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仲舒:儒學思想發展的創始者

來源:學國學網(id:lexueguoxue)

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儒釋道三家占據不了替代的作用,其中儒家思想文化從漢代起,深深的影響了國人兩千餘年。

兩千年多年的時間裡,儒家得以占據中國文化的主導地位,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一個人、一件事。人是董仲舒,事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儒學思想發展的創始者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一生曆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享年約75歲。

董仲舒是漢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書的大地主階級家庭,其自國小習就十分專心刻苦。由于學識廣博,董仲舒在不到40歲的時候,就被時人譽為“漢代孔子”。

在自己學習的同時,董仲舒也廣招門徒。在講學時,總是在課堂上挂一幅帷幔,他在帷幔裡面講,學生則在外面聽。就這樣,有的學生在聽了幾年課後,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面。

通過講學,他也為漢朝培養了一批人才。由于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董仲舒的聲譽也日益擴大。

漢景帝時,董仲舒當上了博士,走出家門,教導弟子,主要以講授《公羊春秋》為指導,由于弟子衆多,很多人尊其為師。

董仲舒:儒學思想發展的創始者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在《舉賢良對策》中講訴“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該對策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系,為武帝所采納,形成“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政治格局,為此後兩千餘年間封建統治者所沿襲。

之後,董仲舒被派到江都王劉非(漢武帝的哥哥)那裡當國相。劉非一直想要稱霸,希望得到董仲舒的輔佐。

而且把董仲舒比作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輔助齊桓公一樣來輔助自己,以篡奪中央政權。

但是董仲舒借古喻今地對他進行了規勸,指出“仁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霸)”,暗示其不要稱霸。

在江都期間,董仲舒還遭遇了一生最大的變故。有一次,皇家宮殿發生了火災,董仲舒認為是宣揚天人感應的好機會,于是帶病寫就了一份奏章,想以火災警示漢武帝上天已發怒。

結果奏章還沒呈上,主父偃到了董家做客,看見奏章,因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給了漢武帝。武帝看後大怒,決定處死董仲舒。後憐其才,赦免了死罪,罷其國相之職。

從此,董仲舒不敢再說災異之事,而是幹起了老本行,從事教學活動,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董仲舒:儒學思想發展的創始者

公元前125年,公孫弘推薦董仲舒到膠西王劉瑞處擔任國相。後辭職回家,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事,便派使者及廷尉到其家請教,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的特點是将儒學神學化,這也成為儒家思想發展的一個關節點。

董仲舒著作很多,但大部分已經失傳,隻有《春秋繁露》一書流傳了下來。而根據考證,《春秋繁露》也是後人輯錄董仲舒的遺作而成,大概成于隋唐時期。

董仲舒對後世影響最深刻的便是針對當時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春秋時期的諸多思想随風而逝。中國史再也不現當年之盛況。

但是,就當時社會環境而言,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是有利于确立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能夠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和諧。是以能被當時的漢武帝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