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4年,江蘇如臯境内發現一具烈士遺骨,驗明身份急報張愛萍上将

作者:丁姑娘講曆史

1964年9月26日上午,曾經擔任紅十四軍第二支隊第5營政委的周方,帶領着江蘇南通地區公安部門以及檢察院的同志們,來到了位于如臯縣境内的西燕莊村。很快,西燕莊村的村支書就召集孫國民、章友道等8名村民,與周方等一行同志進行座談。當天下午,在了解有關情況之後,在村民蘇國民的指引下,周方等一行同志趕到了西燕莊村外的垛子口。

1964年,江蘇如臯境内發現一具烈士遺骨,驗明身份急報張愛萍上将

垛子口,是當地村民的叫法,其實是一塊荒蕪的墳地。大家走在七零八落的墳頭間,膽小的人直感到後背發涼。走着走着,村民孫國民突然停下的腳步,他指了指身旁一個墳頭說道:“就是這了,當年那具屍體就埋在這裡!”此時,周方的心情非常沉痛,他立即組織大夥小心翼翼地将這座墳墓挖開,并開棺進行驗屍。

當大夥挖開墳頭之後,一口腐朽不堪的棺材首先映入眼簾。根據棺材的大體輪廓來看,這是一口當地俗稱“兜底山”的大棺材。棺材上的鐵釘已經鏽迹斑斑,有的還脫落混雜在泥土之中。周方難掩心中的哀傷,他立即讓大夥打開棺蓋,并從棺材中果然發現了一具較為完整的遺骨。當時,這具遺骨呈“歪斜”的形态,左臂骨和右腿骨彎曲不直。

眼見于此,當地村民紛紛表示,這說明下葬的時候比較倉促,因為按照喪葬風俗,在入殓之時一定要将死者平直安放在棺材裡。緊接着,公安部門的法醫開始對遺骨進行初步檢測——預估死者身高約為一米六,其左側胸椎骨橫突缺損、肩胛骨下端斷裂、對應的背後骨也有破裂痕迹,具有槍彈貫通的損傷特征;同時,在死者上衣殘留物中,發現五個銅質的搭扣。

在了解這些檢測結果之後,周方瞬間流下了熱淚,他心中悲痛地呼喊道:“找到了,終于找到了!”原來,周方根據死者身高、負傷緻死部位,以及具有當年紅軍着裝特點的紐子和搭扣判斷,這确實是何坤軍長的遺骨。此後,周方讓人找來一塊大方布,小心翼翼地将何坤軍長的遺骨和遺物包裹起來,帶回到了南通地區民政部門妥善儲存。

很快,由周方撰寫的《尋找何坤軍長忠骸紀要》,由法醫部門出具的《何坤屍骨檢驗鑒定意見書》,由如臯縣政府釋出的《關于紅十四軍軍長何坤烈士墓的調查報告》等檔案,被層層上報到了正在主持國防科技、裝備和國防工業工作的張愛萍上将手中。張愛萍上将拿着這些檔案,雙手不停地顫抖,看着看着就流下了悲痛的淚水,他不禁再一次回想起了當年與何坤軍長的一幕幕往事。

1964年,江蘇如臯境内發現一具烈士遺骨,驗明身份急報張愛萍上将

何坤,又名何昆,1898年9月出生在湖南永興縣金龜鄉牛頭下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何坤從小性格剛強,敢于和仗勢欺人、橫行鄉裡的地主惡霸作鬥争。何坤10歲的時候,父親将他送到私塾讀書,然而沒讀幾年就因為家庭貧困,付不起學費而辍學回家。在此後的日子裡,何坤跟着父親種地務農,直到長大成人。

1918年,20歲的何坤背井離鄉,跟随父親南下廣東韶關,在那裡開了一家小客棧謀生。當時,何坤不僅要幫着父親操持小客棧的生意,而且還要挑貨叫賣,進而補貼家用。雖然生活非常艱苦,不過在走街串巷兜售日用品的過程中,何坤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社會底層人員。這讓從小就有鬥争精神的何坤,逐漸看清了當時黑暗社會的本質,為他日後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就這樣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幾年,到了1925年,27歲的何坤來到廣州報考黃埔軍校,并順利成為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何坤接觸到了先進思想的教育,并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志。在這樣的背景下,何坤秘密加入了黨組織,開始從事革命工作。可是,不久之後,随着國民黨方面蓄意制造“中山艦事件”,身份暴露的何坤被組織派到廣東三水地區開展革命活動。

大革命失敗之後,何坤不幸在廣州黃沙火車站被敵人逮捕,并和許多同志一起,被秘密關押在廣州明星電影院之中。當時,何坤并沒有選擇坐以待斃,他趁着天黑的時候,身手靈活地躍上房頂,然後想辦法弄斷了房頂木頭椽子。緊接着,何坤便率領部分同志們成功逃出了虎口。此後,何坤喬裝打扮成農民,一路輾轉來到了湖北武漢,重新與黨組織取得了聯系。

後來,何坤還參加了著名的廣州起義,并先後在武漢、上海等地從事地下工作。1929年冬天,根據組織的安排,革命鬥争經驗豐富的何坤,奉命來到江蘇通海一帶(即今江蘇南通境内)發展革命武裝。在此期間,何坤通過夜以繼日的辛苦工作,很快使江蘇通海、如泰地區的紅軍遊擊隊不斷壯大。不久之後,根據中央的訓示,活動于江蘇通海、如泰地區的紅軍武裝,被合編為紅十四軍,由何坤擔任紅十四軍軍長。

1964年,江蘇如臯境内發現一具烈士遺骨,驗明身份急報張愛萍上将

正是在紅十四軍工作期間,何坤與張愛萍結識了。那時候,紅十四軍下轄有兩個支隊,原南通、海門的紅軍遊擊隊被改編為第一支隊,原如臯、泰興的紅軍遊擊隊被改編為第二支隊,何坤不僅擔任紅十四軍軍長,而且還兼任着第二支隊隊長一職。而張愛萍當時則擔任第二支隊第二大隊大隊長,也就是說張愛萍是何坤的直接下級。

自從紅十四軍成立之後,何坤就和同志們率領部隊在江蘇南通、海門、如臯、泰興等地,先後組織發起了多次有針對性的軍事行動,不僅成功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剿”,而且還攻克了敵人多個軍事據點。在一次次激烈的戰鬥中,何坤與張愛萍兩人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相交,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逐漸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

何坤比張愛萍大12歲,他始終把張愛萍看作自己的小兄弟和得力助手,一直關心愛護着張愛萍;而張愛萍也把何坤當作自己的老大哥,打心眼裡尊敬愛戴着何坤,并且他在與何坤朝夕相伴的日子裡,學習到了許多東西,不斷提升了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當時的何坤和張愛萍,或許根本不會想到,他們二人會有分别并且是永别的那一天。這是怎麼回事呢?

當時的紅十四軍,處于複雜兇險的鬥争環境之中。這一方面展現在敵我力量對比和武器裝備優劣上,另一方面也展現在紅十四軍的生存方位上。紅十四軍活動的江蘇通海、如臯、泰興地區,到處敵人的心髒部分腹地,兇殘的敵人自然把紅十四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時時刻刻想要将紅十四軍置之死地而後快。

在這樣的背景下,紅十四軍自成立之後,何坤和同志們就為部隊的生存和發展而努力。當時,在通海根據地和如(臯)泰(興)根據地之間,有一塊戰略要地——位于如臯磨頭鎮西南方向的老戶莊村。這裡地形複雜、易守難攻,一直都被敵人重兵把持。這樣一來,紅十四軍根據地就好像被敵人插進了一個釘子,嚴重威脅着紅十四軍的生存和發展。

怎麼辦?作為紅十四軍軍長的何坤,和同志們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最終研究決定攻打據守老戶莊的敵人,拔出這個插在兩片根據地之間的釘子。1930年3月30日夜晚,何坤指揮部隊發起對老戶莊的進攻。這一次,由于敵人在老戶莊提前修築有大量堅固的碉堡,且這一帶地形十分複雜,是以紅十四軍的進攻并沒有成功。

不久之後,到了1930年4月16日,何坤和同志們在調整部署之後,又一次發起了對老戶莊的進攻。在激烈的戰鬥中,何坤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并很快率領先頭部隊攻占了老戶莊東邊的曬谷場。曬谷場是一片開闊地帶,其西邊就是一條護村河,過了護村河就進入了老戶莊村。當時,敵人在護村河邊修築了密密麻麻的碉堡,每個碉堡都配置有重機槍,其交叉火力可以完全覆寫整條護村河。

也就是說,在攻占曬谷場之後,紅十四軍再想發起進攻,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傷亡。在這樣極其嚴峻的形勢下,英勇頑強的紅軍戰士們克服重重困難,拿着明顯劣于敵人的武器向敵人發起了進攻。這場戰鬥非常慘烈,狡猾的敵人龜縮在碉堡之中,用重機槍向沖鋒的紅軍戰士們瘋狂掃射,一批又一批的紅軍戰士倒在了血泊之中。

此時,何坤的心中既着急又痛苦,着急的是如果再拿不下老戶莊,那麼敵人的增援部隊就到了,紅十四軍肯定會腹背受敵,後果将會一發不可收拾;痛苦的是眼見平日裡如同兄弟般的紅軍戰士們,在戰鬥中獻出了鮮活而寶貴的生命,何坤實在是心痛不已。這時候,天空中還在下着瓢潑大雨,戰局越來越微妙,越來越兇險。

1964年,江蘇如臯境内發現一具烈士遺骨,驗明身份急報張愛萍上将

怎麼辦?躲在曬谷場邊上一個稻草垛子後邊,觀察敵情的何坤心急如焚。在思慮片刻之後,何坤立即下令組織突擊隊,向敵人發起強攻。紅軍戰士們個個殺紅了眼,就連何坤也端起一把輕機槍,沖向了據守老戶莊的敵人。在紅軍戰士們凜冽的攻勢面前,膽戰心驚的敵人開始退縮了。

然而,就是勝利在望之際,敵人的援軍趕到了,局勢瞬間發生了反轉。就在此時,身先士卒的何坤,在沖鋒的過程中不幸被敵人的子彈擊中了左胸部,鮮血瞬間染紅了何坤的上衣。這時候,鑒于腹背受敵,何坤拖着傷軀無奈下達了撤出戰鬥的指令。緊接着,何坤在戰士們的保護下,向如臯縣鄒家岱一帶撤退轉移。

在撤退轉移的途中,紅軍戰士們擡着渾身是血的何坤,一路颠簸來到一座破敗不堪的土地廟中稍作休整。就是在這座破敗不堪的土地廟中,何坤終因失血過多而壯烈犧牲,當時年僅32歲。何坤軍長犧牲的噩耗傳開之後,張愛萍悲痛不已,瞬間流下了傷心的眼淚。當張愛萍趕到那座破廟,看到何坤軍長的遺體之時,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放聲痛哭了起來。

這裡要多說的是,有不少資料記載說,在戰鬥的過程中,何坤軍長踩着張愛萍的肩膀上向敵人射擊,結果不幸中彈。其實,這個說法具有藝術加工成分,并不是真實的。根據張愛萍後來回憶,在進攻老戶莊的過程中,他和何坤軍長并沒有在一起戰鬥,當時何坤軍長率領部隊經陸路從東面進攻老戶莊,而張愛萍則率領第二支隊第二大隊經水路從南面進攻老戶莊。

也就是說,何坤軍長根本不能踩着張愛萍的肩膀向敵人進攻,何坤軍長中彈負傷之時,張愛萍并不在何坤軍長的身邊。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張愛萍明确知道何坤軍長的負傷部位,也就是他見到何坤軍長的遺體。因為,正是有了張愛萍關于何坤軍長負傷部位的描述,後來才為找到并驗明何坤軍長的遺骨提供了依據。當然了,這是後話了。

話說回來,何坤軍長壯烈犧牲之後,戰士們懷着無比悲痛的心情,擡着他的遺體進行轉移。當部隊來到如臯縣西燕莊村,由于兇殘的敵人窮追不舍,形勢萬分危急,同志們隻好将何坤軍長的遺體交由當地農會收殓安葬。當時,出于對外保密以及保護何坤軍長遺體的需要,同志們并沒有向當地農會說明何坤軍長遺體的真實身份。

而當地農會在匆匆掩埋何坤軍長遺體之後,也沒有留下任何可以辨認的辨別。這一切的一切,也就為日後尋找何坤軍長遺骨造成了諸多不便。俗話說,戰友情,深似海!自從何坤軍長犧牲之後,張愛萍無時無刻都思念着這位老戰友、老大哥。後來,張愛萍曾多次托人到如臯縣西燕莊村,尋訪何坤軍長的埋葬之地。然而,由于前面所說的種種原因,最終均是一無所獲。

1964年,江蘇如臯境内發現一具烈士遺骨,驗明身份急報張愛萍上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新中國成立之後,張愛萍長期在華東地區擔任上司職務,并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雖然,此時距離何坤軍長犧牲已經過了二十多年了,可是張愛萍上将仍念念不忘尋找何坤軍長遺骨一事。因為,在張愛萍上将的内心裡,他深深地覺得何坤軍長是為革命而犧牲的,如今迎來了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隻有找到何坤軍長的遺骨并妥善安葬,才能告慰何坤軍長的在天之靈,才能讓何坤軍長真正入土為安。

是以,張愛萍上将又多次派人專門到江蘇如臯查訪,以便找到何坤軍長的遺骨,可是還是沒有任何結果。轉眼到了1964年,距離何坤軍長犧牲整整過去了三十四個年頭,而張愛萍上将也因工作需要,已經調離了華東地區。不過,張愛萍上将仍然沒有忘記那件令他魂牽夢繞的事情——尋找何坤軍長的遺骨。

這一次,張愛萍上将親自訓示江蘇省民政部門,并請當年擔任紅十四軍第二支隊第5營政委的周方同志,專程到如臯縣西燕莊村尋訪何坤軍長遺骨。俗話說,皇天不負有心人。這一次,在江蘇省上下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和支援下,周方同志終于在如臯縣西燕莊村外一片名叫“垛子口”的墳地中,尋找到了何坤軍長的遺骨。

這是怎麼回事呢?周方同志是如何找到何坤軍長遺骨的呢?原來,周方同志來到如臯縣之後,經過一個多月的詳細調查和走訪,找到了當年參與掩埋何坤軍長遺體的唯一健在的村民孫國民。在說明情況和原由之後,孫國民仔細回憶——那是一天深夜,農會幹部挨家挨戶敲門,讓各家派人到村裡的祠堂集合。

當時,由于孫國民的父親體弱多病,是以孫國民代表父親來到了村裡祠堂。來到祠堂之後,孫國民倒吸了一口涼氣,他看見祠堂中間擺放着一張涼席,而躺在涼席上的則是一具用被子從頭蓋到腳的屍體。正在孫國民和大多數人納悶之際,農會幹部就讓人從三奶奶家(當地地主家)擡來了一口大棺材。

緊接着,農會幹部又讓大夥把地上的屍體連同被子,擡起來一塊移放到了棺材裡。後來,包括孫國民在内十幾個村民,就擡着這口棺材來到村外的垛子口墳地,并将棺材埋在了挖好的墓中。幹完這一切之後,農會幹部還挨個提醒囑咐,讓大夥注意保密,要守口如瓶,千萬不能說出去。

當時,由于大夥根本不知道死者的身份,再加上打仗死人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是以大夥也就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孫國民在回憶完掩埋何坤軍長遺體的經過之後,還回想起了幾個細節——當時時間倉促,掩埋那口棺材的墓地沒有鋪墊石灰;死者衣服上的紐扣很特别,好像是金屬質的,這在當地很少見;棺材的樣式是當地人稱作“兜底山”的大棺材。

周方同志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内心非常激動,他立即和村支書以及村民孫國民約定,第二天帶人來勘察現場。這樣一來,就出現了我們在文章開頭說的那一幕——在村民孫國民的指引下,周方與公安部門以及檢察院的同志們,來到了如臯縣西燕莊村外的“垛子口”墳地,并如願找到了何坤軍長的遺骨。

正如前文所說,在驗明遺骨的身份之後,找到何坤軍長遺骨的相關情況,很快被上報給了正在主持國防科技、裝備和國防工業工作的張愛萍上将。張愛萍上将接到這些報告之後,他心中既悲痛又欣喜,悲痛的是何坤軍長沒能看到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欣喜的是曆盡艱難終于找到了何坤軍長的遺骨,總算可以告慰何坤軍長的在天之靈了。

當時,雖然找到了何坤軍長的遺骨,可是對于何坤軍長的身世,大家還是一知半解,隻知道何坤軍長是湖南人,也不了解何坤軍長的親人們。在這樣的情況下,張愛萍上将又訓示江蘇省民政部門與湖南省相關部門進行聯系,并要求一定要搞清楚何坤軍長的身世,看看他的親人們是否還健在。後來,經過一年多的調查,何坤軍長的身世才被調查清楚。

根據調查得知,何坤軍長出生在湖南永興縣金龜鄉牛頭下村,其妻子曹已花早已經去世,夫妻二人僅有的女兒何廣梅也于幾年前因病去世。1966年,江蘇如臯縣為何坤軍長舉行了隆重的迎靈儀式,将何坤軍長的骨灰安葬在如臯縣烈士館,後來又遷葬在如臯縣烈士陵園。讓我們向何坤軍長緻敬,向無數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的烈士們緻敬!

這裡要多說的是,早在何坤軍長遺骨被發現的四年前,也就是1960年,如臯縣政府為了紀念紅十四軍成立30周年,在何坤軍長戰鬥過的地方——老戶莊修建了何坤軍長紀念碑。當時,張愛萍上将親自題寫紀念碑碑文——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軍長何坤烈士紀念碑,以沉痛緬懷當年的這位老戰友、老大哥。

1964年,江蘇如臯境内發現一具烈士遺骨,驗明身份急報張愛萍上将

當年與何坤軍長一同并肩戰鬥的劉瑞龍(曾擔任通海特委書記一職),于1980年專程到老戶莊谒碑,并賦詩緬懷何坤軍長——奮戰不顧身,忠黨夫妻民;勇開光明路,青史育後昆。傳育垂半紀,後繼欣有人;回憶建設者,循序快攀登。1991年,何坤軍長花崗石全身像在遷建後的如臯縣烈士陵園落成。望着何坤軍長飒爽的英姿,前來祭拜的人們心潮澎湃——先烈們的鬥争精神,永遠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弘揚、傳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