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师读史|为何后来张大千,对“荆关董巨”大为“不恭”?「66」

作者:高师
高师读史|为何后来张大千,对“荆关董巨”大为“不恭”?「66」

张大千

张大千大约在四十岁左右,将学习的重点由元、明、清转向唐、五代、宋。尤其敦煌礼佛之后,更坚定了他学习的方向。在诸多古代著名书画家中,张大千尤为推崇的是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人。此四人“辟六法之门庭,启后学之蒙聩”,为后世画人所顶礼膜拜。然而,由于张大干绘画理论和技艺的不断提高,对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也大为“不恭”起来。他的这种转变为我们鉴定张大千不同时期的作品真伪增添了佐证。

高师读史|为何后来张大千,对“荆关董巨”大为“不恭”?「66」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绢本水墨画 185.8×106.8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荆浩为五代后梁人,他的山水可称唐末之冠,善画云口山,山顶四面峻厚。

高师读史|为何后来张大千,对“荆关董巨”大为“不恭”?「66」

五代后梁 关仝 关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144.4×5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仝为五代人,善画山水.初师荆浩,刻意力学,寝食都废。上述二人真迹今已不见,见于记载的只是他们的绘画技法。张大千向二人学习的方法与向张僧繇学习一样,张僧繇为南朝梁人,年代更为久远,他的作品也无传世,张大千继承、发展的是张僧繇的没骨法。

高师读史|为何后来张大千,对“荆关董巨”大为“不恭”?「66」

南唐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绢本淡设色 50×320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董源为五代南唐人,擅画山水,水墨类王维,设色如李思训。

高师读史|为何后来张大千,对“荆关董巨”大为“不恭”?「66」

巨然 万壑松风图 绢本墨笔 纵200.1cm横77.6cm 上海博物馆藏

巨然为宋代僧人,攻画山水,祖述董源,皆臻妙理。这二人作品真迹尚有传世,如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董源《潇湘图》、上海博物馆的巨然《万壑松风图》等。张大千在中、晚年曾摹仿董源、巨然的笔法作有许多作品,尤其是他购得董源《潇湘图》、《江堤晚景》(疑非董源手笔)、《风雨出蛰》(现不知下落)三图等后,“日久冥搜,画风变”。

张大千在与他人谈话时曾说:“对我国古代的山水画,我最佩服的是北宋四大家,即董源、巨然、李成、范宽,这几位大师的山水画,可称构图宏大,峰脉连绵,笔法豪放,气势幽远,不愧为山水画的百代宗师。”他在题画时也是这个观点。

1946年,张大千在《拟董北苑万林奇峰图》中题道:“北苑画前不藉师资,后无复继踵,特开机轴,为千古正宗学者所遵之”。1949年,他在《仿巨然江雨泊舟图》中题道:“昔人称吴仲圭师巨然得其笔,工叔明得其墨,予此纸以北苑《夏山图》笔法求之,所谓上昆仑寻河源也”。

1950年,他在《大吉岭旅居书怀》中写道:“董巨呼能起,荆关画自奇”。1956年,他在《瑞士纪游》中写道:“荆关同一绝,峰壑各千秋”。然而也就在张大千五十岁左右时有了新的看法。他在1950年作的《秋山瀑布图》中题道:“久薄兰亭有凡骨,每憎俗恶。累痴迂。略回旋转天钧手,唤得荆巨起坐隅。”

高师读史|为何后来张大千,对“荆关董巨”大为“不恭”?「66」

张大千 庐山图 本幅绢本 178.5×994.6cm

他到了晚年更加直言不讳,他在1982年作的《青绿山水》中道:“董巨荆关迹已陈,别开新境与传神。千帆过尽江流去,阔浦遥山不见人。”同年,他在作的《庐山障子》中题道:“不师董巨不荆关,泼墨翻盆自笑顽。欲起坡翁横侧看,信知胸中有庐山。”更耐人寻味的是此诗为他最后的诗作。

明天就是每周的西方史介绍了,大家一起准备探索西方史。

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