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Q正傳》:我們一邊鄙視阿Q,一邊學習阿Q01 因為自卑,是以自負02 阿Q一邊抗争,一邊用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結語

作者:首頁視圖

文/星空婉兒

上次,我寫了一篇《重讀《孔乙己》,我們帶着對孔乙己的誤解,最終活成了孔乙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有人留言,希望能看到我對魯迅筆下的阿q進行解讀。魯迅的作品,我很是喜歡,曾經也解讀過祥林嫂、阿q等形象,但更多是基于比較閱讀,如:将《阿q正傳》與沈從文的《邊城》和德國小說《香水》進行類比。

魯迅筆下有3個人,我中學時厭惡他們,大學時了解他們,工作後欣賞他們。他們分别是:孔乙己、阿q、祥林嫂。

《阿q正傳》收錄在魯迅的《呐喊》這本書中。《呐喊》主要收錄了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創作的14篇短篇小說,包含《孔乙己》《藥》《故鄉》《阿q正傳》《社戲》《狂人日記》等經典作品。魯迅的作品字字珠玑、針針見血,如果一定要評一部最優秀的作品集,我覺得首推《呐喊》。

《阿Q正傳》:我們一邊鄙視阿Q,一邊學習阿Q01 因為自卑,是以自負02 阿Q一邊抗争,一邊用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結語

《呐喊》目錄

《阿q正傳》講述了阿q一生備受排擠,最終愚昧赴死的命運,塑造了一個無知又欺軟怕硬的經典形象。阿q一心想要融入未莊,但是一生都沒能如願,他身上有着普通人的弱點,也有着常人難以企及的優點。

少年時讀阿q,隻覺得他可笑。那時候,覺得他行為可笑,更覺得他性格可笑。長大後,再讀阿q,便笑不出來了,甚至,我們驚訝地發現,自己越來越像阿q,有時候活得還不如阿q。

讀大學時,教授說“阿q的子孫千千萬”,深以為然。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阿q的影子,我們一邊鄙視阿q,一邊學習阿q。

《阿Q正傳》:我們一邊鄙視阿Q,一邊學習阿Q01 因為自卑,是以自負02 阿Q一邊抗争,一邊用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結語

《呐喊》

阿q身上,有着極為複雜的性格特點,這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個邊緣化的人物。魯迅在前面,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論述阿q究竟是何許人,姓甚名誰,最終的結論是:阿q是個“三無”産品。

首先,阿q無姓氏。姓,是一個人的标志,代表着一個人的家族與血統。是以,我們可以改名,但是很少有人會改姓。即便到了21世紀,我們對姓氏依舊非常在意。然而,阿q卻是一個姓氏不明之人。最開始,阿q說自己姓趙,但是趙太爺打了一頓,此後,絕口不提自己的姓氏。

太爺一見,滿臉濺朱,喝道: “阿q,你這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家麼?” 阿q不開口。 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麼?” 阿q不開口,想往後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 “你怎麼會姓趙!——你哪裡配姓趙!” 阿q并沒有抗辯他确鑿姓趙,隻用手摸着左頰,和地保退出去了。

其次,阿q無名字。魯迅的作品中,大部分人都是有名字的,但是阿q,卻沒有名字。魯迅特意為阿q作傳,卻選擇了這樣一種設定,這絕非偶然。

魯迅在文中強調:“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麼寫的”。

最終,魯迅選擇了阿q這樣一個符号作為名字,這也就意味着,阿q所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甚至是所有人。

第三,阿q無籍貫。阿q經常住在未莊,但是他并非未莊人。阿q平時在農忙時,幫人做做短工,以此來謀得生存。但是,他經常住的地方是村外面的土地廟,這正說明阿q不屬于未莊,也是以不被未莊人接納。

“他雖然多住未莊,然而也常常留宿在别處,不能說是未莊人”。
《阿Q正傳》:我們一邊鄙視阿Q,一邊學習阿Q01 因為自卑,是以自負02 阿Q一邊抗争,一邊用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結語

魯迅

正因為阿q是個“邊緣人”,是以導緻了阿q内心極度自卑,但是阿q不是以沉默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相反,他選擇了用“自負”和“欺軟怕硬”來僞裝和麻痹自己。

阿q是個極度愚昧又極度自負之人,他不被未莊接納,同時自己也瞧不起未莊人。

阿q一邊與小d抗争,一邊鄙視小d。在阿q眼裡,未莊人粗俗無知,眼界狹窄,而他,是去過城裡的人,是以自然比未莊這些人要更高端。但是,阿q也同樣瞧不起城裡人。他覺得“城裡人将長凳成為條凳,而且煎魚用蔥絲,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好”,是以,他覺得城裡人也“差點意思”。

對于未莊而言,阿q不過是廉價的勞動力和取樂的工具罷了。阿q身強體壯,但是沒人願意雇傭他為長工,隻讓他做一個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短工;阿q頭上有塊癞子,他們便以此來取笑阿q,從中獲得短暫的歡愉。

《阿Q正傳》:我們一邊鄙視阿Q,一邊學習阿Q01 因為自卑,是以自負02 阿Q一邊抗争,一邊用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結語

阿q

面對自己備受排擠的處境,阿q其實是有所抗争的。他的抗争,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行為上,想方設法融入未莊,二是精神上,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

《阿q正傳》中,兩次提到了阿q與女人的關系。一次是阿q調戲小尼姑,一次是阿q想跟吳媽困覺。魯迅特意用“戀愛的悲劇”來講述這兩件事。

阿q調戲小尼姑,表面因為他吃軟怕硬的性格,但是仔細思考,他是為了融入未莊。衆人在場,阿q深知,自己不過是人們逗樂的工具罷了,為了做好這個“工具”,為了博得衆人一樂,阿q跑去摸小尼姑的頭,急的小尼姑直罵。衆人見狀,哄堂大笑。

試想一下,如果阿q與小尼姑單獨相遇,旁邊并無“看客”,阿q是否還會調戲小尼姑?我想,是不會的。這也就是說,阿q做出這種舉動的根本原因不在小尼姑,而在未莊的“看客”,阿q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與他們打成一片,但是未果。

《阿Q正傳》:我們一邊鄙視阿Q,一邊學習阿Q01 因為自卑,是以自負02 阿Q一邊抗争,一邊用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結語

阿q同吳媽說:“我和你困覺”,這又是什麼目的呢?阿q是絕不會喜歡吳媽的,甚至阿q都不喜歡女人。在他眼裡,女人就是禍害。這種觀點,其實自古就有。

魯迅諷刺地說道:“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聖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商是妲己鬧亡的;周是褒姒弄壞的;秦……雖然史無明文,我們也假定他因為女人,大約未必十分錯;而董卓可是的确給貂蟬害死了。”

阿q這麼做,無非也是希望借此融入未莊。如果在未莊娶妻生子,那麼阿q便能名正言順地成為未莊人。

阿q所作,都是自己抗争的表現方式,可惜的是,他人要排斥你,無論你做什麼,都無法真正融入那個并不屬于你的群體。

面對這樣的結果,阿q一次又一次地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被打時,他說“兒子打老子”;被罵時,他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被侮辱時,他覺得“自己是第一個自輕自賤的人,而狀元不也是第一嗎?”

任何時候,阿q總能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進而忘卻自己所承受的痛苦,甚至忘卻自己底層人的無奈。

《阿Q正傳》:我們一邊鄙視阿Q,一邊學習阿Q01 因為自卑,是以自負02 阿Q一邊抗争,一邊用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結語

阿q和吳媽

開始覺得阿q可笑,進而覺得阿q可憐,最後發現,我們與阿q又何等地相似。因為種種原因,我們也有難以融入卻又不得不融入的圈子,我們一邊在行為上努力,一邊在精神上自我安慰。

阿q至少這一生都不曾停下反抗的腳步,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曾付出了全部精力。而我們,一邊向社會妥協,一邊難以排遣内心的抵觸情緒。人類的痛苦,來源于兩個,要麼缺錢,要麼缺愛。阿q是不幸的,他所擁有的實在太少,但是他從未自暴自棄,雖然抗争後依舊走向了消亡。

作者介紹:星空婉兒,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得者,一個酷愛讀書、酷愛旅遊的漢語言人,華中師範大學研究所學生畢業,座右銘: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希望能以文會友,歡迎大家一起暢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