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潘大(潘炳傑),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大學、碩士、博士均為書畫專業,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曾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讀期間每年均獲得一等獎學金,榮獲2018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優秀畢業生稱号。書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專業展覽并獲獎,作品被各大收藏機構及個人收藏。

參展經曆:

2010年第二屆河南電視書法大賽大學組優秀獎

2011年全國第二屆“相約金陵”硬筆書法大賽入展

2011年江西省贛州市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三等獎

2012年浙江省“艾青杯”青年書法大賽入展

2012年江西省第六屆書法臨帖展入選

2013年第八屆山東省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入選

2013年江西省第七屆書法臨帖展入展

2013年河南省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賽書法類三等獎

2014年第二屆山東青年書法(篆刻)獨幕喜劇展入選

2014屆商丘師範學院美術學院畢業創作最高獎

2015年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迎新作品展

2016年文化部建黨九十五周年書畫作品展

201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一等獎學金

2017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一等獎學金

2017年心心相印—中國首屆佛造像大展入選

2017年時和歲豐—中國藝術研究院二十四節氣作品展

2017年初心映雪—中國藝術研究院書畫作品展

2017年作品《寒松賦》發表于《東方藝術·書法》

2018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優秀畢業生

2018年精準扶貧書畫名家特展

2019年中國重陽書畫展入選

2019年當代書畫家名錄入選

2019年《顧安與柯九思墨竹比較》發表于書法報

2020年文章及作品發表于《隴東書畫》

2021年作品發表于中國美術報

三十而立

我的學藝感悟

文/潘大

踏入藝術這條道路,不覺已過十年。對于普通人來講,十年彈指一揮間,然而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成功或失敗,十年時間足矣。

藝術家分為兩類,一類是天賦型,這種人對于藝術非常敏感,很快就能從藝術史中找到規律,然後創作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但是這類人少之又少。第二類屬力學派,這類藝術家是通過自己的勤奮與不懈追求而逐漸形成自我藝術風格。在上世紀繪畫中取得重要成就的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等在許多地方都提及自己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是歸于勤奮二字。張大千就無疑是勤奮畫家的典範,在抗日戰争時期,張大千居住在青城山時,兩年半時間繪制将近1500張畫作。張大千自傳中可窺探出其對于藝術追求的孜孜不倦,他曾說:“對于藝術不應該是三分人事七分天,而應是七分人事三分天,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1當然畫畫也不是一味不加思考的畫,陸俨少在《山水畫刍議》中提及:

有些人常恨作畫時間太少,如果作畫時間實在太少固然有礙作畫的提高,但從早到晚,筆不停畫,也不一定可以提高很多。第一需要多想,時時存想,有一個“畫”字在腦子裡醞釀,再加之适當的肌肉訓練,這樣也不害其時間較少,也可以達到提高的目的。2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墨竹》38x64cm 2020年

張大千和陸俨少把其畢生繪畫成就歸結于自己的學習方法。這些前輩畫家的語錄對于初學者,我竊以為是大有裨益的。

近年,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我喜歡的傳統中去,包括書法、篆刻、國畫。一個成功的書家、畫家必須有個人面貌,這是風格,也是藝術家畢生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确立自己的面貌,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很多人在初學書畫之時便想自成一家,這非常不好。張大千在《畫說》中提及:

一個成功的畫家,畫家的技能已經達到化境,也就沒有固定的畫法能夠拘束他、限制他。所謂“俯拾萬物”,“從心所欲”,畫的熟練了,何必墨守成規呢,但初學的人,仍以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為是。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寫生花卉之一》 29x49cm 2020年

很多初學書畫的朋友沒有天賦異禀的能力,若是沒有按部就班學習傳統,終究會一事無成。我喜歡米芾的“集古字”創作思想,在初學書畫之時,對于傳統了解越多,對于以後的創作越有幫助。古人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成功案例,我們有什麼理由對其視而不見呢!正所謂李可染、陸俨少經常提及的“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郭熙在《林泉高緻》中提及學習書法的規律:

人之學畫,無異學書。書取鐘、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達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攬,廣議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後為得。3

我在學習書法、國畫、篆刻亦是遵循此規律。在對于書法學習中,初學顔真卿和清篆,大學時将整個書法史梳理一遍,最後确定書法史中個人喜好的部分。篆刻我從漢印入手,後梳理篆刻史後癡迷于明清流派,如鄧石如、吳讓之、徐三庚、趙之謙等。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一枝獨秀》50x130cm 2020年

國畫我則是從宋元入手,當代畫壇諸多人标榜宋元,然而真正了解宋元繪畫精髓的有幾人,多數不過是葉公好龍。宋元真正的經典不在于至工至細,而是宋元繪畫合乎理法。趙孟頫有言:“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豔,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對于宋元的精髓我們需要挖掘的還有很多。

學習宋元繪畫,并不是所有的宋元都拿來為我所用,全部不加篩選拿來所用,從能力和精力上來講均不現實。我學習宋元繪畫,選擇自己喜歡藝術家的傳世經典之作,例如山水畫家,五代北宋的董源、巨然、李成、郭熙、範寬等所傳真迹,而在墨花墨禽中則選擇同一時期的李頗、文同、蘇轼的作品為取法對象。南宋和元代也是山水、花卉的黃金時代,如南宋畫家李唐、李迪、梁楷、牧溪,元代趙氏一門以及元四家黃子久、倪雲林、王叔明、吳仲圭等等,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風貌,拿他們畫作中打動我的元素為我所用,為将來形成自己的風格做鋪墊。

諸多朋友應是出于禮節原因,認為我對藝術是非常敏感。其實我對于自己還是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知,十年學習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以後隻有在勤學中孜孜以求,才能将此藝道走的更長遠、更廣闊。

附錄:

1.良知,金光編張大千書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頁。

2.陸俨少,《陸俨少山水畫刍議》,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5月版,第105頁。

3.郭熙《林泉高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頁。

作品欣賞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潇湘煙雨》 132.0cmx34.0cm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竹石圖》 20.0cmx56.0cm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紅葉》 20.0cmx55.0cm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秋葵》 41.0cmx31.0cm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百合花》 30.0cmx27.0cm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墨梅》 51.0cmx41.0cm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清香》 51.0cmx41.0cm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春色圖》 85.0cmx35.0cm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墨竹》 58.0cmx39.0cm

藝院“狀元”的學藝感悟|潘大

▲《萱草圖》 30.0cmx46.0c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