朝的國土面積做好擴充工作,這是一個帝王本該有的政治野心。按道理來說,房玄齡能夠從人性和心理的角度出發,處理好上下級關系,那麼必然也知道李世民想要開疆擴土。

那他為什麼還要在臨終時,勸谏李世民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呢?因為房玄齡一心為公、心系百姓、将國家大事之民生問題放在了首位,他知道真正能一心為國的大臣才是好大臣。

自古有一句老話說,人之将死,其言以善。房玄齡一輩子沒有說太多違背李世民的話,在臨終時也隻是誠懇地請求李世民,能夠聽聽百姓心中的聲音,暫時停下北方戰火的腳步,注意與民調息。

不得不說,房玄齡的确是體恤民情的良相典範。

房玄齡:隻有他看懂了最真實的李世民,臨終前才說出臣本質引言: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結語:參考資料:

淩煙閣

房玄齡被受封于梁國公,李世民也将其列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号第5位,可見其重視程度之高。但是房玄齡聰慧了一輩子,最終還是沒有預料到自己家族未來的發展軌迹。

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與妻子高陽公主,發動兵變。最後于公元653年參與謀反,最後被坐罪賜死。而清明一世的房玄齡也是以事件而被除名于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即便是紀念堂上的24張畫像裡,都已沒房玄齡的畫本,實在可惜。

《新唐史》

《隋唐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