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激蕩四百年:庾亮志大才疏妄動兵戈,司馬衍賞罰不明威信掃地

作者:沉映香
激蕩四百年:庾亮志大才疏妄動兵戈,司馬衍賞罰不明威信掃地

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蕩四百年》的第114篇

如果說何充是正人君子,那和他共執朝政的庾冰就是勞動模範。

庾冰擔當重任後,治理政務不分晝夜,對朝廷賢臣彬彬有禮,不遺餘力的提拔後進,是以朝野人士都同聲稱贊,認為他是賢相。

王導輔佐朝政時,對待下屬采取寬恕态度,庾冰則時常依靠威嚴刑令,丹楊尹殷融勸他寬容一點,庾冰道:“憑以前丞相那樣的賢良,尚且不能勝任寬弘,何況像我這樣的人呢!”

範汪對庾冰道:“不久前天象錯亂失度,足下應當采取消除、防禦的對策。”庾冰道:“玄奧的天象豈是我所能測知的,這正應當勤奮地兢盡人事。”始終堅持自己的執政理念。

針對流群眾多沒有戶口的情況,庾冰開始核實戶口,清理出沒有姓名的人一萬多名,用以充實軍隊。

不過,庾冰喜好舉發檢察,近于繁細,後來矯枉過正,又寬松縱容,寬松或是嚴密,均出自己意,法令漸成空文。

鹹康五年(公元339年)八月初十,東晉将丞相重新改為司徒,庾冰的權力有所下降,也隐含了朝廷對他不滿之意。

王導死後一個月,郗鑒也因病去世。臨終前,他向朝廷上表,建議由蔡谟接替他的職務。

司馬衍尊重了他的遺願,在郗鑒死後,立即任命蔡谟為征北将軍、都督徐州、兖州、青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假節。

一個多月的時間,王導和郗鑒相繼去世,雖然何充、庾冰和蔡谟等人相繼填補了他們的空缺,但仍然有人覺得這是一個進步的好機會。

如何才能快速的進步呢?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立下軍功、收複失地。

第一個跳出來的是左衛将軍陳光,他主動請求讨伐後趙。司馬衍同意了,下诏讓其進攻壽陽。但在蔡谟的反對下,該計劃戛然而止。

第二個跳出來的是庾亮,在他的堅持下,派毛寶、樊峻戍守邾城。

邾城位于長江以北,是從武昌北進的必經之路。早在陶侃鎮守武昌時,有人認為長江北岸有邾城,應當分兵戍守。陶侃不予理會,但還是有人經常提及此事。

于是,陶侃假借渡江圍獵,召來将佐對他們道:“我之是以設定險阻防禦敵寇,正因為有長江。邾城在長江北岸,自身沒有天險,外部與後趙接壤,對他們來說關系更大。如果我們貪圖小利,後趙必定領兵前來侵犯。況且吳國當初戍守此城,動用了三萬兵衆,現在縱然派兵戍守,對江南意義不大,卻會招來後趙的進犯。”

陶侃的意思很明白,邾城就是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果不其然,石虎得知庾亮派人戍守邾城後,任用夔安為大都督,率石鑒、石闵、李農、張貉、李菟五位将軍以及五萬士兵侵犯荊州和揚州的北部邊境,另派二萬騎兵進攻邾城。

毛寶向庾亮緊急求援,庾亮卻認為邾城城池堅固,沒有及時派兵。

九月,石闵在沔南打敗晉軍,殺死将軍蔡懷;夔安、李農攻陷沔南,朱保在白石殺死鄭豹等五位将軍;張貉攻下邾城,晉軍戰死者有六千人;毛寶、樊峻突圍出逃,渡江時溺水而死。

随後,夔安進據胡亭,侵犯江夏,義陽将軍黃沖、義陽太守鄭進不戰而降,夔安繼續推進,包圍石城。

就在夔安即将大殺四方時,終于有人阻止了他前進的步伐。竟陵太守李陽發兵抵抗,大敗夔安,斬首五千多級,夔安這才退走,乘勢劫掠漢水以東,挾持群眾七千多戶遷徙到幽州、冀州。

此時庾亮還在上疏想将鎮守地移至石城,聽說邾城失陷,這才作罷。

為了一個小小的邾城,損失士兵、城池無數,還搭上了毛寶這樣骁勇善戰的将軍,庾亮的冒進舉動一敗塗地,他主動上表向司馬衍謝罪,乞求貶職三等,行安西将軍職位。

直到這時,我們才知道陶侃當年的英明,謀國者當統籌全局,豈能意氣用事?

然而,司馬衍還是沒有處罰庾亮,下诏讓他恢複原位,還任命他的弟弟庾怿為豫州刺史,監宣城、廬江、曆陽、安豐四郡諸軍事,假節,鎮守蕪湖。

盡管司馬衍沒有追究他的罪責,但庾亮過不去自己那一關,接連決策失誤,導緻重大損失,他郁郁成疾,終至一命嗚呼。

鹹康六年(公元340年)正月初一,庾亮去世,年僅五十一歲。中國曆來講究蓋棺論定,那麼,該如何評價庾亮這一生呢?

首先,我不想把他視為奸臣。無論他讨伐蘇峻,還是北進中原,都不是為了個人私利,或者說不完全是,甚至是積極有為的表現。

但是,他的兩次決策客觀上都給東晉朝廷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尤其是蘇峻之亂,差點導緻東晉的滅亡。

是以,評價庾亮隻需四個字,志大才疏。

如果是一個正常的王朝,庾亮早就該殺頭了,但東晉朝廷竟然一點表示都沒有,如此賞罰不明,還如何發号施令?

庾亮死後,司馬衍任用何充為中書令,又任命庾亮的另一個弟弟庾翼為都督江州、荊州、司州、雍州、梁州、益州諸軍事、安西将軍、荊州刺史、假節,代替庾亮鎮守武昌。

由此可見,盡管庾亮兄弟将東晉弄得一塌糊塗,司馬衍還是選擇信任他們。對于幾個舅舅,司馬衍真是沒話說。

這一年,庾翼隻有三十五歲,朝野都懷疑他太年輕,不能繼承他兄長庾亮的業績。

庾翼似乎知道外界的質疑,盡心治理,軍務和政務都很嚴明,數年之間,官府和私人資用充實,終于得到了朝野的認可。

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東晉朝廷終于暫時放棄了北伐的念頭。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對于石虎來說,是你主動挑的頭,難道就這麼算了?

必須讓你付出更沉重的代價,讓你知道到底誰才是大爺,石虎在醞釀一次更大的行動,甚至想要就此滅了東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