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三十三天·跟着康熙爺回東北

《跟着康熙爺回東北——清·高士奇<扈從東巡日錄>疏白》之

●第三十三天 三月十七日(1682年4 月24日) 晴

駐跸庫魯(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遼河源鎮顧家溝一帶,具體地點有待商榷)

今天,康熙爺行圍前頒發上谕說:時值暮春,正是禽獸們孕育時節,行圍狩獵時禁射母鹿。一道上谕,足見康熙爺仁民愛物的天子情懷。康熙爺再射獵三隻老虎。

今天,翻山越嶺達十餘座,山嶺高矮呼應,或大或小,都被濃密的老樹掩映着,連岡蔽澗,渾然一體,勒馬站在高崗處,回首遙望,暮雲千裡,群山交錯,不知來處。

是日,康熙爺奏太皇太後、皇太後書曰:“十三日曾有箋奏,奉達慈聽。巡狩東行,皆平山巨澤,日間行五、六十裡,今至布爾哈紮色地方。專此恭請萬安。”

●旁白

此篇很簡,但記述了康熙爺的理政仁愛思想。看到當地野鹿衆多,且進入春季繁育季節,特意頒旨“圍中禁射牝鹿”,細微之處,可見康熙爺仁愛之心是流淌在日常的,無“秀”之感。同時,通過《清實錄》記載,康熙爺當日又獵獲3隻老虎。而康熙爺整日的行程,基本在今西豐縣東北部穿行。由前兩日的自西豐東部房木鎮至城郊東的更刻鎮,一路行圍射殪8隻老虎來看,300年前的西豐境内盛京圍場是東北虎的天堂。

當日,康熙爺駐跸在庫魯地方。庫魯(倫)是滿語“庫魯(倫)讷窩集”的縮寫,漢語謂之長山嶺,或稱長嶺,今指磐石、伊通、東豐和東遼四縣交界之處的大寒蔥頂、小寒蔥頂兩山。明末,長嶺是葉赫部與建州部的分界線,也是松花江水系和遼河水系的分水嶺。大、小寒蔥頂之間的狹窄地帶,是跨越長嶺的唯一通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612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征服烏拉後,專門在小寒蔥頂上構築木城,建立了重要的“隘口”,以威懾葉赫。

寒蔥頂山得名于清末宣統(1908)年間。時有官府打獵的人們,在此山發現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葉片近似楊樹葉形狀,長約12公分,寬約8公分,4至6葉,有莖,中空,直徑約1公分,外皮厚(綠色),表皮網狀褐色,開粉白色小花,多籽,株高50公分,莖葉有辣味,即可食又可藥用,食為上等佳菜,藥用則辛溫解表通竅。因早春頂寒而生,故稱為“寒蔥”。奇就奇在,此植物隻生在此山,故更此山“長嶺”為“寒蔥頂山”。沿用至今。大寒蔥頂在東北,小寒蔥頂在西南。

第三十三天·跟着康熙爺回東北

寒蔥圖

根據高士奇的“所過山嶺十餘”日記描寫,康熙爺自更刻鎮出發北上,走的是山路,而非溝域。故翻過一道崗又是一道崗,直奔東遼河源而去。

東遼河,漢代稱南蘇水,明代稱艾河,清代稱赫爾蘇、克爾素河,民國後才稱東遼河。其發源地位于吉林省遼源市區東南部東遼縣遼河源鎮福安村小蔥頂子山海拔417米的半山坡上,此坡有一眼泉水,名為五龍泉,後人稱為“遼河掌”

第三十三天·跟着康熙爺回東北

遼河掌

遼河源頭的“五龍泉”、“遼河掌”之名,據說都和康熙帝此次東巡有關。相傳,康熙爺東巡行圍打獵,日近晌午,随身攜帶的水早喝沒了,他尾追一頭健碩的梅花鹿,不忍放棄,跟着鹿就沖向山坡,随手一箭,射中了梅花鹿的屁股,受傷的梅花鹿一驚,快速前沖,康熙爺率人在後面追,眼見着那傷鹿速度慢了下來,康熙爺一勒馬缰繩,眨眼功夫,梅花鹿不見了,眼前倒出現一棵老榆樹。康熙爺下得馬來,站在樹下歇口氣,但聽有“咕咕”流水聲,四下一撒摸,見樹下湧出一汪清泉。康熙爺心想,難不成是鹿神知道朕口渴了,引朕來此?便俯下身去,一手杵地,一手用随身的水壺舀水來喝。,水入口中,甘甜潤喉,隻覺精神倍增。在這荒山野嶺,能有一泓清泉,以解路人、獵人之渴,真是福地啊。康熙爺俯瞰四野,群山起伏,回頭對跟随的高士奇說:“江山無限,朕今過此,人煙寂寥。天下太平,若幹年後,必是富庶人間啊!”高士奇何等人也,知這是皇上要留下印迹啊。略一思索,回說:“五龍泉!”康熙爺哈哈大笑,随行康熙爺左右的比利時人南懷仁摸着腦袋,愣愣地看着高士奇。高士奇左手牽馬,向南懷仁晃了晃打開的右手。“哦!”老外都明白了。從此,康熙爺在小蔥頂子山半山坡上留下一個“五龍泉”的傳說就在當地流傳下來。而說康熙爺喝了泉水直呼:“遼河掌,清泉神也”。這應該是當代全域旅遊經濟大發展後,人們把康熙爺東巡的故事回爐後,根據需要再創作、再演繹罷了。怎麼着,康熙爺那會,還沒有“遼河”一詞,當時這河叫“赫爾蘇河”、或“克爾素河”。

至于“庫魯地方”和“布爾哈紮色地方”對着現如今哪裡?目前網上有“在今東遼縣遼源河鎮稍北‘顧家溝一帶’”之說。具體是哪裡還有待考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