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中國的書聖,他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自唐代之後,真迹不見蹤影,傳世的《蘭亭帖》都是摹本、臨寫本和刻本。
南宋丞相遊似曾經收藏《蘭亭序》拓本百種,以天幹編次,從甲乙至壬癸每幹十種,後人稱為遊相蘭亭。但流傳至今,真正能夠見到實物的,不到30件,且大多收藏在博物館、圖書館、高校等公藏機構,部分還流失海外,市場上鮮少得見。
基于此,“宋拓禦府蘭亭——遊相蘭亭甲之一”即将亮相保利秋拍的消息一出,引發廣泛關注。昨天,該拓本現身上海,圍繞其發現、遞藏與重要價值,學界專家展開深入研讨。
據透露,迄今所見的遊相蘭亭,幾乎都有明初晉藩的鑒藏印記,為朱元璋第三子晉王朱棡收藏。在晉府中,裱工趙孟林對遊相蘭亭進行重裱,卷中的藍紙隔水、晉府藏印以及騎縫印“趙氏孟林”正是晉府收藏并重裱的顯著特征。
此件“宋拓禦府蘭亭——遊相蘭亭甲之一”堪稱遊相蘭亭的标準件——前邊有小簽條,前後藍隔水、前後晉府收藏印鑒等。其中最重要特點是有宋高宗趙構題跋并書紹興元年秋八月十四日,“時間相當于現在離我們890年前(公元1131年),這種明确刊刻紀年在所有刻本蘭亭中極為少見,估計也是遊相蘭亭中唯一有明确紀年的一件。”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陳一梅指出,《蘭亭序》刻本名目繁多,其中以定武本最為著名。此件“宋拓禦府蘭亭——遊相蘭亭甲之一”可以非常明确将其定為定武蘭亭“二代”,以此來推斷定武蘭亭的真實面貌,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價值。
對此,碑帖鑒賞家萬君超持相同觀點,在他看來,此件能确定為定武蘭亭“兒子輩”,且在當初禦府所刻五種蘭亭中為最佳,“基本大緻保持着晉王府時候的裝裱,原始狀态儲存非常之好,此番能在市場中所見,是為幸事。”
據介紹,這件“宋拓禦府蘭亭——遊相蘭亭甲之一”流傳有序,著錄于桑世昌《蘭亭考》卷二及卷十一、胡世安《禊帖綜聞》卷五、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書卷第五、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一百六十、吳升《大觀錄》唐賢法書卷二。曆經朱棡、徐樹谷、查瑩、英和、李意西、李慎、愛新覺羅·嶽琪、崇恩、魏今非遞藏,高士奇、瑛寶、英和、佚名題跋。
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大東認為,從曆代對于蘭亭作品的珍視程度來看,王羲之《蘭亭序》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明珠,更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其價值遠超一般書法作品,而蘭亭流傳過程中的拓本就相當于“分身”,“每一個分身都負擔着傳承蘭亭文化的使命,尤其是這件‘宋拓禦府蘭亭——遊相蘭亭甲之一’,印證了關于定武蘭亭的傳說,也是遊相蘭亭中濃抹重彩的一筆。”
“每一本拓本都為不可重複的,故具有不可取代的意義,同時作為唯一性存在的拓本,在書法及曆史上都具有極高的藝術與文獻價值。”中國美術學院田振宇博士說。
在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孫田看來,本次“宋拓禦府蘭亭——遊相蘭亭甲之一”在上海現身,恰逢上海圖書館所藏“遊相蘭亭癸之十”正在上海博物館“萬年長春:上海曆代書畫藝術特展”展出之際,遊相所藏百件蘭亭的首尾件在同一時空出現,堪稱幸事。
本次沙龍活動由保利藝術研究院主辦,北京保利拍賣承辦,雲杪文化協辦。
作者:李婷
編輯:徐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