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文 | 笑史雲煙

編輯 | 笑史雲煙

在古代中國的曆史長河中,儒學之光輝照耀千年,其中董仲舒的身影尤為顯赫。

生于河北省景縣一個書香門第,他自幼接受儒學熏陶,對儒家經典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公羊春秋》。

在漢代的文化天空中,董仲舒猶如一顆耀眼的星辰,他的思想成為了曆史上不朽的傳奇。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01

在西漢朝的曆史長河中,劉邦的起兵标志着一個嶄新時代的開端,但同時也留下了一個執政合法性的問題。

在西漢時期,社會的主要沖突集中在奴隸主與奴隸、地主與農民之間。

奴隸主階級依靠大量奴隸進行農業生産,控制礦山和冶鐵,通過販賣基本商品如魚、米和鹽來牟取利潤。奴隸不僅在戶外從事辛苦的體力勞動,還在奴隸主的家中擔當家務勞工。

與此同時,地主和農民之間的沖突則以不同形式的剝削關系表現出來。

漢代的剝削制度既包括了國家對農民的輕稅政策,也包括了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向豪強地主租田的現象。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在這樣的背景下,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如何在帝國内部施加影響,成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疑問。

畢竟,劉邦是憑借武力建立起了漢朝,對于“天下為何要接受劉氏統治”的疑問,在其死後,随着功臣逐漸離世,逐漸浮出水面。

這一問題不單單是對統治權威的挑戰,更是對社會穩定的巨大威脅,尚未解決的合法性之争可能導緻朝内外鬥争頻發,危害國家長治久安。

然而,當武帝劉徹繼位時,他面臨的挑戰遠不止于此。

他通過“召賢對策”尋求解決之道,希望能夠從廣泛的意見中找到治國之策。

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名叫董仲舒的人物,他的故事和思想為後來的漢朝政治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董仲舒最初以其獨特的講學方式聞名。

他在課堂上講學時,會在帷帳内傳授知識,而學生們隻能在帷帳外聆聽。

他的這種做法,雖然被視為怪癖,但卻無損于他在教育界的影響力。

董仲舒的學術熱情可見一斑,他甚至為了研究學問,三年不曾踏入家中精心建造的花園,這種專注學術的精神被後人以“三年不窺園”來形容。

當劉徹面對國家的主要沖突時,他不得不思考如何調整漢初的治國方針。

盡管黃老學說在漢朝初年提倡“清靜無為”和“與民休息”,這在經濟凋敝、民生困苦的背景下或許是合适的,但随着時間的推移,社會财富的增加,黃老之術卻意外地為諸侯王和地方豪強的壯大提供了空間,社會沖突亦随之改變。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武帝時期,對内加強中央集權,對外則要抵禦匈奴的侵擾,這些新的政治任務要求對治國方針進行調整。

朝廷官員選拔制度的問題也擺在了武帝面前。

漢初的功臣派官員多具備較高素質,能夠滿足中央到地方的官員需求。

然而,随着開國功臣的逝去,朝廷官員的數量和品質都出現了問題。

功臣和外戚企圖壟斷官員選拔,維護自己的利益,阻止皇帝從其他階層選官。

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培養選拔體系,確定賢才得以使用,成為武帝不得不面對的又一難題。

02

董仲舒并非漢武帝的私人導師,也不是權傾朝野的重臣,甚至他與漢武帝的面談次數寥寥無幾。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然而,他對漢武帝,乃至整個漢朝,乃至後世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卻是無可比拟的。漢武帝為何對他如此尊重?

答案在于董仲舒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與建議,它們深刻地影響了漢武帝的治國理念。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是一句口号,它代表了一場思想革命的開始。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棄置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唯獨推崇儒家思想。

這一決策不僅改變了當時的政治生态,更對普通百姓的生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綱五常成為社會的道德準則,天人感應則成為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哲學基礎。

三綱即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社會秩序的基礎。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五常則是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道德規範,是個人修養的準則。

在漢武帝的時代,這些思想被提升為國家的正統意識形态,成為教育和政治決策的基石。

而天人感應的觀念,則認為自然界的變化與人類社會的政治道德狀況互相關聯,意味着君王和百姓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天象和自然災害,這一理念進一步加強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應用。

董仲舒之是以能在漢朝,乃至整個封建時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在于他的官位有多高,而在于他的思想如何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

正是這些思想,建構了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

03

董仲舒生活在一個社會沖突激烈的年代,然而他的思想并不局限于當時的社會政治結構。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在科學領域,西漢時期的自然科學,包括天文學、數學、醫學以及陰陽五行學說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在董仲舒的時代,科學的進步與社會沖突并行不悖,顯示出一個文明在多個方面同時發展的複雜面貌。

當漢武帝登基時,他決心要大幹一番事業,這為儒學的複興提供了機遇。

董仲舒創立的新儒學,不僅充實了文化生活,還成為了維護中央集權的理論體系,在這一理論的支援下,漢武帝的統治更加穩固。

教育是董仲舒思想中的核心,通過人性論,他繼承并發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觀念,尤其強調德育的重要性。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他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培養道德品質的過程,他的教育理念在當時的社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後世中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正是在這樣一個沖突交織的社會中,自然科學如天文學、數學、醫學和陰陽五行學說等領域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反映出社會在動蕩中也孕育着知識與智慧。

特别是在學術方面,漢朝在繼承秦朝之後,逐漸放棄了尊法思想,而開始崇尚黃老之學,以求社會安甯和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漢武帝時期,帝國的文化政策發生了根本變化,武帝的野心促使他支援儒學的複興,而董仲舒的新儒學則成為了維護中央集權的理論支撐。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04

董仲舒一生的曆程與漢高祖、呂後、文帝、景帝、武帝五朝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在他九十三年的漫長生涯中,董仲舒不僅見證了漢朝的政治變遷,更深刻影響了漢武帝時期的政治格局。

他的名字與孔丘、朱熹齊名,三者分别代表着儒學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構成了儒學思想發展的三座裡程碑。

他的學術生涯起始于三十歲左右,那時他已是聲名顯赫的學者。

盡管如此,他并沒有急于步入仕途,而是選擇了教書育人。

他的教學生涯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弟子們遍布四方,其中不乏後來的國相和長吏。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其中,司馬遷就是受到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精神感召的傑出弟子之一,他以此精神激勵自己完成了輝煌的《史記》。

然而,董仲舒并非隻是一個教書匠,在漢景帝時,他成為了博士,這為他日後用自己的學說影響皇帝鋪墊了道路。

賢良對策中,董仲舒的建議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他曾擔任江都王劉非和膠東王劉端的國相,雖然在政治上未能達到巅峰,但他的學說和建議仍然對漢朝政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公元前121年,董仲舒以病棄官歸家,此時的他已不再是僅僅招收學生的大學者,而是成為了封建統治者思想基礎的創始者。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朝廷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依然會征詢他的意見。他在家中郁郁寡歡,繼續撰寫著作,其中《春秋繁露》和《對賢良策》最為世人所稱道。

公元前106年,董仲舒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奏章,随後病逝,享年九十三歲。

他被安葬于長安西郊,而在一次漢武帝路過其墓地時,特意下馬緻意,以此表達對董仲舒的敬意,董仲舒的墓是以被稱為“下馬陵”。

05

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董仲舒這一人物無疑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對于漢代意識形态架構的建構發揮了關鍵作用。

董仲舒提倡儒家思想作為國家哲學,對官僚體系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對董仲舒的評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政治層面的評估往往認為董仲舒的功績大于過失,他确立了一套體系,為漢朝的長期穩定與治理奠定了基礎。

然而,當我們從文化和文明的角度審視時,董仲舒的局限性和弊端開始顯現。

他強烈的儒家一進制化思想,實際上限制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多元發展,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思想的自由流動與創新。

更深層次地,文明生态的重要性遠超過制度生态,董仲舒的貢獻在于為國家治理提供了一種制度層面的可行性,但是真正能夠讓一個國家走向輝煌的,是其文明生态的繁榮與進步。

董仲舒:他心懷天下蒼生,卻背鍋二千多年,實乃千古奇冤

在這一點上,董仲舒的作用是有限的,他采取的“術”的手段,以一套固定的制度架構來規範人類行為,反映出的可能是一種戰略上的不自信。

是以,當我們評價一個曆史人物時,必須要立足于多元度的考察。

董仲舒在政治制度建設上無疑具有重大的功績,但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他的作用就顯得相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