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解放戰争進入了白熱化狀态,解放軍和國民黨軍在各大戰場上打得難解難分,其中以華東戰場打得尤為激烈,雙方動辄就發動十萬人以上戰役,都想争奪中國的這個心腹地區,為日後的戰局争取主動權。

但是在這年元旦剛過,華東野戰軍就發生了一件大事,1948年1月,時任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陳毅發表了一篇“關于華東地區自衛反擊戰的年度逐漸總結”,報告中有這麼一段話:一年來,華野傷亡20萬人,這表現了我們的英勇,也說明了我們戰術戰鬥的蠢笨和落後。直到現在,我們仍然保持着北伐時期的戰術,采用波浪式的集體沖鋒。我軍勇敢固然很好,但是一排排的沖鋒,當把敵人沖下去時,犧牲的人也是一排排的。這種沖鋒一遇到強大的敵人,傷亡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還有一段措辭嚴厲的話:解放區的老百姓把他們的子弟交給人民解放軍,我們要對人民負責,不知組織火力和使用兵力,隻是猛打猛沖蠻幹,傷亡很大,這是對人民不負責任的态度。
這則報告下發華野全軍後,立刻在華野内部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因為大家誰都知道,陳毅雖然是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但粟裕才是華東野戰軍戰役指揮方面的實際負責人,這也是華野組建時,中央軍委,毛主席作出的決定。
對于粟裕的軍事才能,華野上上下下都是很佩服的,就連陳毅元帥的長子陳昊蘇都說:“父親對粟裕同志很欣賞,他覺得這是我們黨培養出來的軍事人才—父親曾經有份給毛主席的電報,大意是說,我軍打了二十幾年仗,培養的軍事人才不多,近來有粟裕、陳赓,他們與林彪、彭德懷、劉伯承并駕齊驅,前途遠大。他們之間的合作也很好,父親自己說過很多次:我很多情況隻發揮一個政委的作用,軍事指揮就是粟裕。”
陳毅元帥的小兒子,也是粟裕将軍的女婿陳小魯也說過:“父親更多扮演政治家的角色,他建立根據地,有統戰才能、外交才能,他能整合軍隊。軍事方面,華東野戰軍最強的是粟裕,戰鬥都是他負責。”
通過這些史料可以說明,解放戰争期間,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确實是由副司令粟裕負責,那麼陳毅的這份報告,就隻能是在批評粟裕了。不過為何陳毅會做出這樣的批評呢?難道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隻是一句口号嗎?粟裕在1947年的做法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就要從1947年的所有仗說起。
解放戰争期間,華東地區有解放軍的兩大主力,分别是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由陳毅指揮,華中野戰軍由粟裕指揮。
1946年12月份的宿北戰役,是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第一次聯合作戰,此次戰役,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兩萬一千人,國民黨軍整編69師中将師長戴之奇被擊斃,副師長饒少偉少将被俘,大大鼓舞了解放軍的士氣,
宿北戰役之後,1947年1月,陳毅,粟裕又指揮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發動了魯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兩個整編師,一個快速縱隊共53000餘人,其中俘虜17000人,繳獲坦克24輛,汽車470輛,各種火炮200多門,整編26師師長馬勵武中将,整編51師師長等多名國軍進階将領被俘,這是内戰全面爆發以來,我軍取得了最大勝利。
兩軍聯手打得兩次戰役,雖然都取得了空前大捷,但是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在軍事指揮上,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在作戰時仍然保持兩套指揮機構,各自指揮作戰,協調各部隊時很麻煩。在部隊思想作風上,大家都是各山頭的,有穿黃色軍裝的山東八路軍,也有穿灰色軍裝的蘇北新四軍,誰都不服氣誰,在打掃戰場的時候,各部隊也不肯請繳獲的物資上繳,是以兩軍的合并也是大勢所趨。
1947年1月23日,陳毅委托山東野戰軍參謀處起草了《華東野戰軍整軍方案》,并上報中央,中央軍委很快準許了這個方案。根據中央軍委的指令,華東部隊正式組建為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建立中共華東野戰軍前敵委員會。新四軍,山東軍區,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的番号同時撤銷。
華中軍區和山東軍區合并為華東軍區,陳毅任司令員,饒漱石任政委,張雲逸任副司令,陳士榘任參謀長。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和八路軍山東野戰軍合并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譚震林任副政委,陳士榘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
華東野戰軍整編九個縱隊(軍),每個縱隊下轄三個師九個團,總部直屬的榴彈炮團,汽車大隊,戰車營等部隊合編為特種兵縱隊,陳銳霆擔任華野特種兵縱隊司令員。華野的這次整編,統一了兩軍的組織,編制,進一步實作了作戰指揮上的集中統一,為之後的大兵團作戰打下了基礎。
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組建後,陳毅的任務是非常重要的,既擔任着華東軍區司令員,又擔任着華東野戰軍兼政委,不過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在華東野戰軍組建時,毛主席特别明确了兩個司令部合二為一後的分工:“在陳毅上司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給粟裕負責。”
兩軍合并後,粟裕立刻表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1948年2月的萊蕪戰役中,粟裕僅僅用了三晝夜的時間,就殲滅李仙洲集團三個軍,七個師六萬餘人,俘虜4.6萬人,其中包括兩名中将,七名少将,以及大量的軍事物資,而我軍僅傷亡8000餘人,其中犧牲1459人,這是解放戰争以來又一次空前勝利。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打響,這次戰役也是三天,粟裕在國民黨軍40多萬大軍的重重包圍下,頂住壓力,指揮華東野戰軍全殲國民黨軍頭号主力,戰鬥力比日軍都要強悍的整編74師,擊斃擊傷敵軍1.2萬人,俘虜1.9萬人。
粟裕連戰連勝,獲得了常勝将軍的美名,但是華野在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的同時,也發生了很多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華野官兵,尤其是基層指揮官的指揮能有很大問題,陳毅在報告中還舉了一個例子:我們有一個營長指揮三個連去打一個村裡的敵人,村外是開闊地,不講究機炮火力掩護,敵人等到我們沖到七八十米遠才打槍,沖一次就死傷七八十人。
華野之是以能取得重大的勝利,這和粟裕天才般的軍事指揮能力有很大問題,在打順風仗的時候,往往部隊會以壓倒性的氣勢戰勝一切對手。但是像面對整編74師這樣的勁敵時,如果基層指揮官沒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很難打赢,就算打赢,也會付出慘烈的代價。
孟良崮戰役就是這樣,整編74師官兵卓越的技戰術水準,給華野官兵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孟良崮戰役之後,粟裕又打了兩場仗,也就是南麻戰役和臨朐戰役,南麻戰役,華野面對的對手是五大主力之一的胡琏整編11師(前身為18軍),臨朐戰役,華野面對的對手是李彌的整編第八師,這兩支部隊都是國軍王牌部隊,戰鬥力很十分強悍,華野在這兩場戰役不但沒有将對手殲滅,反而損兵折将,一直到第二天才喘過氣來。
其實粟裕也并不是不知道部隊中存在的問題,但華野所處的華東地區,一直都是國民黨重兵雲集的地區,距離國民黨政治中心南京和經濟中心上海都很近,蔣介石在這裡調集了最精銳的部隊,華野的休整時間并不長,也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去休整。
另外,粟裕将軍本身也有自己的短闆,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他和林彪相比,林彪是黃埔軍校出身,他是普通士兵出身,最初當兵的時候隻在葉挺的學生教導隊中經過短期訓練,并沒有系統地接觸過軍事訓練。是以在解放戰争期間,林彪制定了很多的戰術方針,四野基層官兵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很強悍。
不過粟裕也并不是沒有看清楚自己的弱點,他也知道戰鬥中僅憑勇敢是遠遠不夠的,比如說孟良崮戰役結束後,粟裕指令各部隊不得釋放整編74師俘虜,而是将這些俘虜補充到了華野各個縱隊,以提高華野各縱隊官兵的技戰術水準,整編74師的官兵教華野官兵如何正確定養,使用美械武器,以及戰鬥中所存在的缺點。
後來陳毅在1948年的戰鬥總結報告,再次指揮粟裕的缺點後,粟裕也都虛心接受了,這才有了後來華野一次又一次的大捷。古人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陳毅元帥和粟裕大将是解放軍中赫赫有名的軍事家,他們都一直在戰争中學習,改善自己的不足,是以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反觀國民黨内部,表面上和和氣氣,都保持一緻,但是卻各自有各自的算計,鈎心鬥角,互相猜忌,才有了後來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