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師讀史|為何後來張大千,對“荊關董巨”大為“不恭”?「66」

作者:高師
高師讀史|為何後來張大千,對“荊關董巨”大為“不恭”?「66」

張大千

張大千大約在四十歲左右,将學習的重點由元、明、清轉向唐、五代、宋。尤其敦煌禮佛之後,更堅定了他學習的方向。在諸多古代著名書畫家中,張大千尤為推崇的是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四人。此四人“辟六法之門庭,啟後學之蒙聩”,為後世畫人所頂禮膜拜。然而,由于張大幹繪畫理論和技藝的不斷提高,對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也大為“不恭”起來。他的這種轉變為我們鑒定張大千不同時期的作品真僞增添了佐證。

高師讀史|為何後來張大千,對“荊關董巨”大為“不恭”?「66」

五代後梁 荊浩 匡廬圖 絹本水墨畫 185.8×106.8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荊浩為五代後梁人,他的山水可稱唐末之冠,善畫雲口山,山頂四面峻厚。

高師讀史|為何後來張大千,對“荊關董巨”大為“不恭”?「66」

五代後梁 關仝 關山行旅圖 絹本水墨 144.4×56.8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仝為五代人,善畫山水.初師荊浩,刻意力學,寝食都廢。上述二人真迹今已不見,見于記載的隻是他們的繪畫技法。張大千向二人學習的方法與向張僧繇學習一樣,張僧繇為南朝梁人,年代更為久遠,他的作品也無傳世,張大千繼承、發展的是張僧繇的沒骨法。

高師讀史|為何後來張大千,對“荊關董巨”大為“不恭”?「66」

南唐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淡設色 50×320cm 遼甯省博物館藏

董源為五代南唐人,擅畫山水,水墨類王維,設色如李思訓。

高師讀史|為何後來張大千,對“荊關董巨”大為“不恭”?「66」

巨然 萬壑松風圖 絹本墨筆 縱200.1cm橫77.6cm 上海博物館藏

巨然為宋代僧人,攻畫山水,祖述董源,皆臻妙理。這二人作品真迹尚有傳世,如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董源《潇湘圖》、上海博物館的巨然《萬壑松風圖》等。張大千在中、晚年曾摹仿董源、巨然的筆法作有許多作品,尤其是他購得董源《潇湘圖》、《江堤晚景》(疑非董源手筆)、《風雨出蟄》(現不知下落)三圖等後,“日久冥搜,畫風變”。

張大千在與他人談話時曾說:“對我國古代的山水畫,我最佩服的是北宋四大家,即董源、巨然、李成、範寬,這幾位大師的山水畫,可稱構圖宏大,峰脈連綿,筆法豪放,氣勢幽遠,不愧為山水畫的百代宗師。”他在題畫時也是這個觀點。

1946年,張大千在《拟董北苑萬林奇峰圖》中題道:“北苑畫前不藉師資,後無複繼踵,特開機軸,為千古正宗學者所遵之”。1949年,他在《仿巨然江雨泊舟圖》中題道:“昔人稱吳仲圭師巨然得其筆,工叔明得其墨,予此紙以北苑《夏山圖》筆法求之,所謂上昆侖尋河源也”。

1950年,他在《大吉嶺旅居書懷》中寫道:“董巨呼能起,荊關畫自奇”。1956年,他在《瑞士紀遊》中寫道:“荊關同一絕,峰壑各千秋”。然而也就在張大千五十歲左右時有了新的看法。他在1950年作的《秋山瀑布圖》中題道:“久薄蘭亭有凡骨,每憎俗惡。累癡迂。略回旋轉天鈞手,喚得荊巨起坐隅。”

高師讀史|為何後來張大千,對“荊關董巨”大為“不恭”?「66」

張大千 廬山圖 本幅絹本 178.5×994.6cm

他到了晚年更加直言不諱,他在1982年作的《青綠山水》中道:“董巨荊關迹已陳,别開新境與傳神。千帆過盡江流去,闊浦遙山不見人。”同年,他在作的《廬山障子》中題道:“不師董巨不荊關,潑墨翻盆自笑頑。欲起坡翁橫側看,信知胸中有廬山。”更耐人尋味的是此詩為他最後的詩作。

明天就是每周的西方史介紹了,大家一起準備探索西方史。

文字、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