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仲舒:古代星盤解讀家

董仲舒:古代星盤解讀家

第十七章 将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 董仲舒

董仲舒,按現在的區域劃分是河北衡水人,生于廣川(景縣廣川大董故莊村)。是位學者,著有《春秋繁露》《春秋決事比》(又稱《春秋決獄》)《士不遇賦》等。

他最知名的功績是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之說,并進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将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

董仲舒在漢朝是如何融合之前的各派學說的?他主要是吸取秦朝的經驗教訓,循序漸進地改變的,比如科舉,董仲舒時代就有科舉的雛形了,但主流還是察舉(推薦制)。後來唐代才大範圍開始。科舉、察舉就是不斷交替上升的。

漢武帝下诏征求治國之策,經曆漢初黃老之治,漢武帝不得不遷徙富豪,打擊豪強。董仲舒上《舉賢良對策》,主張教化群眾,唯賢是舉。

董仲舒有很好的寫文章寫玄學的套路。比如暗合自然規律中的數字。

像他宣傳的:王有四政(慶 賞 罰 刑),天有四季;仁義禮智信與五行相結合。

董仲舒修改了鄒衍的五德學說解釋改朝換代。某種程度上,董仲舒和如今的星盤解讀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董仲舒:古代星盤解讀家

董仲舒吸取秦朝時焚書坑儒的教訓,統一想法做的積極得多溫和得多(重點是積極),不是禁絕其他思想(以免造成思想真空),而是百家中選一家(儒家)給予國教地位。這就是堵不如疏,用科舉當由頭,希望當官的人都要學一學儒家,而且儒家确實有不錯的地方。這樣的推廣方式有深遠的意義,中華文明自己鮮明的特征形成了,土地人口分分合合,但精神不散。

就像種地,不讓你瞎種,不讓你不種,而是都種雜交水稻,久而久之,你們都喜歡雜交水稻了,雜交水稻成了你們的利益情感共同體。

董仲舒先後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十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四年後辭官回鄉,閉門著書。朝廷每有大事,仍令使者與廷尉前來問詢。

董仲舒一生曆經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董仲舒墓,門人過皆下馬,故謂之下馬陵,後語訛為蝦蟆陵)。如今在衡水他的家鄉,還修了董子學宮、董子故居,可以觀光遊玩,了解了解曆史。

董仲舒:古代星盤解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