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十月的一個夜裡,在北宋的都城開封,上演了一幕疑是弟弟為奪皇位而殺兄的血案。這天夜裡宋太祖趙匡胤甚是無聊,于是派遣了太監去叫來了晉王趙光義前來共飲。期間兄弟二人擺下酒席,觥籌交錯。酒後之後,宮人看到了宮内燭影搖動,仿佛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天夜裡就傳來了,趙匡胤駕崩的消息,次日趙光義火速地宣布自己登基即位。

一個晚上的時間,竟然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變故,以緻于後人不得不懷疑,趙光義弑兄奪位。那麼曆史上的斧聲燭影真的是一場陰謀嗎?還是後人的無端揣測呢?
探讨這個問題前,不妨先看一段史料。據僧人文瑩所著的《續湘山野錄》記載:“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日:‘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诏于樞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诏罷,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 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這個僧人文瑩距離趙匡胤在位時,也就100餘年。關鍵他“交遊盡館殿名士”常出入于達官貴人之家,其中不乏當朝重臣,從這些大臣口中得到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史料,是以他所寫的《續湘山野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從他的史料記載當中,有三個疑點可以證明趙匡胤死得有點蹊跷。其一是,趙匡胤死前身體無病,是以才能邀請趙光義酌酒對飲,說明了趙匡胤之死事出突然;其二是,趙匡胤死前,隻有趙光義在場。趙匡胤在睡眠中死去,其時趙光義“留宿禁中”,隻有他有作案的可能,有作案的時間和條件;其三是天明後請近臣看遺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是為了證明屬正常死亡,不是謀殺,然而“如出湯沐”,似乎證明屍體是洗過的。果真如此,從将五鼓死到曉,時間很短,為什麼如此匆忙洗屍呢?這不是有意抹去謀殺的痕迹嗎?
除了這段記載之外,當天晚上皇宮内,其他人的反應也是極為反常的。有種說法說,當天晚上趙匡胤駕崩之前,他的皇後派出了太監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但是王繼恩并沒有去叫趙德芳,反而是去叫晉王趙光義進宮。并且跟趙光義說明,趙匡胤身體快不行了,讓他趕緊進宮,争取皇位。最終宋皇後等來的不是趙德芳,而是趙光義,大吃一驚的宋皇後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趙光義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按這個說法,就能夠很清楚地看出趙光義是早有準備的,身為皇宮内的太監王繼恩早就被他給收買了,奪位之心不可謂昭然若揭。
再看一下,所謂的“金匮之盟”之說。當時趙光義登基即位時,并沒有得到任何遺诏。等到了趙匡胤死後的第六年,丞相趙普拿出了所謂的“金匮之盟”。按照“金匮之盟”的說法,趙太後擔心趙匡胤死後,兒子尚未長大,君權再次為權臣所掌控。于是規定,趙匡胤死後,由趙光義即位,趙光義死後由趙光美即位,然後再讓光美傳位給德昭,這樣大宋江山才可以永固。但是這個“金匮之盟”卻有一個緻命的漏洞,那就是當時的趙太後已經六十歲,趙匡胤三十九歲,趙光義二十七歲,趙德昭十歲,當時太祖如果病危,兩人商議遺诏,完全可能,然而事實恰好相反,太祖身體很好,屢次出兵親征,太後如何能預見趙匡胤必然短命呢?如不短命德昭年已長成,就不存在周世宗傳位幼子的危險,為何要寫這樣的遺诏呢?
至于趙普為何會有這樣一份遺诏呢?主要是他是趙匡胤的人,趙光義即位後,他的地位驟降,同時還受到了政敵的排擠。作為一個“李斯氏”的丞相,他自然心有不甘。為此他投靠了趙光義,知道趙光義目前最需要的便是合法的繼承權。憑借自己是趙匡胤的身份,拿出了所謂的“金匮之盟”,讓世人都認為趙光義即位時名正言順的。果然在“金匮之盟”拿出來之後,趙普便得到了趙光義的重用。同時趙光義為了讓皇位在自己一脈流傳,于是借故逼死了弟弟趙光美、以及趙匡胤的兩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