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深度解析《阿Q正传》中的人性:自欺欺人的人有多可悲阿Q的职业之谜阿Q对革命到底是什么态度?支持还是反对?阿Q能活着的最大支撑:精神胜利法

作者:花灯读书

导言:《阿q正传》是鲁迅与一九二一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发表,后来收入《呐喊》。

《阿q正传》大约是鲁迅小说中孕育时间最长的。

辛亥革命失败,社会现实变得更加黑暗之后,鲁迅经历了多次失望的痛苦,郁积着更其深切的民族忧愤,对国民性问题的认识便有了深刻的发展,《阿q正传》由此而生。

深度解析《阿Q正传》中的人性:自欺欺人的人有多可悲阿Q的职业之谜阿Q对革命到底是什么态度?支持还是反对?阿Q能活着的最大支撑:精神胜利法

鲁迅先生

在弄清楚阿q的职业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他姓甚名谁,但就是这一点信息,鲁迅先生也没有给出: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 ——《阿q正传·序》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设置。

主人公没有名字,给人带来模糊性,但在那个时代,鲁迅更想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国民性!所以才并未给阿q一个真正的名字。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英文字母q象征着中国人的辫子,阿q就是中国人的代表。

深度解析《阿Q正传》中的人性:自欺欺人的人有多可悲阿Q的职业之谜阿Q对革命到底是什么态度?支持还是反对?阿Q能活着的最大支撑: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

虽然后来又有传闻说阿q姓赵,但这是应该否定的,因为当阿q说自己是姓赵的时候,赵老太爷反手就给了他一巴掌: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谎称自己姓赵,是为了面子上好看,让人瞧得起自己。

但底层的阿q,狠狠地被处于主流地位的赵老太爷给驱逐了。主流的否定,就是社会的趋势,也意味着所有人的否定。阿q无论是否姓赵,在“未庄”这个地方,绝不会有人承认他姓赵。

那么,这样一个连名字都不配拥有的、只能以“阿q”来代称的人,靠什么谋生呢?换句话说,他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

深度解析《阿Q正传》中的人性:自欺欺人的人有多可悲阿Q的职业之谜阿Q对革命到底是什么态度?支持还是反对?阿Q能活着的最大支撑:精神胜利法

阿q和赵太爷

首先,他不是农民。无论是自耕农还是雇农,都有固定的的土地和固定的居所,而且一般隶属于某户大地主。但阿q很特别,他不符合以上三个条件。

他没有房子,没有固定的住所: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 ——《阿q正传·优胜略记》

他是一个让他“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的人,没有固定的营生,有点像现在的短时工。

但他却不是什么正经的短时工,他不会攒钱,一味的挥霍:

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 “青龙四百!”

有了钱就去赌,没了钱便空想,甚至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

深度解析《阿Q正传》中的人性:自欺欺人的人有多可悲阿Q的职业之谜阿Q对革命到底是什么态度?支持还是反对?阿Q能活着的最大支撑:精神胜利法

这样一分析,可以得出,阿q不是农民,不是正经的临时工,也不是职业的赌徒。

但是,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定位,比如吴妈是赵家的女佣,赵老太爷是地主,那么,阿q在这个社会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定位呢?

只能说,阿q是个“游民”。

在当时的中国,这其实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大开,列强向国内大量倾销廉价的商品,挤压国内市场。就拿“洋布”来说,从外国来的“洋布”便宜又好用,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中国原产的“土布”因为耗时长、做工费力,价格居高不下。两相对比,大家自然会选择物美价廉的“洋布”了。

深度解析《阿Q正传》中的人性:自欺欺人的人有多可悲阿Q的职业之谜阿Q对革命到底是什么态度?支持还是反对?阿Q能活着的最大支撑:精神胜利法

破产的农民

这样一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数农民破产,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职业,没有可以糊口的技能,也没有固定的职业。要么乞讨为生,生死由天;要么像阿q一样,偶尔干苦力,让自己不至于饿死。

他们有的流向城市,有的留在乡村,形成了相当大规模的“游民”群体。

阿q,就是他们中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一员。

首先,阿q支持革命吗?

要是在以前,阿q绝对是反对革命的,虽然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革命”。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阿q正传·革命》

由于不想被革命打破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所以阿q十分抵制革命。

这也暗示着当时中国死气沉沉的固化了的社会结构,即使自己正在被压榨,即使已经没有什么出路,但只要还没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自己的命还没有受到绝对的威胁,就只有一个字——“忍”!

字里行间,都是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深深的洞察。

但是,事情出现了反转。现在,他转变态度支持革命了。

当他知道革命党要进城的消息吓得举人老爷十分害怕,并使赵、钱两家地主惶惶不安的时候,阿q就感到“快意”,感到“神往”。

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他把这个社会按自己的想象分成了两个完全对立的面:一个是支持自己的一方,一个是反对自己的一方。

深度解析《阿Q正传》中的人性:自欺欺人的人有多可悲阿Q的职业之谜阿Q对革命到底是什么态度?支持还是反对?阿Q能活着的最大支撑:精神胜利法

阿q被稀里糊涂的枪毙

就是这种“非我即敌”的思想,让阿q天真地以为,能让自己看不惯的未庄人害怕的革命党,一定就是自己人啦!

但细细分析,其实阿q后来态度的转变不足为奇。

有一句话,叫做“光脚不怕穿鞋的”,就是说一无所有的人,反而能比什么都有的人更能豁出去。

阿q自从进城当了小偷的手下,回村之后被人更加瞧不起,生活也更加困顿,再不采取措施,他马上就会被饿死!所以,倒不如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不知道什么来路的革命党身上。

阿q从前到后的态度转变,是国民性中“忍得住”和“豁得出”两个极端的体现,其中富有深刻的矛盾性。

阿q是个时刻在温饱线挣扎的游民,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他对革命不是真心真意,没有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精神上也得不到满足。但他为什么还能活这么长时间呢?难道他也有什么特殊的“信仰”吗?

没错,那就是“独属”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法。

阿q的性格,或者说整个国民的性格,是形成“精神胜利法”的根源所在!

首先,阿q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

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活在幻想中,用白日梦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以达到心灵安慰的目的。与人发生口角时,他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对未庄的民众,他也完全不放在眼里,因为他会安慰自己:“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而事实上,谁也不知道他的先前是什么样,至于他的儿子,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连个妻子还没有呢。

深度解析《阿Q正传》中的人性:自欺欺人的人有多可悲阿Q的职业之谜阿Q对革命到底是什么态度?支持还是反对?阿Q能活着的最大支撑:精神胜利法

阿q和吴妈

这就是阿q,他看不清现实,他只活在从来没有的过去和根本不可能到达的未来里。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 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他竟然以能自轻自贱而得意,甚至以作践自己来反败为胜。

就算在临死的关头,他也还是运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临刑前,阿q在认罪书上画押,想画得很圆,可是没有成功。于是转而又想,孙子才画得很圆很圆的呢。心里又舒服了很多。

阿q从来没有真正胜利过,可他又总觉得自己是胜利的。他就这样活在幻想中。

第二,阿q忌讳缺点,爱面子。

阿q的悲剧在于: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剧命运。也就是说,他从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剧人物。

阿q最忌讳别人说他的癞头,忌讳到十分可笑的地步,有时还说别人不配,仿佛癞头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不是什么人都有的。别人都知道他有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故打他时就让他自己说:“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深度解析《阿Q正传》中的人性:自欺欺人的人有多可悲阿Q的职业之谜阿Q对革命到底是什么态度?支持还是反对?阿Q能活着的最大支撑:精神胜利法

阿q越是死爱面子,放不下面子,就显得越没面子,越滑稽可笑。今天读起来,有喜剧的味道,但更多的,还是悲凉。

第三,欺软怕硬,欺善怕恶。

把自己的痛苦与不幸转移到他人身上是阿q的常用手段,也是最令人感到可悲可笑的地方。

他在被人欺负之后,不是去报复欺负他的人,而是把痛苦转嫁给和自己一样不幸的王胡、小d、小尼姑等人身上。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 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阿q正传·续优胜略记》

阿q就是这样的顺民、良民,他麻木了,也习惯了。

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的地位,但不敢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如果我在现实中不能打败你,那么我还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诅咒你,然后寻求安慰。

“精神胜利法”是阿q得到心灵满足的法宝,当他被别人欺侮时,他就会拿出自己“精神胜利大法”来,从虚无的精神世界中来获得心理安慰。

深度解析《阿Q正传》中的人性:自欺欺人的人有多可悲阿Q的职业之谜阿Q对革命到底是什么态度?支持还是反对?阿Q能活着的最大支撑:精神胜利法

结语: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揭示并批评国人的精神弱点以便加以改造。今天读来,仍然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那字字泣血的浓郁情感。

一百多年前的阿q在今天读来仍觉熟悉,不知一百年后的人,是否还会有今人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