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阿Q正传》:我们一边鄙视阿Q,一边学习阿Q01 因为自卑,所以自负02 阿Q一边抗争,一边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结语

文/星空婉儿

上次,我写了一篇《重读《孔乙己》,我们带着对孔乙己的误解,最终活成了孔乙己》,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有人留言,希望能看到我对鲁迅笔下的阿q进行解读。鲁迅的作品,我很是喜欢,曾经也解读过祥林嫂、阿q等形象,但更多是基于比较阅读,如:将《阿q正传》与沈从文的《边城》和德国小说《香水》进行类比。

鲁迅笔下有3个人,我中学时厌恶他们,大学时理解他们,工作后欣赏他们。他们分别是:孔乙己、阿q、祥林嫂。

《阿q正传》收录在鲁迅的《呐喊》这本书中。《呐喊》主要收录了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包含《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狂人日记》等经典作品。鲁迅的作品字字珠玑、针针见血,如果一定要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集,我觉得首推《呐喊》。

《阿Q正传》:我们一边鄙视阿Q,一边学习阿Q01 因为自卑,所以自负02 阿Q一边抗争,一边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结语

《呐喊》目录

《阿q正传》讲述了阿q一生备受排挤,最终愚昧赴死的命运,塑造了一个无知又欺软怕硬的经典形象。阿q一心想要融入未庄,但是一生都没能如愿,他身上有着普通人的弱点,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优点。

少年时读阿q,只觉得他可笑。那时候,觉得他行为可笑,更觉得他性格可笑。长大后,再读阿q,便笑不出来了,甚至,我们惊讶地发现,自己越来越像阿q,有时候活得还不如阿q。

读大学时,教授说“阿q的子孙千千万”,深以为然。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阿q的影子,我们一边鄙视阿q,一边学习阿q。

《阿Q正传》:我们一边鄙视阿Q,一边学习阿Q01 因为自卑,所以自负02 阿Q一边抗争,一边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结语

《呐喊》

阿q身上,有着极为复杂的性格特点,这根本原因,在于他是个边缘化的人物。鲁迅在前面,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阿q究竟是何许人,姓甚名谁,最终的结论是:阿q是个“三无”产品。

首先,阿q无姓氏。姓,是一个人的标志,代表着一个人的家族与血统。所以,我们可以改名,但是很少有人会改姓。即便到了21世纪,我们对姓氏依旧非常在意。然而,阿q却是一个姓氏不明之人。最开始,阿q说自己姓赵,但是赵太爷打了一顿,此后,绝口不提自己的姓氏。

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

其次,阿q无名字。鲁迅的作品中,大部分人都是有名字的,但是阿q,却没有名字。鲁迅特意为阿q作传,却选择了这样一种设定,这绝非偶然。

鲁迅在文中强调:“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

最终,鲁迅选择了阿q这样一个符号作为名字,这也就意味着,阿q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甚至是所有人。

第三,阿q无籍贯。阿q经常住在未庄,但是他并非未庄人。阿q平时在农忙时,帮人做做短工,以此来谋得生存。但是,他经常住的地方是村外面的土地庙,这正说明阿q不属于未庄,也因此不被未庄人接纳。

“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留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
《阿Q正传》:我们一边鄙视阿Q,一边学习阿Q01 因为自卑,所以自负02 阿Q一边抗争,一边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结语

鲁迅

正因为阿q是个“边缘人”,所以导致了阿q内心极度自卑,但是阿q不是以沉默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相反,他选择了用“自负”和“欺软怕硬”来伪装和麻痹自己。

阿q是个极度愚昧又极度自负之人,他不被未庄接纳,同时自己也瞧不起未庄人。

阿q一边与小d抗争,一边鄙视小d。在阿q眼里,未庄人粗俗无知,眼界狭窄,而他,是去过城里的人,所以自然比未庄这些人要更高端。但是,阿q也同样瞧不起城里人。他觉得“城里人将长凳成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好”,所以,他觉得城里人也“差点意思”。

对于未庄而言,阿q不过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取乐的工具罢了。阿q身强体壮,但是没人愿意雇佣他为长工,只让他做一个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短工;阿q头上有块癞子,他们便以此来取笑阿q,从中获得短暂的欢愉。

《阿Q正传》:我们一边鄙视阿Q,一边学习阿Q01 因为自卑,所以自负02 阿Q一边抗争,一边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结语

阿q

面对自己备受排挤的处境,阿q其实是有所抗争的。他的抗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上,想方设法融入未庄,二是精神上,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

《阿q正传》中,两次提到了阿q与女人的关系。一次是阿q调戏小尼姑,一次是阿q想跟吴妈困觉。鲁迅特意用“恋爱的悲剧”来讲述这两件事。

阿q调戏小尼姑,表面因为他吃软怕硬的性格,但是仔细思考,他是为了融入未庄。众人在场,阿q深知,自己不过是人们逗乐的工具罢了,为了做好这个“工具”,为了博得众人一乐,阿q跑去摸小尼姑的头,急的小尼姑直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

试想一下,如果阿q与小尼姑单独相遇,旁边并无“看客”,阿q是否还会调戏小尼姑?我想,是不会的。这也就是说,阿q做出这种举动的根本原因不在小尼姑,而在未庄的“看客”,阿q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与他们打成一片,但是未果。

《阿Q正传》:我们一边鄙视阿Q,一边学习阿Q01 因为自卑,所以自负02 阿Q一边抗争,一边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结语

阿q同吴妈说:“我和你困觉”,这又是什么目的呢?阿q是绝不会喜欢吴妈的,甚至阿q都不喜欢女人。在他眼里,女人就是祸害。这种观点,其实自古就有。

鲁迅讽刺地说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阿q这么做,无非也是希望借此融入未庄。如果在未庄娶妻生子,那么阿q便能名正言顺地成为未庄人。

阿q所作,都是自己抗争的表现方式,可惜的是,他人要排斥你,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真正融入那个并不属于你的群体。

面对这样的结果,阿q一次又一次地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被打时,他说“儿子打老子”;被骂时,他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被侮辱时,他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而状元不也是第一吗?”

任何时候,阿q总能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进而忘却自己所承受的痛苦,甚至忘却自己底层人的无奈。

《阿Q正传》:我们一边鄙视阿Q,一边学习阿Q01 因为自卑,所以自负02 阿Q一边抗争,一边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结语

阿q和吴妈

开始觉得阿q可笑,进而觉得阿q可怜,最后发现,我们与阿q又何等地相似。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也有难以融入却又不得不融入的圈子,我们一边在行为上努力,一边在精神上自我安慰。

阿q至少这一生都不曾停下反抗的脚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曾付出了全部精力。而我们,一边向社会妥协,一边难以排遣内心的抵触情绪。人类的痛苦,来源于两个,要么缺钱,要么缺爱。阿q是不幸的,他所拥有的实在太少,但是他从未自暴自弃,虽然抗争后依旧走向了消亡。

作者介绍:星空婉儿,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得者,一个酷爱读书、酷爱旅游的汉语言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座右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能以文会友,欢迎大家一起畅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