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出未莊》一一阿Q正傳

作者:一片李鄉

八、阿Q正傳

《阿Q正傳》是一部中篇小說。該小說創作于1921年底。

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采取暴力鎮壓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多方殘害廣大的人民群衆。《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雇農阿 Q的生活境況。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業績”和被奴役者嚴重的精神“内傷”。他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無家無地無固定職業,以出賣勞力為生。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 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所遺忘,備受剝削和壓迫,陷于貧窮悲慘的境地。

阿Q的階級地位決定他歡迎革命 ,也曾起來“做”了革命黨,起來“造反”過。但他不能意識自己的可悲地位,認識糊塗,并不了解革命。阿Q是個落後的農民,他的目的也是為了私利。而反動勢力竭力扼殺他,和 “革命黨”有聯系的“假洋鬼子”則不許他革命。阿Q精神麻木,卻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他從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輕自賤,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環境裡的典型性格。雖是這樣,但他仍然難逃厄運。最後被革命政權以和新生政權為敵,抓進縣大牢,而被槍決了。

不管怎麼說,阿Q還是想革命,想造反,這和《藥》中那逆來順受、愚昧麻木的老華栓相比,還是有所不同、較強一些的。

《阿Q正傳》的“針對性” 和“現實意義”也還沒有減退, “阿Q精神”也還随處可見。《阿Q正傳》就是一把解剖刀,剖析着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和精神危機。

第一章 序

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了然起來。而終于歸接到傳阿Q,仿佛思想裡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原是應該極注意的。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内傳,外傳,别傳,家傳,小傳……,而可惜都不合。“列傳”麼,這一篇并非和許多闊人排在“正史”裡;“自傳”麼,我又并非就是阿Q。說是“外傳”,“内傳”在那裡呢?倘用“内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别傳”呢,阿Q實在未曾有大總統上谕宣付國史館立“本傳”,——雖說英國正史上并無“博徒别傳”,而文豪疊更司也做過《博徒别傳》這一部書,但文豪則可,在我輩卻不可。其次是“家傳”,則我既不知和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孫的拜托。或“小傳”,則阿Q又更無别的“大傳”了。總而言之,這一篇也便是“本傳”。但從我的文章着想,因為文體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是以不敢僭稱。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閑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裡,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即使和古人所撰《書法正傳》的“正傳”字面上很相混,也顧不得了。

第二,立傳的通例,開首大抵該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麼。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趙,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的時候,鑼聲镗镗的報到村裡來,阿Q正喝了兩碗黃酒,便手舞足蹈的說,這于他也很光采,因為他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細細的排起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呢。其時幾個旁聽人倒也肅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趙太爺家裡去,太爺一見,滿臉濺朱,喝道:“阿Q,你這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家麼?”

  阿Q不開口。

  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麼?”

  阿Q不開口,想往後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

  “你怎麼會姓趙!——你那裡配姓趙!”

阿Q并沒有抗辯他确鑿姓趙,隻用手摸着左頰,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訓斥了一番,謝了地保二百文酒錢。知道的人都說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約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裡,也不該如此胡說的。此後便再沒有人提起他的氏族來,是以我終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麼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麼寫的。他活着的時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後,便沒有一個人再叫阿Quei了,那裡還會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論“著之竹帛”,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是以先遇着了這第一個難關。我曾仔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沒有号,——也許有号,隻是沒有人知道他,——又未嘗散過生日征文的文章,寫作阿桂,是武斷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貴了。而他又隻是一個人,寫作阿貴,也沒有佐證的。其餘音Quei的偏僻字樣,更加湊不上了。先前,我也曾問過趙太爺的兒子茂才先生,誰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據結論說,是因為陳獨秀辦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是以國粹淪亡,無可查考了。我的最後的手段,隻有托一個同鄉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個月之後才有回信,說案卷裡并無和阿Quei的聲音相近的人。我雖不知道是真沒有,還是沒有查,然而也再沒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還未通行,隻好用了“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這近于盲從《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還有什麼好辦法呢。

第四,是阿Q的籍貫了。倘他姓趙,則據現在好稱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說是“隴西天水人也”。但可惜這姓是不甚可靠的,是以籍貫也就有些決不定。他雖然多住未莊,然而也常常宿在别處,不能說是未莊人。即使說是“未莊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還有一個“阿”字非常正确,絕無附會假借的缺點,頗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餘,卻都非淺學所能穿鑿。隻希望有“曆史癖與考據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門人們,将來或者能夠尋出許多新端緒來。但是我這《阿Q正傳》到那時,卻又怕早經消滅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

第二章 優勝記略

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因為未莊的人們之于阿Q,隻要他幫忙,隻拿他玩笑,從來沒有留心他的“行狀”的。而阿Q自己也不說。獨有和别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着眼睛道:“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裡。也沒有固定的職業,隻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裡,但一完就走了。是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然而記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狀”。一閑空,連阿Q都早忘卻,更不必說“行狀”了。隻是有一回,有一個老頭子頌揚說:“阿Q真能做!”這時阿Q赤着膊,瘦伶仃的懶洋洋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這話是真心,還是譏笑,然而阿Q很喜歡。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裡。甚而至于對于兩位“文童”,也有以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來恐怕要變秀才者也。趙太爺、錢太爺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錢之外,就因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獨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然而他又很鄙薄城裡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寬的木闆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裡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裡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然而未莊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下人呵,他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

  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本來幾乎是一個“完人”了,但可惜他體質上還有一些缺點。最惱人的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于何時的癞瘡疤。這雖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為不足貴的,因為他諱說“癞”以及一切近于“賴”的音。後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後來,連“燈”、“燭”都諱了。一犯諱,不問有心和無心,阿Q便全疤通紅的發起怒來。估量了對手,口讷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麼一回事,總還是阿Q吃虧的時候多。于是他漸漸的變換了方針,大抵改為怒目而視了。

  誰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義之後,未莊的閑人們便愈喜歡玩笑他。一見面,他們便假作吃驚的說:“哙,亮起來了。”

  阿Q照例的發了怒,他怒目而視了。

  “原來有保險燈在這裡!”他們并不怕。

  阿Q沒有法,隻得另外想出報複的話來:“你還不配……。”這時候,又仿佛在他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癞頭瘡,并非平常的癞頭瘡了。但上文說過,阿Q是有見識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點抵觸,便不再往底下說。

閑人還不完,隻撩他,于是終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于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阿Q想在心裡的,後來每每說出口來。是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們,幾乎全知道他有這一種精神上的勝利法。此後每逢揪住他黃辮子的時候,人就先一着對他說:“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說:人打畜生!”

  阿Q兩隻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着頭,說道:“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麼?”

  但雖然是蟲豸,閑人也并不放,仍舊在就近什麼地方給他碰了五六個響頭,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以為阿Q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鐘,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你算是什麼東西”呢!?

  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敵之後,便愉快的跑到酒店裡喝幾碗酒。又和别人調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勝,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頭睡着了。假使有錢,他便去押牌寶。一推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滿面的夾在這中間,聲音他最響:“青龍四百!”

  “咳……開……啦!”樁家揭開盒子蓋,也是汗流滿面的唱。“天門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裡啦……!阿Q的銅錢拿過來……!”

  “穿堂一百,——一百五十!”

在這樣的歌吟之下,漸漸的輸入别個汗流滿面的人物的腰間。他終于隻好擠出堆外,站在阿Q的錢便後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場,然後戀戀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腫着眼睛去工作。

  但真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罷。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幾乎失敗了。

  這是未莊賽神的晚上。這晚上照例有一台戲。戲台左近,也照例有許多的賭攤。做戲的鑼鼓,在阿Q耳朵裡仿佛在十裡之外,他隻聽得樁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銅錢變成角洋,角洋變成大洋,大洋又成了疊。他興高采烈得非常:“天門兩塊!”

  他不知道誰和誰為什麼打起架來了。罵聲打聲腳步聲,昏頭昏腦的一大陣,他才爬起來。賭攤不見了,人們也不見了,身上有幾處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幾拳幾腳似的。幾個人詫異的對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進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錢不見了。趕賽會的賭攤多不是本村人,還到那裡去尋根柢呢?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錢!而且是他的,——現在不見了!說是算被兒子拿去了罷,總還是忽忽不樂;說自己是蟲豸罷,也還是忽忽不樂。他這回才有些感到失敗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轉敗為勝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熱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後,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個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個一般,——雖然還有些熱剌剌,——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第三章 續優勝記略

  然而阿Q雖然常優勝,卻直待蒙趙太爺打他嘴巴之後,這才出了名。

  他付過地保二百文酒錢,憤憤的躺下了。後來想:“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趙太爺的威風,而現在是他的兒子了,便自己也漸漸的得意起來。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墳》,到酒店去。這時候,他又覺得趙太爺高人一等了。

說也奇怪,從此之後,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這在阿Q,或者以為,因為他是趙太爺的父親,而其實也不然。未莊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張三,向來本不算口碑。一上口碑,則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錯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說。是以者何?就因為趙太爺是不會錯的。但他既然錯,為什麼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這可難解,穿鑿起來說,或者因為阿Q說是趙太爺的本家,雖然挨了打,大家也還怕有些真,總不如尊敬一些穩當。否則,也如孔廟裡的太牢一般,雖然和豬羊一樣,同是畜生,但既經聖人下箸,先儒們便不敢妄動了。

  阿Q此後倒得意了許多年。

  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牆根的日光下,看見王胡在那裡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覺得身上也癢起來了。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卻删去了一個癞字,然而非常渺視他。阿Q的意思,以為癞是不足為奇的,隻有這一部絡腮胡子,實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閑人們,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這王胡旁邊,他有什麼怕呢?老實說,他肯坐下去,簡直還是擡舉他。

  阿Q也脫下破夾襖來,翻檢了一回。不知道因為新洗呢,還是因為粗心,許多工夫,隻捉到三四個。他看那王胡,卻是一個又一個,兩個又三個,隻放在嘴裡畢畢剝剝的響。

阿Q最初是失望,後來卻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麼多,自己倒反這樣少,這是怎樣的大失體統的事呵!他很想尋一兩個大的,然而竟沒有。好容易才捉到一個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裡,狠命一咬,劈的一聲,又不及王胡的響。

  他癞瘡疤塊塊通紅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說:“這毛蟲!”

  “癞皮狗,你罵誰?”王胡輕蔑的擡起眼來說。

  阿Q近來雖然比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慣的閑人們見面還膽怯,獨有這回卻非常武勇了。這樣滿臉胡子的東西,也敢出言無狀麼?

  “誰認便罵誰!”他站起來,兩手叉在腰間說。

  “你的骨頭癢了麼?”王胡也站起來,披上衣服說。

  阿Q以為他要逃了,搶進去就是一拳。這拳頭還未達到身上,已經被他抓住了。隻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進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辮子,要拉到牆上照例去碰頭。

  “‘君子動口不動手’!”阿Q歪着頭說。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會。一連給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遠,這才滿足的去了。

  在阿Q的記憶上,這大約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為王胡以絡腮胡子的缺點,向來隻被他奚落,從沒有奚落他,更不必說動手了。而他現在竟動手,很意外。難道真如市上所說,皇帝已經停了考,不要秀才和舉人了,是以趙家減了威風,是以他們也便小觑了他麼?

  阿Q無可适從的站着。

遠遠的走來了一個人,他的對頭又到了。這也是阿Q最厭惡的一個人,就是錢太爺的大兒子。他先前跑上城裡去進洋學堂,不知怎麼又跑到東洋去了。半年之後他回到家裡來,腿也直了,辮子也不見了。他的母親大哭了十幾場,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後來,他的母親到處說,“這辮子是被壞人灌醉了酒剪去了。本來可以做大官,現在隻好等留長再說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稱他“假洋鬼子”,也叫作“裡通外國的人”。一見他,一定在肚子裡暗暗的咒罵。

  阿Q尤其“深惡而痛絕之”的,是他的一條假辮子。辮子而至于假,就是沒了做人的資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這“假洋鬼子”近來了。

  秃兒。驢……”阿Q曆來本隻在肚子裡罵,沒有出過聲。這回因為正氣忿,因為要報仇,便不由的輕輕的說出來了。

不料這秃兒卻拿着一支黃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謂哭喪棒,——大踏步走了過來。阿Q在這刹那,便知道大約要打了,趕緊抽緊筋骨,聳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聲,似乎确鑿打在自己頭上了。

  “我說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個孩子,分辯說。

  拍!拍拍!

  在阿Q的記憶上,這大約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響了之後,于他倒似乎完結了一件事,反而覺得輕松些。而且“忘卻”這一件祖傳的寶貝也發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門口,早已有些高興了。

  但對面走來了靜修庵裡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時,看見伊也一定要唾罵,而況在屈辱之後呢?他于是發生了回憶,又發生了敵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為什麼這樣晦氣,原來就因為見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聲的吐一口唾沫:“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頭隻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頭皮,呆笑着,說:“秃兒!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麼動手動腳……”尼姑滿臉通紅的說,一面趕快走。

  酒店裡的人大笑了。阿Q看見自己的勳業得了賞識,便愈加興高采烈起來:“和尚動得,我動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頰。

酒店裡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為了滿足那些賞鑒家起見,再用力的一擰,才放手。

  他這一戰,早忘卻了王胡,也忘卻了假洋鬼子,似乎對于今天的一切“晦氣”都報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響了之後輕松,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

  “這斷子絕孫的阿Q!”遠遠地聽得小尼姑的帶哭的聲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裡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第四章 戀愛的悲劇

  有人說,有些勝利者,願意敵手如虎,如鷹,他才感得勝利的歡喜;假使如羊,如小雞,他便反覺得勝利的無聊。又有些勝利者,當克服一切之後,看見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誠惶誠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沒有了敵人,沒有了對手,沒有了朋友,隻有自己在上,一個,孤另另,凄涼,寂寞,便反而感到了勝利的悲哀。然而我們的阿Q卻沒有這樣乏,他是永遠得意的。這或者也是中國公德心冠于全球的一個證據了。

  看哪,他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

  然而這一次的勝利,卻又使他有些異樣。他飄飄然的飛了大半天,飄進土谷祠,照例應該躺下便打鼾。誰知道這一晚,他很不容易合眼,他覺得自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點古怪,仿佛比平常滑膩些。不知道是小尼姑的臉上有一點滑膩的東西粘在他指上,還是他的指頭在小尼姑臉上磨得滑膩了?……

  “斷子絕孫的阿Q!”

阿Q的耳朵裡又聽到這句話。他想,不錯,應該有一個女人,斷子絕孫便沒有人供一碗飯,……應該有一個女人。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若敖之鬼餒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是以他那思想,其實是樣樣合于聖經賢傳的,隻可惜後來有些“不能收其放心”了。

  “女人,女人!……”他想。

  “……和尚動得,……女人,女人!……女人!”他又想。

  我們不能知道這晚上,阿Q在什麼時候才打鼾。但大約他從此總覺得指頭有些滑膩,是以他從此總有些飄飄然。“女……”他想。

  即此一端,我們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東西。

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聖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商是妲己鬧亡的;周是褒姒弄壞的;秦……,雖然史無明文,我們也假定他因為女人,大約未必十分錯;而董卓可是的确給貂蟬害死了。

  阿Q本來也是正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曾蒙什麼明師指授過,但他對于“男女之大防”卻曆來非常嚴,也很有排斥異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類——的正氣。他的學說是,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裡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為懲治他們起見,是以他往往怒目而視,或者大聲說幾句“誅心”話,或者在冷僻處,便從後面擲一塊小石頭。

誰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飄飄然了。這飄飄然的精神,在禮教上是不應該有的,——是以女人真可惡,假使小尼姑的臉上不滑膩,阿Q便不至于被蠱,又假使小尼姑的臉上蓋一層布,阿Q便也不至于被蠱了,——五六年前,他曾在戲台下的人叢中擰過一個女人的大腿,但因為隔一層褲,是以此後并不飄飄然,——而小尼姑并不然。這也足見異端之可惡。

  “女……”阿Q想。

  他對于以為“一定想引誘野男人”的女人,時常留心看,然而伊并不對他笑。他對于和他講話的女人,也時常留心聽,然而伊又并不提起關于什麼勾當的話來。哦,這也是女人可惡之一節,伊們全都要裝“假正經”的。

這一天,阿Q在趙太爺家裡舂了一天米。吃過晚飯,便坐在廚房裡吸旱煙。倘在别家,吃過晚飯本可以回去的了。但趙府上晚飯早,雖說定例不準掌燈,一吃完便睡覺,然而偶然也有一些例外。其一,是趙大爺未進秀才的時候,準其點燈讀文章。其二,便是阿Q來做短工的時候,準其點燈舂米。因為這一條例外,是以阿Q在動手舂米之前,還坐在廚房裡吸旱煙。

  吳媽,是趙太爺家裡唯一的女仆。洗完了碗碟,也就在長凳上坐下了,而且和阿Q談閑天:“太太兩天沒有吃飯哩,因為老爺要買一個小的……。”

  “女人……,吳媽……,這小孤孀……”阿Q想。

  “我們的少奶奶是八月裡要生孩子了……。”

  女人……”阿Q想。

  阿Q放下煙管,站了起來。

  “我們的少奶奶……”吳媽還唠叨說。

“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阿Q忽然搶上去,對伊跪下了。

  一刹時中很寂然。

  “阿呀!”吳媽楞了一息,突然發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後來帶哭了。

  阿Q對了牆壁跪着也發楞。于是兩手扶着空闆凳,慢慢的站起來,仿佛覺得有些糟。他這時确也有些忐忑了,慌張的将煙管插在褲帶上,就想去舂米。蓬的一聲,頭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轉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你反了……,你這……。”

  大竹杠又向他劈下來了。阿Q兩手去抱頭,拍的正打在指節上,這可很有些痛。他沖出廚房門,仿佛背上又着了一下似的。

  “忘八蛋!”秀才在後面用了官話,這樣罵。

  阿Q奔入舂米場,一個人站着,還覺得指頭痛。還記得“忘八蛋”,因為這話是未莊的鄉下人從來不用,專是見過官府的闊人用的,是以格外怕,而印象也格外深。但這時,他那“女……”的思想卻也沒有了。而且打罵之後,似乎一件事也已經收束,倒反覺得一無挂礙似的,便動手去舂米。舂了一會,他熱起來了,又歇了手脫衣服。

脫下衣服的時候,他聽得外面很熱鬧。阿Q生平本來最愛看熱鬧,便即尋聲走出去了。尋聲漸漸的尋到趙太爺的内院裡,雖然在昏黃中,卻辨得出許多人,趙府一家連兩日不吃飯的太太也在内,還有間壁的鄒七嫂,真正本家的趙白眼,趙司晨。

  少奶奶正拖着吳媽走出下房來,一面說:“你到外面來,……不要躲在自己房裡想……。”

  “誰不知道你正經,……短見是萬萬尋不得的。”鄒七嫂也從旁說。

  吳媽隻是哭,夾些話,卻不甚聽得分明。

  阿Q想:“哼,有趣,這小孤孀不知道鬧着什麼玩意兒了?”他想打聽,走近趙司晨的身邊。這時他猛然間看見趙大爺向他奔來,而且手裡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見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間悟到自己曾經被打,和這一場熱鬧似乎有點相關。他翻身便走,想逃回舂米場,不圖這支竹杠阻了他的去路。于是他又翻身便走,自然而然的走出後門。不多工夫,已在土谷祠内了。

  阿Q坐了一會,皮膚有些起粟,他覺得冷了。因為雖在春季,而夜間頗有餘寒,尚不宜于赤膊。他也記得布衫留在趙家,但倘若去取,又深怕秀才的竹杠。然而地保進來了。

  “阿Q,你的媽媽的!你連趙家的用人都調戲起來,簡直是造反。害得我晚上沒有覺睡,你的媽媽的!……”

  如是雲雲的教訓了一通,阿Q自然沒有話。臨末,因為在晚上,應該送地保加倍酒錢四百文,Q正沒有現錢,便用一頂氈帽做抵押,并且訂定了五條件:

一、明天用紅燭——要一斤重的——一對,香一封,到趙府上去賠罪。

  二、趙府上請道士祓除缢鬼,費用由阿Q負擔。

  三、阿Q從此不準踏進趙府的門檻。

  四、吳媽此後倘有不測,惟阿Q是問。

  五、阿Q不準再去索取工錢和布衫。

  阿Q自然都答應了,可惜沒有錢。幸而已經春天,棉被可以無用,便質了二千大錢,履行條約。赤膊磕頭之後,居然還剩幾文,他也不再贖氈帽,統統喝了酒了。但趙家也并不燒香點燭,因為太太拜佛的時候可以用,留着了。那破布衫是大半做了少奶奶八月間生下來的孩子的襯尿布,那小半破爛的便都做了吳媽的鞋底。

第五章 生計問題

阿Q禮畢之後,仍舊回到土谷祠。太陽下去了,漸漸覺得世上有些古怪。他仔細一想,終于省悟過來,其原因蓋在自己的赤膊。他記得破夾襖還在,便披在身上,躺倒了。待張開眼睛,原來太陽又已經照在西牆上頭了。他坐起身,一面說道,“媽媽的……。”

  他起來之後,也仍舊在街上逛。雖然不比赤膊之有切膚之痛,卻又漸漸的覺得世上有些古怪了。仿佛從這一天起,未莊的女人們忽然都怕了羞。伊們一見阿Q走來,便個個躲進門裡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歲的鄒七嫂,也跟着别人亂鑽,而且将十一歲的女兒都叫進去了。阿Q很以為奇,而且想:“這些東西忽然都學起小姐模樣來了。這娼婦們……。”

但他更覺得世上有些古怪,卻是許多日以後的事。其一,酒店不肯賒欠了;其二,管土谷祠的老頭子說些廢話,似乎叫他走;其三,他雖然記不清多少日,但确乎有許多日,沒有一個人來叫他做短工。酒店不賒,熬着也罷了;老頭子催他走,噜蘇一通也就算了;隻是沒有人來叫他做短工,卻使阿Q肚子餓,這委實是一件非常“媽媽的”的事情。

  阿Q忍不下去了,他隻好到老主顧的家裡去探問,——但獨不許踏進趙府的門檻,——然而情形也異樣,一定走出一個男人來,現了十分煩厭的相貌,像回複乞丐一般的搖手道:“沒有沒有!你出去!”

阿Q愈覺得稀奇了。他想,這些人家向來少不了要幫忙,不至于現在忽然都無事,這總該有些蹊跷在裡面了。他留心打聽,才知道他們有事都去叫小Don。這小D,是一個窮小子,又瘦又乏。在阿Q的眼睛裡,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誰料這小子竟謀了他的飯碗去。是以阿Q這一氣,更和平常不同。當氣憤憤的走着的時候,忽然将手一揚,唱道:“我手執鋼鞭将你打!……”

  幾天之後,他竟在錢府的照壁前遇見了小D。“仇人相見分外眼明”,阿Q便迎上去,小D也站住了。

  “畜生!”阿Q怒目而視的說,嘴角上飛出唾沫來。

  “我是蟲豸,好麼?……”小D說。

這謙遜反使阿Q更加憤怒起來。但他手裡沒有鋼鞭,于是隻得撲上去,伸手去拔小D的辮子。小D一手護住了自己的辮根,一手也來拔阿Q的辮子,阿Q便也将空着的一隻手護住了自己的辮根。從先前的阿Q看來,小D本來是不足齒數的。但他近來挨了餓,又瘦又乏已經不下于小D,是以便成了勢均力敵的現象。四隻手拔着兩顆頭,都彎了腰,在錢家粉牆上映出一個藍色的虹形,至于半點鐘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們說,大約是解勸的。

  “好,好!”看的人們說,不知道是解勸,是頌揚,還是煽動。

  然而他們都不聽。阿Q進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進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着。大約半點鐘,——未莊少有自鳴鐘,是以很難說,或者二十分,——他們的頭發裡便都冒煙,額上便都流汗,阿Q的手放松了,在同一瞬間,小D的手也正放松了,同時直起,同時退開,都擠出人叢去。

  “記着罷,媽媽的……”阿Q回過頭去說。

  “媽媽的,記着罷……”小D也回過頭來說。

  這一場“龍虎鬥”似乎并無勝敗。也不知道看的人可滿足,都沒有發什麼議論。而阿Q 卻仍然沒有人來叫他做短工。

有一日很溫和,微風拂拂的頗有些夏意了。阿Q卻覺得寒冷起來,但這還可擔當,第一倒是肚子餓。棉被,氈帽,布衫,早已沒有了;其次就賣了棉襖;現在有破夾襖,除了送人做鞋底之外,決定賣不出錢;有褲子,卻又萬不可脫的。他早想在路上拾得一注錢,但至今還沒有見;他想在自己的破屋裡忽然尋到一注錢,慌張的四顧,但屋内是空虛而且了然的。于是他決計出門求食去了。

他在路上走着要“求食”。看見熟識的酒店,看見熟識的饅頭,但他都走過了,不但沒有暫停,而且并不想要。他所求的不是這類東西了。他求的是什麼東西,他自己也不知道。

  未莊本不是大村鎮,不多時便走盡了。村外多是水田,滿眼是新秧的嫩綠。夾着幾個圓形的活動的黑點,便是耕田的農夫。阿Q并不賞鑒這田家樂,卻隻是走,因為他直覺的知道這和他的“求食”之道是很遼遠的。但他終于走到靜修庵的牆外了。

  庵周圍也是水田。粉牆突出在新綠裡,後面的低土牆裡是菜園。阿Q遲疑了一會,四面一看,并沒有人。他便爬上這矮牆去。扯着何首烏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腳也索索的抖。終于攀着桑樹枝,跳到裡面了。裡面真是郁郁蔥蔥,但似乎并沒有黃酒饅頭,以及此外可吃的之類。靠西牆是竹叢,下面許多筍,隻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還有油菜早經結子,芥菜已将開花,白菜也很老了。

阿Q仿佛文童落第似的覺得很冤屈,他慢慢走近園門去。忽而非常驚喜了,這分明是一畦老蘿蔔。他于是蹲下便拔。而門口突然伸出一個很圓的頭來,又即縮回去了,這分明是小尼姑。小尼姑之流是阿Q本來視若草芥的,但世事須“退一步想”,是以他便趕緊拔起四個蘿蔔,擰下青葉,兜在大襟裡。然而老尼姑已經出來了。

  “阿彌陀佛,阿Q,你怎麼跳進園裡來偷蘿蔔!……阿呀,罪過呵,阿唷,阿彌陀佛!……”

  “我什麼時候跳進你的園裡來偷蘿蔔?”阿Q且看且走的說。

  “現在……,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

  “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麼?你……。”

  阿Q沒有說完話,拔步便跑。追來的是一匹很肥大的黑狗。這本來在前門的,不知怎的到後園來了。黑狗哼而且追,已經要咬着阿Q的腿,幸而從衣兜裡落下一個蘿蔔來。那狗給一吓,略略一停,阿Q已經爬上桑樹,跨到土牆,連人和蘿蔔都滾出牆外面了。隻剩着黑狗還在對着桑樹嗥,老尼姑念着佛。

  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來,拾起蘿蔔便走。沿路又撿了幾塊小石頭,但黑狗卻并不再現。阿Q于是抛了石塊,一面走一面吃,而且想道,這裡也沒有什麼東西尋,不如進城去……。

  待三個蘿蔔吃完時,他已經打定了進城的主意了。

第六章 從中興到末路

在未莊再看見阿Q出現的時候,是剛過了這年的中秋。人們都驚異,說是阿Q回來了。于是又回上去想道,他先前那裡去了呢?阿Q前幾回的上城,大抵早就興高采烈的對人說,但這一次卻并不,是以也沒有一個人留心到。他或者也曾告訴過管土谷祠的老頭子,然而未莊老例,隻有趙太爺、錢太爺和秀才大爺上城才算一件事。假洋鬼子尚且不足數,何況是阿Q。是以老頭子也就不替他宣傳,而未莊的社會上也就無從知道了。

但阿Q這回的回來,卻和先前大不同,确乎很值得驚異。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門前出現了。他穿的是新夾襖,看去腰間還挂着一個大搭連,沉钿钿的将褲帶墜成了很彎很彎的弧線。他走近櫃台,從腰間伸出手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在櫃上一扔說,“現錢!打酒來!”未莊老例,看見略有些醒目的人物,是與其慢也甯敬的。現在雖然明知道是阿Q,但因為和破夾襖的阿Q有些兩樣了,古人雲,“士别三日便當刮目相待”,是以掌櫃,堂倌,酒客,路人,便自然顯出一種疑而且敬的形态來。掌櫃既先之以點頭,又繼之以談話:“豁,阿Q,你回來了!”

“回來了。”

  “發财發财,你是——,在……。”

  “上城去了!”

  這一件新聞,第二天便傳遍了全未莊。人人都願意知道現錢和新夾襖的阿Q的中興史。是以在酒店裡,茶館裡,廟檐下,便漸漸的探聽出來了。這結果,是阿Q得了新敬畏。

  據阿Q說,他是在舉人老爺家裡幫忙。這一節,聽的人都肅然了。這老爺本姓白,但因為合城裡隻有他一個舉人,是以不必再冠姓,說起舉人來就是他。這也不獨在未莊是如此,便是一百裡方圓之内也都如此。人們幾乎多以為他的姓名就叫舉人老爺的了。在這人的府上幫忙,那當然是可敬的。但據阿Q又說,他卻不高興再幫忙了,因為這舉人老爺實在太“媽媽的”了。這一節,聽的人都歎息而且快意,因為阿Q本不配在舉人老爺家裡幫忙,而不幫忙是可惜的。

據阿Q說,他的回來,似乎也由于不滿意城裡人。這就在他們将長凳稱為條凳,而且煎魚用蔥絲,加以最近觀察所得的缺點,是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然而也偶有大可佩服的地方,即如未莊的鄉下人不過打三十二張的竹牌,隻有假洋鬼子能夠叉“麻醬”,城裡卻連小烏龜子都叉得精熟的。什麼假洋鬼子,隻要放在城裡的十幾歲的小烏龜子的手裡,也就立刻是“小鬼見閻王”。這一節,聽的人都赧然了。

“你們可看見過殺頭麼?”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他搖搖頭,将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的臉上。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揚起右手,照着伸長脖子聽得出神的王胡的後項窩上直劈下去道:“嚓!”

  王胡驚得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的趕快縮了頭,而聽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從此王胡瘟頭瘟腦的許多日,并且再不敢走近阿Q的身邊;别的人也一樣。

  阿Q這時在未莊人眼睛裡的地位,雖不敢說超過趙太爺,但謂之差不多,大約也就沒有什麼語病的了。

  然而不多久,這阿Q的大名忽又傳遍了未莊的閨中。雖然未莊隻有錢趙兩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都是淺閨,但閨中究竟是閨中,是以也算得一件神異。女人們見面時一定說,鄒七嫂在阿Q那裡買了一條藍綢裙,舊固然是舊的,但隻化了九角錢。還有趙白眼的母親,——一說是趙司晨的母親,待考,——也買了一件孩子穿的大紅洋紗衫,七成新,隻用三百大錢九二串。于是伊們都眼巴巴的想見阿Q,缺綢裙的想問他買綢裙,要洋紗衫的想問他買洋紗衫。不但見了不逃避,有時阿Q已經走過了,也還要追上去叫住他,問道:“阿Q,你還有綢裙麼?沒有?紗衫也要的,有罷?”

後來這終于從淺閨傳進深閨裡去了。因為鄒七嫂得意之餘,将伊的綢裙請趙太太去鑒賞,趙太太又告訴了趙太爺而且着實恭維了一番。趙太爺便在晚飯桌上,和秀才大爺讨論,以為阿Q實在有些古怪,我們門窗應該小心些;但他的東西,不知道可還有什麼可買,也許有點好東西罷。加以趙太太也正想買一件價廉物美的皮背心。于是家族決議,便托鄒七嫂即刻去尋阿Q,而且為此新辟了第三種的例外,這晚上也姑且特準點油燈。

  油燈幹了不少了,阿Q還不到。趙府的全眷都很焦急,打着呵欠,或恨阿Q太飄忽,或怨鄒七嫂不上緊。趙太太還怕他因為春天的條件不敢來,而趙太爺以為不足慮,因為這是“我”去叫他的。果然,到底趙太爺有見識,阿Q終于跟着鄒七嫂進來了。

  “他隻說沒有沒有,我說你自己當面說去,他還要說,我說……”鄒七嫂氣喘籲籲的走着說。

  “太爺!”阿Q似笑非笑的叫了一聲,在檐下站住了。

  “阿Q,聽說你在外面發财,”趙太爺踱開去,眼睛打量着他的全身,一面說。“那很好,那很好的。這個,……聽說你有些舊東西,……可以都拿來看一看,……這也并不是别的,因為我倒要……。”

  “我對鄒七嫂說過了。都完了。”

  “完了?”趙太爺不覺失聲的說,“那裡會完得這樣快呢?”

  “那是朋友的,本來不多。他們買了些,……”

  “總該還有一點罷。”

  “現在,隻剩了一張門幕了。”

  “就拿門幕來看看罷。”趙太太慌忙說。

  “那麼,明天拿來就是,”趙太爺卻不甚熱心了。“阿Q,你以後有什麼東西的時候,你盡先送來給我們看,……”

  “價錢決不會比别家出得少!”秀才說。秀才娘子忙一瞥阿Q的臉,看他感動了沒有。

  “我要一件皮背心。”趙太太說。

阿Q雖然答應着,卻懶洋洋的出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否放在心上。這使趙太爺很失望,氣憤而且擔心,至于停止了打呵欠。秀才對于阿Q的态度也很不平,于是說,這忘八蛋要提防,或者不如吩咐地保,不許他住在未莊。但趙太爺以為不然,說這也怕要結怨,況且做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鷹不吃窩下食”,本村倒不必擔心的;隻要自己夜裡警醒點就是了。秀才聽了這“庭訓”,非常之以為然,便即刻撤消了驅逐阿Q的提議,而且叮囑鄒七嫂,請伊千萬不要向人提起這一段話。

  但第二日,鄒七嫂便将那藍裙去染了皂,又将阿Q可疑之點傳揚出去了,可是确沒有提起秀才要驅逐他這一節。然而這已經于阿Q很不利。最先,地保尋上門了,取了他的門幕去。阿Q說是趙太太要看的,而地保也不還,并且要議定每月的孝敬錢。其次,是村人對于他的敬畏忽而變相了。雖然還不敢來放肆,卻很有遠避的神情,而這神情和先前的防他來“嚓”的時候又不同,頗混着“敬而遠之”的分子了。

Q的底細。阿Q也并不諱飾,傲然的說出他的經驗來。從此他們才知道,他不過是一個小腳色,不但不能上牆,并且不能進洞,隻站在洞外接東西。有一夜,他剛才接到一個包,正手再進去。不一會,隻聽得裡面大嚷起來。他便趕緊跑,連夜爬出城,逃回未莊來了。從此不敢再去做。然而這故事卻于阿Q更不利。村人對于阿Q的“敬而遠之”者,本因為怕結怨,誰料他不過是一個不敢再偷的偷兒呢?這實在是“斯亦不足畏也矣”。

   第七章 革命

  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連賣給趙白眼的這一天——三更四點,有一隻大烏篷船到了趙府上的河埠頭。這船從黑魆魆中蕩來,鄉下人睡得熟,都沒有知道;出去時将近黎明,卻很有幾個看見的了。據探頭探腦的調查來的結果,知道那竟是舉人老爺的船!

那船便将大不安載給了未莊。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動搖。船的使命,趙家本來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裡卻都說,革命黨要進城,舉人老爺到我們鄉下來逃難了。惟有鄒七嫂不以為然,說那不過是幾口破衣箱,舉人老爺想來寄存的,卻已被趙太爺回複轉去。其實舉人老爺和趙秀才素不相識,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難”的情誼。況且鄒七嫂又和趙家是鄰居,見聞較為切近,是以大概該是伊對的。

  然而謠言很旺盛,說舉人老爺雖然似乎沒有親到,卻有一封長信,和趙家排了“轉折親”。趙太爺肚裡一輪,覺得于他總不會有壞處,便将箱子留下了。現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黨,有的說便是在這一夜進了城,個個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阿Q的耳朵裡,本來早聽到過革命黨這一句話,今年又親眼見過殺掉革命黨。但他有一種不知從那裡來的意見,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和他為難,是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殊不料這卻使百裡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況且未莊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罷,”阿Q想,“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

  阿Q近來用度窘,大約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間喝了兩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飄飄然起來。不知怎麼一來,忽而似乎革命黨便是自己,未莊人卻都是他的俘虜了。他得意之餘,禁不住大聲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

  未莊人都用了驚懼的眼光對他看。這一種可憐的眼光,是阿Q從來沒有見過的。一見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裡喝了雪水。他更加高興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

  得得,锵锵!

  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

  悔不該,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執鋼鞭将你打……。”

  趙府上的兩位男人和兩個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門口論革命。阿Q沒有見,昂了頭直唱過去。

  “得得,……”

  “老Q,”趙太爺怯怯的迎着低聲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會和“老”字聯結起來,以為是一句别的話,與己無幹,隻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Q。”

  “悔不該……。”

  “阿Q!”秀才隻得直呼其名了。

  阿Q這才站住,歪着頭問道,“什麼?”

  “老Q,……現在……”趙太爺卻又沒有話,“現在,……發财麼?”

  “發财?自然。要什麼就是什麼……。”

  “阿……Q哥,像我們這樣窮朋友是不要緊的……”趙白眼惴惴的說,似乎想探革命黨的口風。

  “窮朋友?你總比我有錢。”阿Q說着自去了。

  大家都怃然,沒有話。趙太爺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點燈。趙白眼回家,便從腰間扯下搭連來,交給他女人藏在箱底裡。

阿Q飄飄然的飛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經醒透了。這晚上,管祠的老頭子也意外的和氣,請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兩個餅。吃完之後,又要了一支點過的四兩燭和一個樹燭台,點起來,獨自躺在自己的小屋裡。他說不出的新鮮而且高興。燭火像元夜似的閃閃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來了:“造反?有趣,……來了一陣白盔白甲的革命黨,都拿着鋼鞭,闆刀,三尖兩刃刀,鈎鐮槍,炸彈,洋炮,走過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這時未莊的一夥鳥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饒命!’誰聽他!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還有假洋鬼子,……留幾條麼?王胡本來還可留,但也不要了。……

  “東西,……直走進去打開箱子來,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一張甯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擺了錢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趙家的罷。自己是不動手的了,叫小D來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趙司晨的妹子真醜。鄒七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說。假洋鬼子的老婆會和沒有辮子的男人睡覺,吓,不是好東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那裡,——可惜腳太大。”

  阿Q沒有想得十分停當,已經發了鼾聲。四兩燭還隻點去了小半寸,紅焰焰的光照着他張開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來。擡了頭倉皇的四顧,待到看見四兩燭,卻又倒頭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遲。走出街上看時,樣樣都照舊。他也仍然肚餓。他想着,想不起什麼來,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開步,有意無意的走到了靜修庵。

  庵和春天時節一樣靜,一樣白的牆壁和漆黑的門。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門。一隻狗在裡面叫。他急急拾了幾塊斷磚,再上去較為用力的打。打到黑門上生出許多麻點的時候,才聽得有人來開門。

  阿Q連忙捏好磚頭,擺開馬步,準備和黑狗來開戰。但庵門隻開了一條縫,并無黑狗從中沖出,望進去隻有一個老尼姑。

  “你又來什麼事?”伊大吃一驚的說。

  “革命了,……你知道?……”阿Q說得很含胡。

  “革命革命,革過一革的,……你們要革得我們怎麼樣呢?”老尼姑兩眼通紅的說。

  “什麼?……”阿Q詫異了。

  “你不知道,他們已經來革過了!”

  “誰?……”阿Q更其詫異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錯愕。老尼姑見他失了銳氣,便飛速的關了門。阿Q再推時,牢不可開。再打時,沒有回答了。

那還是上午的事。趙秀才消息靈,一知道革命黨已在夜間進城,便将辮子盤在頂上,一早去拜訪那曆來也不相能的錢洋鬼子。這是“鹹與維新”的時候了,是以他們便談得很投機,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約去革命。他們想而又想,才想出靜修庵裡有一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是應該趕緊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裡去革命。因為老尼姑來阻擋,說了三句話,他們便将伊當作滿政府,在頭上很給了不少的棍子和栗鑿。尼姑待他們走後,定了神來檢點,龍牌固然已經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見了觀音娘娘座前的一個宣德爐。

  這事阿Q後來才知道。他頗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們不來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難道他們還沒有知道,我已經投降了革命黨麼?”

  第八章 不準革命

  未莊的人心日見其安靜了。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麼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麼,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麼——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隻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幾個不好的革命黨夾在裡面搗亂,第二天便動手剪辮子。聽說那鄰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兒,弄得不像人樣子了。但這卻還不算大恐怖,因為未莊人本來少上城,即使偶有想進城的,也就立刻變了計,碰不着這危險。阿Q本也想進城去尋他的老朋友,一得這消息,也隻得作罷了。

  但未莊也不能說是無改革。幾天之後,将辮子盤在頂上的逐漸增加起來了。早經說過,最先自然是茂才公,其次便是趙司晨和趙白眼,後來是阿Q。倘在夏天,大家将辮子盤在頭頂上或者打一個結,本不算什麼稀奇事,但現在是暮秋,是以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盤辮家不能不說是萬分的英斷,而在未莊也不能說無關于改革了。

  趙司晨腦後空蕩蕩的走來,看見的人大嚷說,“豁,革命黨來了!”

  阿Q聽到了很羨慕。他雖然早知道秀才盤辮的大新聞,但總沒有想到自己可以照樣做。現在看見趙司晨也如此,才有了學樣的意思,定下實行的決心。他用一支竹筷将辮子盤在頭頂上,遲疑多時,這才放膽的走去。

他在街上走,人也看他,然而不說什麼話。阿Q當初很不快,後來便很不平。他近來很容易鬧脾氣了。其實他的生活,倒也并不比造反之前反艱難,人見他也客氣,店鋪也不說要現錢。而阿Q總覺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應該隻是這樣的。況且有一回看見小D,愈使他氣破肚皮了。

  小D也将辮子盤在頭頂上了,而且也居然用一支竹筷。阿Q萬料不到他也敢這樣做,自己也決不準他這樣做!小D是什麼東西呢?他很想即刻揪住他,拗斷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辮子,并且批他幾個嘴巴,聊且懲罰他忘了生辰八字,也敢來做革命黨的罪。但他終于饒放了,單是怒目而視的吐一口唾沫道,“呸!”

  這幾日裡,進城去的隻有一個假洋鬼子。趙秀才本也想靠着寄存箱子的淵源,親身去拜訪舉人老爺的,但因為有剪辮的危險,是以也中止了。他寫了一封“黃傘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帶上城,而且托他給自己紹介紹介,去進自由黨。假洋鬼子回來時,向秀才讨還了四塊洋錢,秀才便有一塊銀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莊人都驚服,說這是柿油黨的頂子,抵得一個翰林。趙太爺是以也驟然大闊,遠過于他兒子初隽秀才的時候。是以目空一切,見了阿Q,也就很有些不放在眼裡了。

阿Q正在不平,又時時刻刻感着冷落。一聽得這銀桃子的傳說,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是以冷落的原因了:要革命,單說投降,是不行的;盤上辮子,也不行的;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黨去結識。他生平所知道的革命黨隻有兩個,城裡的一個早已“嚓”的殺掉了,現在隻剩了一個假洋鬼子。他除卻趕緊去和假洋鬼子商量之外,再沒有别的道路了。

  錢府的大門正開着,阿Q便怯怯的躄進去。他一到裡面,很吃了驚。隻見假洋鬼子正站在院子的中央,一身烏黑的大約是洋衣,身上也挂着一塊銀桃子,手裡是阿Q曾經領教過的棍子,已經留到一尺多長的辮子都拆開了披在肩背上,蓬頭散發的像一個劉海仙。對面挺直的站着趙白眼和三個閑人,正在必恭必敬的聽說話。

  阿Q輕輕的走近了,站在趙白眼的背後。心裡想招呼,卻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叫他假洋鬼子固然是不行的了,洋人也不妥,革命黨也不妥,或者就應該叫洋先生了罷。

  洋先生卻沒有見他,因為白着眼睛講得正起勁:“我是性急的,是以我們見面,我總是說:洪哥!我們動手罷!他卻總說道,N o!——這是洋話,你們不懂的。否則早已成功了。然而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請我上湖北,我還沒有肯。誰願意在這小縣城裡做事情。……”

  “唔,……這個……”阿Q候他略停,終于用十二分的勇氣開口了。但不知道因為什麼,又并不叫他洋先生。

  聽着說話的四個人都吃驚的回顧他。洋先生也才看見:“什麼?”

  “我……。”

  “出去!”

  “我要投……。”

  “滾出去!”洋先生揚起哭喪棒來了。

  趙白眼和閑人們便都吆喝道:“先生叫你滾出去,你還不聽麼!”

阿Q将手向頭上一遮,不自覺的逃出門外,洋先生倒也沒有追。他快跑了六十多步,這才慢慢的走。于是心裡便湧起了憂愁:洋先生不準他革命,他再沒有别的路;從此決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來叫他,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至于閑人們傳揚開去,給小D王胡等輩笑話,倒是還在其次的事。

  他似乎從來沒有經驗過這樣的無聊。他對于自己的盤辮子,仿佛也覺得無意味,要侮蔑。為報仇起見,很想立刻放下辮子來,但也沒有竟放。他遊到夜間,賒了兩碗酒,喝下肚去,漸漸的高興起來了,思想裡才又出現白盔白甲的碎片。

  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待酒店要關門,才踱回土谷祠去。

  拍,吧……!

他忽而聽得一種異樣的聲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來是愛看熱鬧,愛管閑事的,便在暗中直尋過去。似乎前面有些腳步聲,他正聽,猛然間一個人從對面逃來了。阿Q一看見,便趕緊翻身跟着逃。那人轉彎,阿Q也轉彎,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他看後面并無什麼,看那人便是小D。

  “什麼?”阿Q不平起來了。

  “趙……,趙家遭搶了!”小D氣喘籲籲的說。

  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說了便走,阿Q卻逃而又停的兩三回。但他究竟是做過“這路生意”,格外膽大。于是躄出路角,仔細的聽,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細的看,似乎許多白盔白甲的人,絡繹的将箱子擡出了,器具擡出了,秀才娘子的甯式床也擡出了,但是不分明。他還想上前,兩隻腳卻沒有動。

這一夜沒有月,未莊在黑暗裡很寂靜,寂靜到像羲皇時候一般太平。阿Q站着,看到自己發煩,也似乎還是先前一樣,在那裡來來往往的搬。箱子擡出了,器具擡出了,秀才娘子的甯式床也擡出了,……擡得他自己有些不信他的眼睛了。但他決計不再上前,卻回到自己的祠裡去了。

  土谷祠裡更漆黑。他關好大門,摸進自己的屋子裡。他躺了好一會,這才定了神,而且發出關于自己的思想來: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來打招呼,搬了許多好東西,又沒有自己的份,——這全是假洋鬼子可惡,不準我造反,否則,這次何至于沒有我的份呢?阿Q 越想越氣,終于禁不住滿心痛恨起來,毒毒的點一點頭:“不準我造反,隻準你造反?媽媽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裡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第九章大團圓

  趙家遭搶之後,未莊人大抵很快意而且恐慌。阿Q也很快意而且恐慌。但四天之後,阿Q在半夜裡忽被抓進縣城裡去了。那時恰是暗夜,一隊兵,一隊團丁,一隊警察,五個偵探,悄悄地到了未莊,乘昏暗圍住土谷祠,正對門架好機關槍。然而阿Q不沖出。許多時沒有動靜,把總焦急起來了,懸了二十千的賞,才有兩個團丁冒了險,逾垣進去,裡應外合,一擁而入,将阿Q抓出來。直待擒出祠外面的機關槍左近,他才有些清醒了。

  到進城,已經是正午。阿Q見自己被攙進一所破衙門,轉了五六個彎,便推在一間小屋裡。他剛剛一跄踉,那用整株的木料做成的栅欄門便跟着他的腳跟阖上了,其餘的三面都是牆壁。仔細看時,屋角上還有兩個人。

阿Q雖然有些忐忑,卻并不很苦悶,因為他那土谷祠裡的卧室,也并沒有比這間屋子更高明。那兩個也仿佛是鄉下人,漸漸和他兜搭起來了,一個說是舉人老爺要追他祖父欠下來的陳租,一個不知道為了什麼事。他們問阿Q,阿Q爽利的答道,“因為我想造反。”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欄門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個滿頭剃得精光的老頭子。阿Q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見下面站着一排兵,兩旁又站着十幾個長衫人物,也有滿頭剃得精光像這老頭子的,也有将一尺來長的頭發披在背後像那假洋鬼子的,都是一臉橫肉,怒目而視的看他,他便知道這人一定有些來曆,膝關節立刻自然而然的寬松,跪了下去了。

  “站着說!不要跪!”長衫人物都吆喝說。

阿Q雖然似乎懂得,但總覺得站不住,便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終于趁勢改為跪下了。

  “奴隸性!……”長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說,但也沒有叫他起來。

  “你從實招來罷,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頭的老頭子看定了阿Q的臉,沉靜的清楚的說。

  “招罷!”長衫人物也大聲說。

  “我本來要……來投……”阿Q胡裡胡塗的想了一通,這才斷斷續續的說。

  “那麼,為什麼不來的呢?”老頭子和氣的問。

  “假洋鬼子不準我!”

  “胡說!此刻說,也遲了。現在你的同黨在那裡?”

  “什麼?……”

  “那一晚打劫趙家的一夥人。”

“他們沒有來叫我。他們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來便憤憤。

  “走到那裡去了呢?說出來便放你了。”老頭子更和氣了。

  “我不知道,……他們沒有來叫我……。”

  然而老頭子使了一個眼色,阿Q便又被抓進栅欄門裡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欄門,是第二天的上午。

  大堂的情形都照舊。上面仍然坐着光頭的老頭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

老頭子和氣的問道,“你還有什麼話說麼?”

阿Q一想,沒有話,便回答說,“沒有。”

于是一個長衫人物拿了一張紙,并一支筆,送到阿Q的面前,要将筆塞在他手裡。阿Q這時很吃驚,幾乎“魂飛魄散”了。因為他的手和筆相關,這回是初次。他正不知怎樣拿,那人卻又指着一處地方教他畫花押。

  “我……,我……,不認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筆,惶恐而且慚愧的說。

  “那麼,便宜你,畫一個圓圈!”

  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着筆卻隻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氣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并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

  阿Q正羞愧自己畫得不圓,那人卻不計較,早已掣了紙筆去。許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進栅欄門。

他第二次進了栅欄,倒也并不十分懊惱。他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有時本來要抓進抓出,有時要在紙上畫圓圈的。惟有圈而不圓,卻是他“行狀”上的一個污點。但不多時也就釋然了。他想,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然而這一夜,舉人老爺反而不能睡。他和把總嘔了氣了。舉人老爺主張第一要追贓,把總主張第一要示衆。把總近來很不将舉人老爺放在眼裡了,拍案打凳的說道,“懲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黨還不上二十天,搶案就是十幾件。全不破案,我的面子在那裡?破了案,你又來迂。不成!這是我管的!”舉人老爺窘急了,然而還堅持,說是倘若不追贓,他便立刻辭了幫辦民政的職務。而把總卻道,“請便罷!”于是舉人老爺在這一夜竟沒有睡。但幸第二天倒也沒有辭。

阿Q第三次抓出栅欄門的時候,便是舉人老爺睡不着的那一夜的明天的上午了。他到了大堂。上面照例還坐着光頭的老頭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老頭子很和氣的問道,“你還有什麼話麼?”

  阿Q一想,沒有話。便回答說,“沒有。”

  許多長衫和短衫人物忽然給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Q很氣苦,因為這很像是帶孝,而帶孝是晦氣的。然而同時,他的兩手反縛了。同時,又被一直抓出衙門外去了。

阿Q被擡上了一輛沒有蓬的車,幾個短衣人物也和他坐在一處。這車立刻走動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們和團丁,兩旁是許多張着嘴的看客。後面怎樣,阿Q沒有見。但他突然覺到了,這豈不是去殺頭麼?他一急,兩眼發黑,耳朵裡喤的一聲,似乎發昏了。然而他又沒有全發昏。有時雖然着急,有時卻也泰然。他意思之間,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有時本來也未免要殺頭的。

  他還認得路,于是有些詫異了:怎麼不向着法場走呢?他不知道這是在遊街,在示衆。但即使知道也一樣,他不過便以為人生天地間,大約有時本來也未免要遊街要示衆罷了。

他省悟了,這是繞到法場去的路,這一定是“嚓”的去殺頭。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馬蟻似的人。而在無意中,卻在路旁的人叢中發見了一個吳媽。很久違,伊原來在城裡做工了。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沒志氣,竟沒有唱幾句戲。他的思想仿佛旋風似的在腦裡一回旋,《小孤孀上墳》欠堂皇,《龍虎鬥》裡的“悔不該……”也太乏,還是“手執鋼鞭将你打”罷。他同時想手一揚,才記得這兩手原來都捆着。于是“手執鋼鞭”也不唱了。

  “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阿Q在百忙中,“無師自通”的說出半句從來不說的話。

  “好!!!”從人叢裡,便發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聲音來。

  車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聲中,輪轉眼睛去看吳媽。似乎伊一向并沒有見他,卻隻是出神的看着兵們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們。

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風似的在腦裡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吓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裡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援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近不遠的跟他走。

  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裡咬他的靈魂了。

  “救命,……”

  然而阿Q沒有說。他早就兩眼發黑,耳朵裡嗡的一聲,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

  至于當時的影響,最大的倒反在舉人老爺。因為終于沒有追贓,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趙府。非特秀才因為上城去報官,被不好的革命黨剪了辮子,而且又破費了二十千的賞錢,是以全家也号啕了。從這一天以來,他們便漸漸的都發生了遺老的氣味。

  至于輿論,在未莊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于被槍斃呢?而城裡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并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于1921年12月。本篇最初分章發表于北京《晨報副刊》,自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四日起至一九二二年二月十二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作者在一九二五年曾為這篇小說的俄文譯本寫過一篇短序,後收在《集外集》中。一九二六年又寫過《阿Q正傳的成因》一文,收在《華蓋集續編》中。都可參看。《阿Q正傳》後收入小說集《呐喊》中。

注釋

  1 “立言”:我國古代所謂“三不朽”之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魯國大夫叔孫豹的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2 “名不正則言不順”:語見《論語·子路》。

  3 内傳:小說體傳記的一種。作者在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給《阿Q正傳》日譯者山上正義的校釋中說:“昔日道士寫仙人的事多以‘内傳’題名。”

  4 “正史”:封建時代由官方撰修或認可的史書。清代乾隆時規定自《史記》至《明史》曆代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為“正史”。“正史”中的“列傳”部分,一般都是著名人物的傳記。

  5 宣付國史館立“本傳”:舊時效忠于統治階級的重要人物或所謂名人,死後由政府明令褒揚,令文末常有“宣付國史館立傳”的話。曆代編纂史書的機構,名稱不一,清代叫國史館。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及國民黨政府都曾沿用這一名稱。

  6 疊更司(1812—1870):通譯狄更斯,英國小說家。著有《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博徒别傳》原名《勞特奈·斯吞》,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1859—1930)著。魯迅在一九二六年八月八日緻韋素園信中曾說:“《博徒别傳》是RodneyStone的譯名,但是C·Doyle做的。《阿Q正傳》中說是疊更司作,乃是我誤記。”

  7 “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指白話文。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作者給日本山上正義的校釋中說:“‘引車賣漿’,即拉車賣豆腐漿之謂,系指蔡元培氏之父。那時,蔡元培氏為北京大學校長,亦系主張白話者之一,故亦受到攻擊之矢。”

  8 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即九家。《漢書·藝文志》中分古代諸子為十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并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是以君子弗為也。”

  9 《書法正傳》:一部關于書法的書,清代馮武著,共十卷。這裡的“正傳”是“正确的傳授”的意思。

  10 “著之竹帛”:語出《呂氏春秋·仲春紀》:“著乎竹帛,傳乎後世。”竹,竹簡;帛,絹綢。我國古代未發明造紙前曾用來書寫文字。

  11 茂才:即秀才。東漢時,因為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改秀才為茂才。後來有時也沿用作秀才的别稱。

  12 陳獨秀辦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指一九一八年前後錢玄同等人在《新青年》雜志上開展關于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母拼音的讨論一事。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作者在給山上正義的校釋中說:“主張使用羅馬字母的是錢玄同。這裡說是陳獨秀,系茂才公之誤。”

  13 《郡名百家姓》:《百家姓》是以前學塾所用的識字課本之一,宋初人編纂。為便于誦讀,将姓氏連綴為四言韻語。《郡名百家姓》則在每一姓上都附注郡名,一一郡為古代地方區域的名稱,一一表示某姓望族曾居古代某地,如趙為“天水”、錢為“彭城”之類。

  14 胡适之(1891—1962):即胡适,安徽績溪人,買辦資産階級文人、政客。他在一九二O年七月所作《〈水浒傳〉考證》中,自稱“有曆史癖與考據癖”。

  15 “行狀”:原指封建時代記述死者世系、籍貫、生卒、事迹的文字,一般由其家屬撰寫。這裡泛指經曆。

  16 土谷祠:即土地廟。土谷,指土地神和五谷神。

  17 “文童”:也稱“童生”,指科舉時代習舉業而尚未考取秀才的人。

  18 狀元:科舉時代,經皇帝殿試取中的第一名進士叫狀元。

  19 押牌寶:一種賭博。賭局中為主的人叫“樁家”;下文的“青龍”、“天門”、“穿堂”等都是押牌寶的用語,指押賭注的位置;“四百”、“一百五十”是押賭注的錢數。

  20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據《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胡中,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将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馬良,其子好騎,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控弦而戰,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21賽神:即迎神賽會。舊時的一種迷信習俗。以鼓樂儀仗和雜戲等迎神出廟,周遊街巷,以酬神祈福。

  22 《小孤孀上墳》:當時流行的一出紹興地方戲。

  23太牢:按古代祭禮,原指牛、羊、豕三牲,但後來單稱牛為太牢。

  24 皇帝已經停了考: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令,自丙午科起,廢止科舉考試。

  25 哭喪棒:舊時在為父母送殡時,兒子須手拄“孝杖”,以表示悲痛難支。阿Q因厭惡假洋鬼子,是以把他的手杖咒為“哭喪棒”。

  26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語見《孟子·離婁》。據漢代趙岐注:“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27 “若敖之鬼餒而”:語出《左傳》宣公四年:楚國令尹子良(若敖氏)的兒子越椒長相兇惡,子良的哥哥子文認為越椒長大後會招緻滅族之禍,要子良殺死他。子良沒有依從。子文臨死時說:“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意思是若敖氏以後沒有子孫供飯,鬼魂都要挨餓了。而,語尾助詞。

  28 “不能收其放心”:《尚書·畢命》:“雖收放心,閑之維艱。”放心,心無限制的意思。

  29 妲己:殷纣王的妃子。下文的褒姒是周幽王的妃子。《史記》中有商因妲己而亡,周因褒姒而衰的記載。貂蟬是《三國演義》中王允家的一個歌妓,書中有呂布為争奪她而殺死董卓的故事。作者在這裡是諷刺那種把曆史上亡國敗家的原因都歸罪于婦女的觀點。

  30 “男女之大防”:指封建禮教對男女之間所規定的嚴格界限,如“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禮記·内則》),“男女授受不親”(《孟子·離婁》),等等。

  31 “誅心”:猶“誅意”。《後漢書·霍〔言胥〕傳》:“《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誅心、誅意,指不問實際情形如何而主觀地推究别人的居心。

  32 “而立”: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原是孔丘說他三十歲在學問上有所自立的話,後來就常被用作三十歲的代詞。

  33 小Don:即小同。作者在《且介亭雜文·寄〈戲〉周刊編者信》中說:“他叫‘小同’,大起來,和阿Q一樣。”

  34 “我手執鋼鞭将你打!”:這一句及下文的“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都是當時紹興地方戲《龍虎鬥》中的唱詞。這出戲演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呼延贊交戰的故事。鄭賢弟,指趙匡胤部下猛将鄭子明。

  35 “士别三日便當刮目相待”:語出《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刮目,拭目的意思。

  36 三十二張的竹牌:一種賭具。即牙牌或骨牌,用象牙或獸骨所制,簡陋的就用竹制成。下文的“麻醬”指麻雀牌,俗稱麻将,也是一種賭具。阿Q把“麻将”訛為“麻醬”。

  37 三百大錢九二串:即“三百大錢,以九十二文作為一百”(見《華蓋集續編·阿Q正傳的成因》)。舊時我國用的銅錢,中有方孔,可用繩子串在一起,每千枚(或每枚“當十”的大錢一百枚)為一串,稱作一吊,但實際上常不足數。

  38 “庭訓”:《論語·季氏》載:孔丘“嘗獨立,鯉(按:即孔丘的兒子)趨而過庭”,孔丘要他學“詩”、學“禮”。後來就常有人稱父親的教訓為“庭訓”或“過庭之訓”。

  39 “斯亦不足畏也矣”:語見《論語·子罕》。

  40 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這一天是公元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四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的第二十五天。據《中國革命記》第三冊(一九一一年上海自由社編印)記載:辛亥九月十四日杭州府為民軍占領,紹興府即日宣布光複。民軍是對辛亥革命時期反抗清政府的起義軍隊的通稱。

  41 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崇正,作品中人物對崇祯的訛稱。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号。明亡于清,後來有些農民起義的部隊常用“反清複明”的口号,來反對清朝的統治。是以直到清末,還有人認為革命軍起義是替崇祯皇帝報仇的。

  42 甯式床:浙江甯波一帶制作的一種比較講究的床。

  43 “鹹與維新”:語見《尚書·胤征》:“舊染污俗,鹹與維新。”原意是對一切受惡習影響的人都給以棄舊從新的機會。這裡指辛亥革命時革命派和反對勢力妥協,地主官僚等乘此投機的現象。

  44 宣德爐:明宣宗宣德年間(1426—1435)制造的一種比較名貴的小型銅香爐,爐底有“大明宣德年制” 的字樣。

  45 把總:清代最下一級的武官。

  46 “黃傘格”:一種寫信格式。這樣的信表示對于對方的恭敬。

  47 柿油黨的頂子:柿油黨是“自由黨”的諧音,作者在《華蓋集續集·阿Q正傳的成因》中說:“‘柿油黨’……原是‘自由黨’,鄉下人不能懂,便訛成他們能懂的‘柿油黨’了。”頂子是清代官員帽頂上表示官階的帽珠。這裡是未莊人把自由黨的徽章比作官員的“頂子”。

  48 翰林:唐代以來皇帝的文學侍從的名稱。明、清時代凡進士選入翰林院供職者通稱翰林,擔任編修國史、起草檔案等工作,是一種名望較高的文職官銜。

  49 劉海仙:指五代時的劉海蟾。相傳他在終南山修道成仙。流行于民間的他的畫像,一般都是披着長發,前額覆有短發。

  50 洪哥:大概指黎元洪。他原任清朝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協統(相當于以後的旅長),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時,被拉出來擔任革命軍的鄂軍都督。他并未參與武昌起義的籌劃。

51 羲皇:指伏羲氏。傳說中我國上古時代的帝王。他的時代過去曾被形容為太平盛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