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哲學簡史(十七)董仲舒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

中國哲學簡史(十七)董仲舒

董仲舒,河北廣川人。少年學《春秋》,在漢景帝時期當過博士。漢武帝要求舉賢良,董仲舒被推舉出來,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但是并未被漢武帝重用。

那時遼東的高廟着火了,後來長陵的高廟又着火了,董仲舒說這是“其不當立者”導緻的,也就是說漢武帝當天子這個事情,老天爺是不滿意的。這個東西本來是董仲舒的私下意見,被主父偃告發了,漢武帝拿着董仲舒的書問題他的弟子呂步舒,呂步舒沒看出來老師的自己,說這種言論是“大患”,于是董仲舒被判了死刑。後來在公孫弘等人的周旋下,保住了董仲舒一命。

中國哲學簡史(十七)董仲舒

董仲舒的著作除了《漢書》中收錄的《三策》之外,還有《春秋繁露》八十二篇,這本書性質雜亂,顯然是被後人補湊過的,不見得是原著。

收到當時迷信思想的影響,董仲舒的哲學充滿了宗教色彩。當時學習《春秋》的學者,大多支援“大一統”的學說,既然政治已經統一了,學術也應該統一。于是董仲舒提出:“推名孔氏,罷黜百家”。主張雖然是這麼個主張,但是董仲舒講的儒家,絕對不是孔子講的儒家,董仲舒對“子不語”的那些東西充滿了興趣,打着儒家的旗号講陰陽災異之學,講君權神授的學問。

中國哲學簡史(十七)董仲舒

自淮南子造反失敗後,道家學術精英被殺了好幾千人。當時比較流行的學問是《春秋》,這不能說實際上沒有什麼哲學上的價值,不過是“寓褒貶,别善惡”的著作。他隻是告訴你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錯的,并不去深究評論對錯的标準是什麼。董仲舒就是靠這門學問起家的,他給出的合了解釋是,一切都是上天的意思,而且上天是具有“懲惡揚善”作用的有意識的“天”,聖人的作用在于發現天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董仲舒完成的哲學構架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曲民而伸君”,另一方面要“曲君而伸天”,天子要服從老天爺的意思,老百姓要服從天子的意思。至于“個體”的價值,在董仲舒這裡并沒有被發現。

中國哲學簡史(十七)董仲舒

漢代剛建立的時候,大家都是草莽出身,尊卑貴賤的名分并不确定。當時在朝堂上發生過“拔劍砍柱,争功妄呼”的事情,也時常有“沙中聚語”想要謀反的計劃,雖然殺了韓信、彭越等人,但是朝廷尊卑的禮樂并沒有确定下來,任有很多人做着“必可取而代之”的春秋大夢,西漢百年之内,陳狶造反、英布造反、濟北王造反、淮南王造反、吳楚七國聯合造反、衡山王造反。

叔孫通、董仲舒等人的學問,首先是一種定名位、定尊卑的學問。天子就是天子,王就是王,這是老天爺的意思,是不可妄為的。這種思想和漢律的殘酷壓迫,使得天子治下,一切要服從天子。皇帝成了至高無上的權威,為了限制皇帝本人的行為,儒家又搬出“老天爺”和“聖人”來,君主雖然是人間至尊,但是必須服從老天爺的意思。而聖人存在的作用,就是去研究老天爺的意思。這裡面暗含着一個知識分子憂時報國的苦心。

董仲舒的政治生涯遠離中樞,對政治建設比較少,中年回家後再也沒出過門,主要是做學問,靠收弟子來生活。他在曆史上的名氣大,也是由這些弟子造勢出來的。

中國哲學簡史(十三)鄒衍五德始終

中國哲學簡史(十五)韓非子

中國哲學簡史(十六)淮南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