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王朝,康熙、施琅如何收複台灣

作者:萬杆斜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月,剛剛接到任命的福建水師提都施琅在給康熙皇帝的奏折中,特别強調清政府統一台灣的“三大必勝”條件:

一是政治上,“新平三藩”天下歸心

二是經濟上,“天下之财賦”雄厚

三是軍事上,“以我之衆百倍于彼”的優勢

大清對台作戰的最高統率決非吹虛之詞。他是對雙方綜合實力進行深入研究後,作出的科學判斷。康熙這位少年英主,在新政之後不久——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用親自訓練的布庫(摔跤隊),以小孩玩家家的方式果斷打掉了飛揚跋扈且老謀深算的鳌拜集團,恢複“内三院”内閣制。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十四歲的康熙設立“南書房”,結束了“議政王大臣會議”,把中央權力全部集中于天子之手。以此,維護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為清朝的統一大業奠定了政治、組織基礎。

清王朝,康熙、施琅如何收複台灣

台灣降将施琅被康熙任命為水軍提督,負責收複台灣。三藩基本平定後,康熙接受了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建議,決定乘鄭氏集團内亂的時機用武力收複台灣。施琅走馬上任後,立即着手調整兵力,訓練水師。為了等待适當的時機,出師時間一拖再拖。轉眼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一時群言四起。這期間,施琅與姚啟聖又在進剿戰術安排上意見相左,施琅三次上書要求授予他專征權,由他統領軍隊自行進剿。盡管康熙對一再推遲出兵也有不滿,但他沒有被輿論左右,考慮到海戰須避風浪,事先很難猜度,他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他用人不疑,為了確定戰鬥勝利,同意了施琅的請求,給予他專征大權。

清王朝,康熙、施琅如何收複台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施琅率領兩萬多名官兵,分乘230多艘戰船,直搗澎湖。戰鬥從清晨一直持續到傍晚,矢石如密集的雨點,炮火遮住了天空。經此一戰鄭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台灣的門戶被打開了。困守孤島的鄭克見大勢已去,不得不派人向清軍送上降表。施琅率領的清軍在鼓樂聲中登上台灣島,鄭克率屬下列隊恭迎。至此,台灣與大陸重新統一。

清王朝,康熙、施琅如何收複台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