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董仲舒:古代星盘解读家

董仲舒:古代星盘解读家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

董仲舒,按现在的区域划分是河北衡水人,生于广川(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是位学者,著有《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士不遇赋》等。

他最知名的功绩是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之说,并进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在汉朝是如何融合之前的各派学说的?他主要是吸取秦朝的经验教训,循序渐进地改变的,比如科举,董仲舒时代就有科举的雏形了,但主流还是察举(推荐制)。后来唐代才大范围开始。科举、察举就是不断交替上升的。

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之策,经历汉初黄老之治,汉武帝不得不迁徙富豪,打击豪强。董仲舒上《举贤良对策》,主张教化民众,唯贤是举。

董仲舒有很好的写文章写玄学的套路。比如暗合自然规律中的数字。

像他宣传的:王有四政(庆 赏 罚 刑),天有四季;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结合。

董仲舒修改了邹衍的五德学说解释改朝换代。某种程度上,董仲舒和如今的星盘解读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董仲舒:古代星盘解读家

董仲舒吸取秦朝时焚书坑儒的教训,统一想法做的积极得多温和得多(重点是积极),不是禁绝其他思想(以免造成思想真空),而是百家中选一家(儒家)给予国教地位。这就是堵不如疏,用科举当由头,希望当官的人都要学一学儒家,而且儒家确实有不错的地方。这样的推广方式有深远的意义,中华文明自己鲜明的特征形成了,土地人口分分合合,但精神不散。

就像种地,不让你瞎种,不让你不种,而是都种杂交水稻,久而久之,你们都喜欢杂交水稻了,杂交水稻成了你们的利益情感共同体。

董仲舒先后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十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官回乡,闭门著书。朝廷每有大事,仍令使者与廷尉前来问询。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如今在衡水他的家乡,还修了董子学宫、董子故居,可以观光游玩,了解了解历史。

董仲舒:古代星盘解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