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匡義稱太宗,收北漢統一大宋,為何比李世民評價低呢?二人取得皇位的方式為世人所诟病後世評價趙匡義為何不高時針說

文/時針

“太宗”是古代皇帝的廟号,分為祖和宗。一般開國帝王都稱祖,開創朝代的先河。守業有成,發揚光大稱之為宗。祖與宗都有級别的,并不是說一概而論,古人在這方面分得很清楚。常見的祖有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宗也有太宗、高宗、中宗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祖和宗,裡面的這個“太”字,都是最高一級了。

趙匡義稱太宗,收北漢統一大宋,為何比李世民評價低呢?二人取得皇位的方式為世人所诟病後世評價趙匡義為何不高時針說

本文的兩位主人公,是唐朝與宋朝第二位君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趙匡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同為王朝的太宗,但是後人的評價卻截然不同,所為奈何?

趙匡義稱太宗,收北漢統一大宋,為何比李世民評價低呢?二人取得皇位的方式為世人所诟病後世評價趙匡義為何不高時針說

随着李世民兼任的官職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大,大到可以撼動太子之位了。李建成了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兄弟倆的明争暗鬥就開始了。争鬥到最後的結局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李世民以雷霆之勢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一舉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以及三弟李元吉鏟除,不僅如此,他還将太子與李元吉的兒子們悉數鏟除,并且奪了李元吉的妃子楊氏為妃。斬草除根是李世民慣用的手法。種種劣迹也成了李世民的黑點,經常被人拿出來說道說道。

趙匡義稱太宗,收北漢統一大宋,為何比李世民評價低呢?二人取得皇位的方式為世人所诟病後世評價趙匡義為何不高時針說

趙匡義在取得皇位的過程就比較的低調了,但是也經不起推敲。一向身體好的趙匡胤英年早逝,恰巧身邊就隻有趙匡義一個人。自己有兒子的情況下,不将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反而傳給了趙匡義。明眼人能看得出來,趙匡義動手腳了。

不然怎麼會這麼湊巧,無數的巧合下,其實那就是預謀,雖然戲演的足夠好,但是那畢竟也是戲,永遠成不了真。但是趙匡義有一點比較好,他還在掩蓋這個事實,雖然人們都在猜測,但畢竟沒有證據。

趙匡義稱太宗,收北漢統一大宋,為何比李世民評價低呢?二人取得皇位的方式為世人所诟病後世評價趙匡義為何不高時針說

雖然诟病他們取得皇位的手段,其實沒多少人真正的在意你到底是怎麼成功的。縱觀曆史各個朝代,政權更疊與争奪從來沒有免得了流血犧牲。後人評價好壞之時,更多的是一個結果導向,即其為天下帶來了什麼?

趙匡義滅北漢,徹底結束五代十國的亂世,這可能是他為數不多的功績。除此之外呢?他好像并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戰績了。滅亡北漢之後,感覺自己人生已經到達了巅峰。初登大寶他急需要立功,于是無視軍隊的疲憊,連續兩次發動了北伐,本想趁機收複燕雲十六州,但是事與願違,結果被吊打,自己撿了一條命回來。

趙匡義稱太宗,收北漢統一大宋,為何比李世民評價低呢?二人取得皇位的方式為世人所诟病後世評價趙匡義為何不高時針說

趙匡義短短的時間,就将北宋的家底敗的差不多了,宋朝全面轉為守勢。可以說,之後的靖康之恥,從趙光義的這幾次慘敗就已經定下了調子。

而反觀李世民呢?在皇位上那是如魚得水。東征西讨,破突厥,征高麗,擴領土,四方來朝,創下了一個“貞觀之治”。為大唐幾百年強勢奠定了基礎。

唐宋的風格從皇帝的風格就可以看得出來,李世民是典型的唐朝那種包容萬象,雍容華貴的豪放派。哪怕是到了唐朝末年,大唐依舊是猛将如雲。

宋朝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彎着腰做人,一點都不硬氣,從來沒有硬氣過。就和搶皇位一樣,你趙匡義就不敢說, 我就搶了怎麼着?事實證明,他确實缺少這個勇氣,并且缺少這份實力。

趙匡義稱太宗,收北漢統一大宋,為何比李世民評價低呢?二人取得皇位的方式為世人所诟病後世評價趙匡義為何不高時針說

是非功過自在人心,“唐宗宋祖”為人稱道,可不是宣傳到位,而是實力使然。李世民在位期間打造的貞觀之治,大唐的根基,也是幾百年盛唐的根基。可是趙匡義在位期間,僅僅就是完成統一,除此之外貌似并沒有太多拿的出手去的東西。

假如趙匡胤不死,統一也是水到渠成之事。趙光義在與李世民的對比中完敗,也是“實力不允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