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作者:拾玖談史

聖人觀經過周秦及漢初的幾次實質性轉變之後,至漢武帝時成為了漢王朝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别是董仲舒在《春秋》的公羊學诠釋中,将“奉天法古”與成為聖人緊密結合起來,使這一理想化的政治圖景有了實作的可能性,實際政治中的國君可以成為儒家理想中聖人的模樣,若非如此,則天會以災異的方式予以譴告。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在董仲舒思想中,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為聖人,若背離聖人之道則會受天譴以改正之,或者另立“新王”予以取代。董仲舒把“《春秋》之道”概括為“奉天而法古”,繼而得出“聖者法天,賢者法聖”的成聖準則,從這一角度來看,《春秋》的編寫目的就是為後王提供思想行為上的借鑒,使之向聖人接近。

“奉天”與“法古”,表面上為成聖的兩條通道,其實質還是指向“奉天”,因為“法古”所效法的仍然是“先王之遺道”,而“先王之遺道”同樣源于“奉天”。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公羊學與漢初政治

漢初以黃老思想為主導,奉行休養生息政策,加上整體的文化環境較差,儒學發展緩慢,儒者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孝惠、呂後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後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黃老思想雖有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複,但外戚和諸侯勢力對中央政權的潛在威脅依然存在,匈奴對北部邊疆的侵擾并未根絕,公羊學思想在這一背景下彰顯出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活力,适時地突顯出了自身的實用性,逐漸為統治者所接受。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公羊傳》和《春秋繁露》是公羊學推進中出現的兩部重要著作,前者對《春秋》筆法的探讨極為深入,是孔門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經戰國齊地學者再度闡發後,于景帝時著于竹帛;後者從理論的角度指出了孔子寓于《春秋》中的“筆法”,使公羊學達到了理論上的成熟。

此外,《公羊傳》的思想突顯出戰國稱雄時代,學者們希望以“文王之正”來實作大一統的理想政治格局,而董仲舒的理論闡發則是在統一政權已經形成的背景下進行的。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公羊學的形成

《公羊傳》著于竹帛之前以口授的方式傳播,“《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于傳,是以隐其書而不宣,是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榖梁》、《鄒》《夾》之傳”、“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最為根本的原因可以視為“免時難”。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值此之故,對于《春秋公羊傳》的源流,經學史上并未形成一緻的看法,緯書認為源出子夏,“孔子在庶,德無所施,功無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以《春秋》屬商,《孝經》屬參”,何休解雲“孔子至聖,觀無窮,知秦無道,将必燔書,故《春秋》之說口授子夏”。

董仲舒以為源出孔門諸弟“子貢、闵子、公肩子,言其切而為國家資也。其為切而至于殺君亡國,奔走不得保社稷,其是以然,是皆不明于道,不覽于《春秋》也”,此外還提及子夏、世子、子池、曾子等人。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在這裡,緯書和董仲舒将《公羊傳》的作者指向了孔門弟子。但蔣慶否認了這一說法,“從學理上推之,《公羊傳》必為孔子所作。孔子自作《傳》以解釋《春秋》之經,《公羊傳》當是孔子自傳”,并進一步列出緣由,概而言之,一為《春秋》深奧,實非一般人所能知,二是形式上的一問一答類似于原始的課堂筆記,三是《春秋》詭其實、變其例,除孔子本人外無人可知曉。

蔣慶認定孔子作《公羊傳》的說法很難經得起推敲,若果真為孔子所作,就不會以此來命名,提及的三點緣由也多臆測之辭,正因為《春秋》深奧才有了後來的《傳》和對《春秋》義法的闡釋,而一問一答的寫作體例并非單見于《公羊傳》。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戰國時的諸子已經參與到《春秋》的解釋與傳播中,“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可勝紀”。

《公羊傳》和《春秋繁露》當為最早的兩部公羊學著作,翻檢二書可知,《春秋繁露》所提及的經師不曾見于《公羊傳》,反之亦是,二書幾無重合之處。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雖然公羊學傳授譜系的記述相對清晰,“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其弟子齊人胡毋生都著于竹帛”。

但這一說法受到了學者們的質疑,徐複觀直言其為憑空僞造,“隻是出于因《公羊》、《左傳》在東漢初的互相争勝,《公羊》家為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造出來,以見其直接出于孔門的嫡系單傳”,黃開國解釋為“《公羊傳》的得名始于公羊壽與胡毋生将其著于竹帛,公羊壽與胡毋生有師生關系,胡毋生尊其師,而著名為《公羊傳》”,并進一步認為“《公羊傳》并不是公羊氏的家學相傳,而是戰國《春秋》齊學的傳本。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在戰國時的齊地,無論是《春秋》學說的口傳,還是文本的傳承,《春秋》齊學都應該有一個較為公認的版本,而這個版本數代相傳,并不斷得到修補”,這一解釋也印證了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等人對《春秋》義的闡發。

将《公羊傳》看作戰國《春秋》齊學傳本的說法,符合齊地的學術品格,也同公羊學的内在理路相一緻。“臨淄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齊國之地,東負海而北障河,地狹田少,而民多智巧”、“初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陳麗桂認為齊地的地域環境因素決定了齊學的兩大特點,即“能深思,多智謀”和“荒誕的遐思”,這裡的“智謀”與“荒誕”可以視作是對先秦正統或原始儒學的突破。

公羊學的一大鮮明特點就是反對君主制度的絕對性、永恒性和神聖性,公羊學家在解釋“元年春王正月”。時就十分明确地把王置于天之下,将天和王進行了區分,所主張的三世學說和大同思想也是徹底否定了君主制度的永恒性。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與思孟學派的心性儒學相比較,公羊學更加關注現實政治,公羊學的核心理念和論述目的并非成己成德,而是指向政治領域的改制立法。

漢初的公羊學

劉邦在掌權初期并不認同治經儒生的存在價值,“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對劫後餘生的儒家經學也是幸災樂禍,“吾遭亂世,當秦焚學,自喜,謂讀書無益”,直至叔孫通制定朝儀後,才意識到儒學的重要性。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漢初政治雖多受黃老之學的影響,尚清靜無為,但公羊學的勢力也在逐漸增強,魯地兩位儒生對叔孫通的指責和轅固生、黃生對待湯武革命的态度都展現了這一趨勢。

漢五年劉邦廢除秦朝的繁苛禮儀後出現了下不尊上的亂象,叔孫通适時提出與魯地儒生共制朝儀以顯現皇權尊貴的建議,獲得劉邦許可。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叔孫通在魯地征召的過程中遭遇了兩位儒生的批評,“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親貴”、“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

儒生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叔孫通個人品質的懷疑和否定,認為他以阿谀奉承的方式擷取公權力,喪失了儒者的品格;二是“起禮樂”不合時宜,依照舊傳統,禮樂的制定是在“積德百年”之後,而不是在政權草創之初、生民未養之時。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叔孫通并不以為然,認為這兩位儒生是“不知時變”的“鄙儒”,最後依然和其餘諸生共同商定禮樂。顯然,這兩位儒生是以個人的德性和對尋常百姓的關懷為出發點,去看待制禮作樂這一事件的,力求“合古”。

以叔孫通為代表的其餘諸生則更加傾向于制度的設定和皇權的維護,以更為積極的态度參與政治,注重“時變”,從這一角度來看,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就具有了一定的公羊學傾向,也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儒學才能夠登堂入室,逐漸獲得政權的認可。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另一個較為典型的事件是轅固生、黃生在看待湯武革命上的分歧。黃生認為“湯武非受命,乃弑也”,在于“今桀、纣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弑而何為?”。

他否認湯、武革命的合理性,明“上下之分”,臣子的天職就是匡正、輔佐天子,若天子失德敗政,臣子也難辭其咎。轅固生的觀點正好與之相反,“夫桀纣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纣,桀纣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認為湯武誅伐桀纣是民心所向,不得已而為之,并非争權奪利,完全肯定了湯武革命的價值。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雖然黃生、轅固生都是從維護漢王朝的統治出發去評論湯武革命這一曆史事件,但黃生側重于相對保守的現存秩序維護,而轅固生則從民心所向、天命論的角度論證了西漢政權的合法性,與公羊學的思想完全一緻,以最為直接的論争方式将公羊學思想引入景帝的思考之中。

上述兩例中出現的“合古”與“求變”、維持現有秩序與建立新制度,一則偏向于傳統儒學,一則偏向于公羊學,就表面上來看,公羊學有着“背離”《春秋》主旨的意味,因為“《春秋》之于世事也,善複古,譏易常,欲其法先王也”,提倡複古、反對變革、效法先王是《春秋》對于世事的态度。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待公羊學理論成熟後,這一看似沖突、對立,與《春秋》主旨相“背離”的論述,就有了合理的解釋。在公羊學家眼裡,“新王必改制”并非是“改其道”、“變其理”,而是“順天志”以“明自顯”,就是順從天的志向來辨別自己受命于天。

當然,公羊學思想在漢初的傳播并非一帆風順,也遇到過很大的阻力,喜好黃老的窦太後因轅固生視《老子》為“家人言”而“使固入圈刺豕”,反對武帝任用喜好儒學的魏其侯窦嬰、武安侯田蚡以及儒生趙绾、王臧,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都遲滞了公羊學的推進。

董仲舒的《春秋》之道:聖人與先王等同,現世的國君亦是聖人

建元六年(前 135 年)窦太後去世後,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對策,置五經博士,就此推動了公羊學的發展,使之逐漸成為漢代的統治思想。因他的著述和思想對漢代政治産了重大影響,被司馬遷、班固贊以“唯董仲舒明于《春秋》”、“為儒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