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豆末糖起家的雲南斯貝佳将甜蜜的事業進行到底

作者:西部移動CM

又是中秋團圓夜,夜半想吃豆末糖。

從豆末糖起家的雲南斯貝佳将甜蜜的事業進行到底

通海縣,隸屬于雲南省玉溪市,位于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積平原上,玉溪市東部,東與華甯縣接壤,西與峨山縣、紅塔區相鄰,南與紅河州石屏縣、建水縣交界,北與江川縣毗鄰。

通海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杞麓湖畔生息、繁衍。唐代南诏開“通海城路”,置通海鎮,設通海都督,統攝滇南地區,啟通海人文之風。清、民國相沿為縣。1949年12月,通海、河西和平解放,1956年原通海縣、河西縣合并為杞麓縣,1958年仍稱通海縣至今。

從豆末糖起家的雲南斯貝佳将甜蜜的事業進行到底

通海縣文化積澱厚重,文化遺産豐富,有“禮樂名邦”之美譽。

而通海縣的名特産品,當數豆末糖。

豆末糖

從豆末糖起家的雲南斯貝佳将甜蜜的事業進行到底

豆末糖是雲南通海曆史悠久的傳統産品,以“香、甜、酥、脆,入口無渣”著稱。是選用優質的黃豆作為主要原料,另加白糖、饴糖等精工制成。層薄如紙,色白如乳,食用起來,甜而不膩,松酥、香脆 ,十分爽口。

通海縣名特産品,當數豆末糖。現在,豆末糖已經由家庭作坊手工生産發展成為糕點廠機械生産,并且走向省内外,走出國門,遠銷到東南亞各國。

由來

從豆末糖起家的雲南斯貝佳将甜蜜的事業進行到底

豆末糖這一備受好評的産品,從它的形成到成品,都很偶然,是古人在行軍途中得到啟發後,經過幾代人的加工改良而做成的。

相傳為蒙古鐵騎所創。骁勇彪悍的蒙古鐵騎在長期征戰、遠端奔襲中,不能攜帶更多的食物,隻好将青稞、大豆搗成面與潮濕的紅糖放在幹糧袋内。颠簸中,炒面将紅糖一層一層裹起來形成塊狀,此為豆末糖之雛形也。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部南征,屯兵曲陀關統轄南疆,此糖遂流入通海,制作工藝由當代名師代代相傳改進提高。蒙古族大軍入雲南後,他們同樣喜歡用它作零食。在他們的駐地,這一做法簡單的零食,逐漸為其他民族所效仿,大家也樂意用它作為上山下海勞作完後充饑的幹糧。

就這樣,在輾轉相傳中,人們不斷加工改進,終于成了一種美食,被人們冠以“豆末糖”之名。清中期,豆末糖制作業(原河西縣九龍鎮)批量生産,一時聞名遐迩。時至今日,已逾七百五十餘載,可謂曆史悠久,源遠流長。

發展

從豆末糖起家的雲南斯貝佳将甜蜜的事業進行到底

然後豆末糖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起初,這一美食因無法改良包裝,以緻不能暢銷。曾經有人用白鐵皮箱子來包裝,帶到香港饋贈親友,但幾經周轉,水陸兼程運到香港後,已經碎成一團面,走味失色了。後來,随着塑膠薄膜的使用,才解決了它的包裝難題。廠家可以用特别的塑膠袋密封包裝,延長了它的保存期限,銷量才猛增,名聲也随之大振。

據了解,全縣年産量百餘噸,其中個别廠家達30多噸,進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紛紛探索它的來曆。其中有從河西饒四家傳來的說法,但無可稽考,不足為據。這一産品是在偶然中發現的,經過各族人民幾百年的實踐,才具有“香甜酥脆”的特色,備受人們歡迎的美食,這就是它的來曆。

工藝

從豆末糖起家的雲南斯貝佳将甜蜜的事業進行到底

豆末糖果是以雲南特有的大豆,經過精心挑選、焙烤、粉碎,配以當地生産的饴糖和其他物料,經高溫熬制、糖膏與豆末多次折疊、精心制作而成,在雲南已有數百年生産曆史。産品豆末糖香味濃郁、酥松可口,口感比酥糖還酥,在國内獨樹一幟。該産品的特點是:酥層越多,産品就越酥。當地傳統的生産方法,糖的酥層可達到18層,産品酥層少,産品就難酥松,口感就不佳了。

來源:斯貝佳公号,網絡,曆史文化名城通海

編輯整理:西部新媒體聯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