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在洋縣謝村鎮秋苗村的優質有機黑米種植田裡,收割機正在收割黑米水稻。 記者 吳莎莎攝
10月中旬,在洋縣謝村鎮秋苗村通村路兩邊的優質有機黑米種植田裡,七八台收割機在忙碌工作。一粒粒灰黑色谷粒流入車廂,稻農們臉上挂着豐收的喜悅。
目前,洋縣有機黑米相關産業年産值已超過5億元,占全縣農業産值的30%以上。根據《洋縣有機黑米産業長遠發展規劃》,到2035年,洋縣有機黑米産業年産值将達50億元。
近年來,有機黑米等充滿“土味兒”的綠色原生态産品,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如何依托當地資源吃好“生态飯”?洋縣的答案是發展充滿“土味兒”的産業。該縣通過發展有機黑米、稻漁共生、林下經濟等綠色産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生态和經濟協調發展之路。
黑米為主,
有機糧食種植面積達50萬畝
10月11日,在洋縣樂康有機農業産業有限公司的有機黑米水稻種植基地内,收割機在田裡來回穿梭作業。
“有機黑米水稻比普通雜交水稻成熟期長一些,現在正值有機黑米水稻收割高峰期,今年我們公司回收黑谷單價是每公斤5.2元至5.6元,是普通雜交稻谷單價的2倍左右,農民種植熱情很高。”該公司總經理黃志榮說,今年公司以“企業+農戶”模式在洋縣種植有機黑米水稻1.5萬餘畝,畝産550公斤左右,預計總産量為8200噸,經過加工後,産值可達9000萬元。
一台收割機正在秋苗村一塊田地裡收有機黑米水稻。“這幾年,我都是在這個時間來收水稻,最近由于天氣不好,一天也就收100多畝,但是明顯感覺産量比去年高。”作業間隙,來自四川省廣元市望江縣的收割機駕駛員說。
“這幾年我種有機黑米實作了脫貧緻富。縣上的有機黑米種植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又發新品種,又給補貼,我對增收的信心很足。”站在地頭的秋苗村四組村民劉醜娃笑着說。
今年,洋縣把有機糧食種植作為主要抓手,進一步加大特色有機産業發展。目前,全縣建設高标準農田3萬畝,有機糧食種植面積達50萬畝,預計年産量可達17萬噸以上。截至目前,洋縣獲得特色有機産品認證15大類85種,建立全國首批有機産品認證示範縣,并入選第二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稻漁共生,讓“1+1>2”
10月12日,在洋縣漢臯農業發展公司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内,十幾個從業人員穿着下水褲,在稻田裡用網兜打撈泥鳅和鼈,在對其進行稱重、品質檢驗後,按照各自生長情況,分區放回再養殖,以保證它們在最佳環境中成長。
“這是我們年初剛建成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占地面積520畝,目前主要投入的是泥鳅、鼈、蟾蜍苗種,計劃在初步取得成效後,再投入其他苗種,建設一個多種群、多樣化的種養基地。”基地從業人員孫偉說。
此外,洋縣還在龍亭鎮境内的荷花基地發展“藕+牛蛙”産業,占地面積470畝。目前,洋縣已建成“稻+蝦”“稻+魚”“稻+泥鳅”“稻+鼈”“稻+蟾蜍”“稻+鴨”“藕+蛙”“藕+蝦”“藕+魚”等多種綜合種養模式基地,累計占地面積達2450畝。這種“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綠色種養模式,産生了“1+1>2”的效果,對推動農業轉型更新具有重要意義。
“年初,我縣制定了《洋縣加快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産業實施規劃》,規劃中以馬暢鎮、謝村鎮等稻漁綜合種養适宜區為發展重點,按每年列支稻漁綜合種養專項經費1000萬元标準,計劃2021年建成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面積3000畝、2022年建成5500畝,到2023年建立稻漁綜合種養千畝示範基地1個、百畝示範基地8個,全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8000畝。”洋縣水産産業發展中心從業人員王芝彥說。
今年,洋縣進一步加大生态農業産業立體綜合發展力度,深入挖掘土地潛在價值,力争實作農業産業效益最大化。目前,全縣累計流轉土地7.35萬畝,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700餘個,建成瓜果、蔬菜、稻漁等農業産業立體綜合發展基地22個。
念好“山”字經,做好“林”文章
秋天,走進洋縣望奎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香菇基地,上萬架香菇整齊排列,一群婦女忙着采摘香菇。她們将香菇根部剪掉後,将香菇送到烘房烘幹再裝袋。
“目前,合作社培育椴木香菇、黑木耳2萬多架,年産椴木香菇、黑木耳幹品90多噸。2020年,合作社年産值385萬元,以産業托管和提供技術指導自主經營兩種方式帶動周邊300餘戶農戶入股合作社,戶均增收1萬元左右,今年預計産值可達450萬元。”該合作社理事長張望奎說。
溢水鎮西山村位于洋縣西北部深山,綿延的大山有發展食用菌産業的優勢。村民張望奎在外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後,2018年注冊成立洋縣望奎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香菇和黑木耳種植基地。2019年,張望奎又成立了漢鹮珍菌生态家庭農場,并注冊“漢鹮珍菌”商标,目前該合作社生産的香菇和黑木耳遠銷四川、山東、江蘇等地。
近年來,洋縣依托優良的生态優勢,堅持産業發展與生态保護同步推進,探索實施“林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和“林下經濟+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以發展食用菌、苗木花卉、油用牡丹、銀杏、中藥材和林蜂6大涉林産業為主線,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全縣已建立林業企業(合作社)40多家、基地14萬畝,已發展林菌8萬多架、苗木花卉9000多畝、油用牡丹1萬多畝、中藥材10萬多畝、林蜂2萬多箱。如今,涉林産業已經成為洋縣北部山區11個鎮富民強鎮的主導産業,為全縣經濟高品質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記者 吳莎莎 通訊員 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