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王朝:康熙重用漢将施琅收複台灣,使台灣回到祖國懷抱

作者:三讀說史

在平三藩戰争期間,康熙發現意外的現象,八旗清軍在吳軍陣前不堪重用,而地位低下的漢軍綠營将士卻英勇善戰,面對這一不争的事實,他于是斷然決定重用綠營兵,以企扭轉一度失利的戰争局面。

在收複台灣時,康熙也非常重視漢将。剛開始時他主要采取招撫為主的政策,但是一直沒有結果,最後決定派大軍進剿台灣,以達到收複鄭氏集團、安定東南邊疆的目的。

康熙王朝:康熙重用漢将施琅收複台灣,使台灣回到祖國懷抱

施琅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接到皇上指令他專征台灣的聖旨。

施琅也是一位善于海戰的漢軍将領,而且又是鄭氏集團早期投誠朝廷的人員,接到皇帝的指令時,他正會集各路總兵進行海上操練,并放出口風說要利用北風進剿台灣,以達到混淆敵人視聽的目的。而到十一月,他又聲稱北風刮得太強,不便于進剿,是以暫時按兵不動,使敵摸不清真實意圖。

到二十二年,朝廷又努力招撫台灣鄭氏毫無結果,康熙于是催促施琅“速進兵”。事實上施琅早已做好了準備,六月上旬一接到進軍的指令,他就立刻将大隊的戰船水軍齊集到銅山,同時向福建總督姚啟聖咨詢請示有關糧饷和犒賞将士的銀兩問題。施琅采取獎賞機制,激勵将士們勇挑戰鬥重擔。

六月十一日,施琅把部隊各個鎮、協、營的守備、千總、把總等随征武官聚集到一起,将先鋒官的賞銀整齊地排列到案子上,傳令說:在征剿澎湖的時候,如果有誰敢于争當先鋒官的,案子上的銀子就全部獎賞給他,“以便首先沖岸破敵”。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惡戰,又是少有的海上作戰,指令宣布以後,場面一片寂靜。這時提标署右營遊擊藍理挺身而出,領了“先鋒銀錠”,受到施琅的嘉許。

藍理也是一名鄭氏投誠朝廷人員,在後來的澎湖激戰中他嚴重受傷,在腹破腸流的情況下仍然英勇奮戰。

後來康熙知道了有關藍理的英勇事迹,就特别把他召到禦前,詢問澎湖戰況,還讓他把上衣解開看他的傷痕,親切的慰問使藍理頗受感動,最後康熙又賜禦書“所向無敵”的橫幅給他,以示激勵。這充分說明康熙對依漢治漢軍事政策的重視程度。

六月十三日,施琅部隊舉行祭海儀式。十四日早上七時,他率領官兵二萬一千多人,各類戰船二百三十多艘從銅山向澎湖進發。十六日,戰船彙集澎湖,與駐守澎湖的鄭軍大将劉國軒展開激戰。

在初戰中,由于對形勢估計不足而失利,施琅和藍理在負傷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戰鬥,這時金門鎮千總遊觀光的戰船趕到,救回施琅和藍理的戰船。

施琅暫且收兵,傍晚将大隊水師收集到西嶼頭,并認真作了部署,防備敵人乘潮水進行夜襲。

康熙王朝:康熙重用漢将施琅收複台灣,使台灣回到祖國懷抱

二十二日,經過充分準備,施琅與鄭軍劉國軒展開了決戰,雙方這次都投入了幾乎全部的兵力。

施琅派遣随征的都督陳蟒、魏明等,率領五十隻戰船向東進入雞籠嶼、四角山對敵軍形成夾攻之勢;又派遣随征總兵官董義、康同玉等人率領五十隻戰船向西駛到牛心灣,作為疑兵對敵人形成牽制;施琅親自率領五十六隻大鳥船居中作為主攻隊伍,并且把所親率的部隊分成八隊,每隊七隻戰船。

全軍剩餘的八十隻戰船分成兩大股,留作後援。雙方展開戰鬥以後,從早上七時交戰,一直持續到下午四時。在戰鬥中,清軍采用“五梅花”戰術,神威大顯,即便有個别戰船被敵船圍困也能被救出。

最後清軍大獲全勝,總計焚毀、擊沉鄭軍大炮船、大鳥船等各類船共一百五十隻,繳獲鳥船、趕缯船等各類船共三十五隻,焚殺鄭方将軍、提督、總兵、副将等進階将領四十七員,遊擊以下一般将領三百多人,焚殺及溺死敵兵約一萬二千多人。

經此一役,鄭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劉國軒率領殘餘部隊從北邊經過吼門逃回台灣。

而這樣一來,防守在娘媽宮炮城的鄭氏将軍楊德見自己已成孤島無援之勢,隻好卸甲棄戈,出海投降,于是澎湖列島三十六座由此收複。清軍在全部戰鬥中僅有微小傷亡。

經澎湖激戰,施琅的水師全殲鄭軍主力,這就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奠定了基礎。施琅率領部隊收複諸島以後,不計較以前鄭氏殺親之仇,厚待敵方投誠人員,允許他們回台灣與親人團聚,并讓他們轉告台灣人“速來降,尚可不死;少緩,即為澎湖之續矣”,為和平收複台灣制造了必要的聲勢。

八月十一日,施琅率領官兵前往台灣接受鄭氏的投降。

十八日,施琅當着包括鄭氏首腦鄭克爽在内的衆投降人員和台灣父老的面,宣讀皇帝赦诏:“爾等果能悔過投誠,傾心向化,率所屬僞官軍民人等,悉行登岸,将爾等從前違抗之罪,盡行赦免,仍從優叙錄,加恩安插,務令得所。煌煌谕言,炳如日星,朕不食言”。

康熙王朝:康熙重用漢将施琅收複台灣,使台灣回到祖國懷抱

鄭克爽等投降人員遙向北京叩頭謝恩。從此台灣回到祖國懷抱,重新與大陸統一。

綠營兵上陣後,由于畢竟熟悉敵兵習性,針鋒相對,具有滿洲兵所不具備的特點。正緣于此,康熙堅持以綠營兵為主力,使之發揮優勢,連續擴大戰果直到徹底剿滅吳三桂叛軍為止。

康熙十四年,平定三藩戰争正處于對清軍不利階段,西北戰場由于清政府關系處理不當,提督王輔臣于前一年十二月反叛。

二月,甘肅巡撫華善上疏說:逆臣王輔臣現在據守關山以東,歧山以北,黃河以南,與四川吳三桂叛軍連接配接了起來,再加上西番回部乘這間隙進犯中原,河西形勢危急,要保住這些地區免于淪陷,必須重用漢軍提督張勇,隻有他才能扭轉不利局面,恢複失地。

康熙立刻采納了華善的建議,授甘肅提督張勇為“靖逆将軍”,委以收複甘肅全境的重任,加大了張勇的權力。張勇果然不負康熙重望,帶領手下西甯總兵官王進寶、甯夏總兵官陳福、甘肅總兵官孫思克及綠營兵卒奮勇殺敵,屢立戰功,這自然使康熙十分欣慰。

二月十七日,因蘭州陷落,康熙指令大将軍貝勒董額、将軍阿密達等統領大軍分路進兵,同時密檄張勇及三位總兵官率軍對敵兵形成夾攻之勢。

張勇親自領兵下河州、洮州,進攻鞏昌,作為南路軍;王進寶率兵進攻蘭州,作為西路軍;陳福從甯夏南下恢複花馬池。定邊等地,作為北路軍。再加上董額等東路的兵力,對王輔臣形成四面包圍之勢。

甘肅總兵孫思克則帶領部屬策應各路并兼領涼州、甘州軍務,這樣清軍在西北戰場上的優勢即已形成。由于滿族巡撫華善所薦得人,康熙從善任賢,漢軍主力在張勇所率之下,經艱苦奮戰,從二月到六月僅僅五個月時間,除王輔臣盤踞的平涼和附近的固原之外,其餘失地相繼收複,三邊逐漸得以穩定。

康熙十八年,平叛戰争已進入第六個年頭,在這一年的十月初十,康熙谕令将軍張勇、王進寶、提督趙良棟、孫思克,讓他們率領各自所屬的綠營兵盡快平定漢中、興安,進一步恢複四川,并讓滿洲兵配合行動。

康熙王朝:康熙重用漢将施琅收複台灣,使台灣回到祖國懷抱

在谕令中,康熙還說:“自古漢人逆亂,亦惟以漢軍剿平。”此言對漢軍的作戰能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王進寶、趙良棟積極執行康熙的決策指令,分别出兵行動。這樣漢将在收複四川的戰争中自成一軍,僅用三個月的時間便收複了四川絕大部分地區。

康熙十九年三月下旬,趙良棟以雲貴總督的身份提出新的進攻方案,内容主要是從湖廣、廣西、四川分三路進兵雲貴,時間大概到八月完成進剿任務,最後各路齊進,直搗吳軍老巢昆明。

康熙認為可行,于是全部準許了趙良棟的計劃,并讓他根據戰争的形勢随機出兵。至九月,趙良棟完成對吳兵的追剿任務,率領甯夏兵直抵昆明,及時地攻克該城,受到了康熙的稱贊。康熙之是以特别嘉贊趙良棟,還在于他造成既成事實,促使貝子彰泰全力支援,一齊攻陷昆明,避免了戰機的錯失。趙良棟的作為,顯示了漢将的果斷和無畏。

康熙重用漢軍将領,依重他們制服反叛朝廷勢力有着多種内涵,從民族心理來說,起到了向反叛勢力宣示朝廷所進行的平叛戰争是合理的這一含義。

使用漢軍征伐,朝廷方面就從道義方面首先已經擷取了勝利。

而在另一方面,如果使用滿族軍隊平定吳三桂叛亂和進剿台灣,則會給人一種民族壓迫的感覺,這在被征服地的漢族群眾來說,心理上很大程度是難以接受的,如果處理不當,漢族百姓還會自發組織軍隊與清軍進行鬥争,對于朝廷統一國家勢必不利。

由此看來,利用漢軍将士解決對漢族分裂勢力,不僅僅是康熙軍事謀略的卓越展現,同時也是他的一項英明的治國決策,意義深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