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們關心的“三言”來了

最近,明代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引起了讀者的熱情關注。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說說:“三言”是什麼書?為什麼值得讀?中華書局有哪些适合讀者閱讀的“三言”讀本?

1

“三言”是什麼書?

“三言”就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1574—1646)在明代末年纂輯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一本作《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簡稱。

你們關心的“三言”來了

《三言·喻世明言》

你們關心的“三言”來了

《三言·警世通言》

你們關心的“三言”來了

《三言·醒世恒言》

馮夢龍,字猶龍,今江蘇蘇州人。他少有才氣,與兄弟馮夢桂、馮夢熊被稱為“吳下三馮”,雖然一生科舉仕途不算得志,但在戲曲、民歌、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的改編創作方面成就很大。例如《東周列國志》這部除《三國演義》之外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通俗曆史演義,就是馮夢龍編著的《新列國志》的評點本。

《東周列國志》(中華十大暢銷古典小說)

從“三言”的書名來看,“喻世”“警世”“醒世”,可知其編寫目的都在于教化世人,因為作者認識到,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即使《孝經》《論語》這樣從小誦讀的經典作品,恐怕也不如小說那樣感人至深。

《論語》(中華經典藏書)

在《警世通言》的序言中,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小說感化人心的重要作用。說是有個小孩做飯時傷到了手指,但并不喊疼,有人問他為什麼,小孩說:“我剛從玄妙觀裡聽人說《三國志》回來,說書人說到關雲長刮骨療毒,尚且談笑自若,我怎麼能喊疼呢?”作者進一步指出,小說能讓一個小孩頓時有刮骨療毒的勇氣,推而廣之,講述忠孝節義的故事,自然也能激發人們的忠孝節義之心。

《三國演義》(中國文學四大名著)

作者對于小說功能這種“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式的解說,一方面可能确實是出于儒家式的教化之心,另一方面也是通過附和有補教化來使得“不入流”的小說家言融入主流。

如今,作者宣揚的這種教化功效,恐怕已經不是我們所注重的。那麼,對于今天的讀者而言,“三言”還值得讀嗎?

2

“三言”為什麼值得讀?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簡單來說,至少有兩條理由:其一,“三言”中有很多精彩的人生故事值得我們細品;其二,“三言”中有很多精彩的名言警句值得我們深思。

“三言”每部四十篇,一共一百二十個故事。當然,這些故事并不全是馮夢龍自己創作的,有不少故事是根據以前的故事改編的。比如《警世通言》的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講述的就是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列子》中就有這個故事。也有一些故事是根據明朝當時的曆史編寫的,如《喻世明言》的最後一篇《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講述的就是奸臣嚴嵩父子迫害沈煉一家的故事。

三全本《列子》

你們關心的“三言”來了

[元]王振朋《伯牙鼓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三言”中有很多故事是我們今天仍耳熟能詳的。比如《警世通言》裡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就是明代的白蛇傳,不過,不少情節跟咱們熟悉的傳說不一樣。例如,這個故事裡,小青叫“青青”,不是青蛇,而是西湖裡一條修煉千年的青魚。《唐解元一笑姻緣》說的就是我們熟悉的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此外,像《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蘇小妹三難新郎》之類的故事,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你們關心的“三言”來了

電影《唐伯虎點秋香》

由于“三言”中的故事情節曲折,描寫細膩,“極摹世态人情之岐,備寫悲歡離合之緻”,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是以也有一些作品入選中國小國文教材。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塑造了一個光輝的女性形象,被文學史學者譽為“明代拟話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不過,“三言”故事的精彩,打開來細讀才能體會,這裡限于篇幅,隻能點到為止。

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三言”在講述精彩的故事時,也提到了大量洞悉世态人情的名言警句。其中不少是我們今天日常生活中還在用的,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人心不足蛇吞象”“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裡”,其中不少都見于《增廣賢文》。

三全本《增廣賢文》

總之,讀“三言”既會讓你感覺到熟悉,又會讓你有很多新的體會。既然“三言”這麼好,那麼該讀什麼版本呢?

3

“三言”讀本推薦

“三言”是古代的白話小說,如果我們就是大概看看故事,那麼讀我們“中華十大暢銷古典小說”中的版本就可以了。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不過,“三言”裡面引述了不少詩詞,行文中也涉及不少曆史典故,要想更為透徹的了解,就有必要讀讀我們“中華經典小說注釋系列”的“三言”了。

這裡可以舉幾個例子,說明注釋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臨安裡錢婆留發迹》講的是五代時吳越王錢镠的故事,因為出生時家裡有很多怪事,他爸爸想淹死他,鄰居一位姓王的婆婆苦勸留下他,是以他小名叫“錢婆留”。後來,錢镠衣錦還鄉,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叫“三節還鄉挂錦衣”。這裡的“三節”是什麼意思呢?

有的注釋本說“古代制度,皇帝召臣下,用三節”,也有的注釋本說“唐宋間儀衛随從,都分為三節”。而我們的作者,根據《新五代史》和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指出:“三節:指錢镠在唐時已任鎮海軍節度使、鎮東軍節度使,入梁後又兼淮南節度使。”(《喻世明言》注釋本,338頁)可見,這裡的“三節”是指三個節度使的職務。

《新五代史》(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又如《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趙太祖千裡送京娘》講到趙匡胤拒絕京娘以身相許時說:“俺是個坐懷不亂的柳下惠,你豈可學縱欲敗禮的吳孟子。”這裡柳下惠,大家比較熟悉。那麼“吳孟子”是誰呢?有的注釋本說“吳孟子:春秋時魯昭公的妻子。”這是不錯的,那麼為什麼說她“縱欲敗禮”,趙匡胤又為什麼拿她做例子來訓誡京娘呢?

我們書中的注釋是這樣的:“吳孟子:春秋時魯昭公的妻子。她的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而魯昭公則是周公旦的後代,都是姬姓。古人忌諱同姓通婚,認為這是一種非禮的舉動。趙匡胤與趙京娘不僅同姓,且兄妹相稱,趙匡胤用吳孟子的故事拒絕趙京娘的愛情。”(《警世通言》注釋本,313頁)這樣注釋,我們就能了解這裡的意思了。

從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要真正讀懂“三言”,看注釋本是很有必要的。

你們關心的“三言”來了

《凡人動了心——熊太行說“三言”》

(統籌:陸藜;編輯:白昕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