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冬天的一個早上下了一場雪,大地都被白色籠罩。
張愛萍将軍早上6點半左右起床之後,和往常一樣鍛煉,到了早上8點吃早飯的時候,張愛萍老将軍突然感覺今天早上有些許不一樣了。
原來是自己的老伴今天早上并沒有出來鍛煉身體,就急忙去她的房間找,可是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就問旁邊的警衛員:“小鬼,奶奶哪裡去了?怎麼到處都找不到呀?”
“深夜奶奶病了,到301醫院看病去了。”

聞聽自己老伴住院了,張愛萍萬分着急,急忙讓人備車前往醫院。
看到躺在床上的夫人,張愛萍急忙上前抓緊了妻子的手,想要噓寒問暖卻不知應該怎麼表達。直到醫生告訴他沒有什麼大礙,張愛萍這才放下心來陪着淚眼朦胧的老伴回家。
這一年,張愛萍88歲,妻子李又蘭79歲,兩位耄耋之年的夫妻還能這樣,不得不令人羨慕……
張愛萍與李又蘭
張愛萍出生在1910年四川達縣羅江口鎮張家溝的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開始參加革命活動。
與張愛萍将軍出身貧寒不同,他的妻子李又蘭出生在1919年的浙江甯波的一個大家庭中,她的父親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實業家李善祥。
李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在浙商之中非常有地位,到了李善祥這一代,更是将家業發揚光大,李善祥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引進西門子發電機的人,還是浙江第一個創辦西式學堂的人。
除此以外,他還是一個愛國商人,在日軍侵華之後,他積極鼓勵自己的子女參軍。
1937年11月,共産黨在武漢設立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全國各地的青年們想要通過武漢辦事處前往延安。
1938年3月,李又蘭等人擺脫了國民黨的特務,找到了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當看到八路軍辦事處的牌子的時候,幾個人興奮的跳了起來,纏着門口的辦事處從業人員道:“我們要去延安,我們要見周部長(周恩來兼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
當時正擔任參謀的張愛萍擔心周恩來的工作太忙了,就出來擋駕,可是這些同學見來人并不是周恩來,就吵吵着不走,非得見到周恩來不可。
多年以後,張愛萍和李又蘭在延安聊天,說起了這件事。張愛萍感慨地說:“當時,這些學生真叫人沒辦法。”
李又蘭卻笑道:“我就是真叫人沒辦法的那十幾個人中的一個!”
張愛萍稍微驚訝了一下才說道:“我就是那個值班參謀。”
兩人說完之後彼此哈哈大笑。
吵吵了一天,他們才在深夜見到了周恩來,周恩來對于愛國青年們的愛國行動給予了肯定,不過去遺憾的告訴他們:“風陵渡不久之前已經被日軍占領了,恐怕你們去不了延安了。”
就在大家失望的時候,周恩來話鋒一轉:“延安去不了,但你們可以去江西南昌的新四軍辦事處。”
相遇
1942年,李又蘭被調到蘇北
阜甯抗日根據地擔任速記員。
1942年,華中局在
蘇北阜甯單家港國小召開黨委第一次擴大會議,在會議上,張愛萍被要求就遊擊隊武裝發展的情況和經驗進行演講。
由于事發突然,張愛萍并沒有準備發言稿,隻能想到即興演講。
第二天清晨,一位女戰士給張愛萍送來了一疊他發言的記錄稿。
張愛萍一眼就被那整齊、娟秀的字迹吸引,不自覺地擡頭看了看這位姑娘。晚上,張愛萍認真閱讀了這篇記錄稿,他發現,這篇記錄稿做得非常的認真和清楚,有些不規範的地方,她還作出了糾正,将他的講話,記成了一篇重點突出、邏輯嚴密的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第二天,張愛萍找人打聽,得知對方叫李又蘭,是華中黨校政治部組織幹事,這次是被抽調來做速記工作。她是一個不僅能上台演講,還能揮筆記錄,特别是在速記方面有着特殊的天分,她往往能将漫無邊際的講話整理成重點突出、邏輯嚴密還很有文才的一篇好文章。
有一天,李又蘭發現自己的手套不見了,馬上回會議室找,但是怎麼也找不到。就在她剛回宿舍的時候,聽見了敲門聲。
她出門一看,原來是張愛萍将軍過來送手套的。
送完手套之後,張愛萍說出了自己這次過來的目的:“我想跟你學速記,看你能把漫無邊際的會議講話迅速完成地記下來,并整理成漂亮的文章,我非常羨慕,請你收我為徒吧?”
在得到李又蘭的同意之後,張愛萍經常擠出時間來學速記。
随着接觸的增多,張愛萍意識到李又蘭這位有才華又很賢淑的女性可以
引為知音,結為終生伴侶。
半個月的會議很快要結束了,分别之前,兩人互相贈送了禮物以表思念。
明白彼此心意
在分别的兩個月時間裡,張愛萍先後給李又蘭寫了十幾封信,但是卻沒有收到任何回信。
就在張愛萍着急等待的時候,李又蘭那裡也出了事。
這天,李又蘭被自己的科長叫到了辦公室,誰知道她一進辦公室,科長就從抽屜裡拿出了一疊信摔在了桌子上,面帶憤怒地說:“你怎麼能随随便便和人家寫信?為什麼不向組織報告就随便通信?”
李又蘭看了一眼信上面的名字,立馬認出這是張愛萍寫的,頓時非常生氣地質問道:“你為什麼扣壓我的信,你有什麼權利扣壓我的信?我至今一封信都沒有收到,又怎麼能說我随便和人家通信了?就是我與人家通信了,又有什麼錯?違反什麼紀律了?”
一連數問将科長問愣了,支支吾吾道:“你别忘了自己的身份,他是上司,你不該太随便了,你回去吧!”
李又蘭也不是一個甘願受欺負的人,她抓起桌子上的信沖出了辦公室,來到了蘆葦蕩邊。
信封都沒有封口,李又蘭知道信已經被看過了,她按照來信的日期先後讀了起來,信中沒有什麼過分的語言,在最後一封信裡說道:總沒收到你的信,是否生病了?過兩天可能會來看你。
就在李又蘭沉浸在張愛萍的信中的時候,突然耳邊響起了一個聲音:“跑到這裡打瞌睡,真會選地方!”
李又蘭轉頭一看,就見張愛萍笑吟吟地站在那兒。
“你對我可不太講平等,我給你寫了十來封信,你怎麼一字也不回呢?”
“這不才收到嘛!我一直奇怪,你說來信,怎麼兩個月了,沒有一封信?這不,我的定投上司把信全都扣壓了。”
“又蘭,我真感謝你的這位頂頭上司,什麼時候你幫我介紹介紹,我要當面謝謝他。”
“謝他?”李又蘭驚訝地說。
張愛萍得意洋洋地說:“當然要謝他,他可是幫了我好大一個忙!至少他讓我知道了你的态度,你并不排斥我對你的感情,這讓我看到了希望啊。”
經過這一次的談話,兩人的心走得更近了……
這年夏天的傍晚,突然一場暴雨沖塌了李又蘭居住的小屋,她隻能沮喪地躲在鄰屋的屋檐下。
就在這個時候遠處傳來了一陣馬蹄聲,原來是張愛萍擔心她,冒雨而來。
“屋榻了?”
“這種天氣你還來幹嗎?”
“又蘭,你願意嫁給我嗎?”
“願意嫁給你!總不至于今天結婚吧!”
“為什麼不能是今天,走吧,跟我回去!”
原來前兩天,張愛萍已經征詢過李又蘭的意見了,希望兩人可以早點結婚。李又蘭講出了自己的考慮,必須由陳毅軍長親自準許,否則責備的目光和背後的議論都是她無法承受的。
這不,張愛萍在征得陳毅的同意之後,拿着簽署陳毅名字的結婚申請書過來找李又蘭。
那麼李又蘭李又蘭的科長為什麼說她,李又蘭又有什麼擔憂呢?
李又蘭與項英結婚
原來李又蘭抵達新四軍之後,她被安排做群衆工作。
由于在工作中表現出色,不久之後她又參加了軍部舉辦的學習訓練班,由于她才貌出衆,很快便被譽為“軍中一枝花”。
1938年,李又蘭在新四軍大會的台上演講,坐在台下的項英對她一見鐘情。不久之後就對李又蘭展開了追求。隻要是李又蘭的活動,項英就不會缺席。
在項英無微不至的關懷之下,李又蘭很快就陷入了愛情之中。
1941年初,李又蘭與項英結婚。
可是新婚不到兩個月,項英犧牲的消息就傳來了,李又蘭受不了打擊,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丈夫的犧牲并沒有擊散她對革命的熱情,為了轉移注意力,她全身心投入了工作中,借此來幫助自己走出傷痛。
這也是,張愛萍在和李又蘭相遇之後,兩人彼此都有着好感,但是兩人都沒有邁過去這一步的原因。
不過這一切,都随着陳毅的簽字和結婚同意書而結束,兩人迎來了新的人生。
1942年8月8日,張愛萍與李又蘭正式結婚,這一年張愛萍32歲,李又蘭23歲。
結婚後的兩人一直是在相逢的喜悅和别後的思念當中度過的,這一晃就是六十幾年了。在這60多年的風風雨雨中,李又蘭始終處變不驚、臨危不懼,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撐着整個家。後來有人要她同丈夫劃清界限,但是她卻微微一笑:“人都被你們弄走了,還有什麼劃清不劃清的?但不管怎樣,我不會同意跟他離婚的。”
為了把張愛萍從監獄中解救出來和洗刷他身上被潑的污水,李又蘭不知疲倦地四處奔波,幾經輾轉也毫不退縮,終于獲得了自由。
張愛萍将軍後來負責中國飛彈事業,李又蘭又被調到了他的身邊,負責照料張愛萍的生活和身體……
1974年秋天,張愛萍寫了一首《
詠四季蘭
》,以此來表達對妻子的感情。
自閑在幽谷,
祈降塵世中。
劍葉碧簪素蕊潔,
冰肌玉心融。
清香染滿堂,
淡雅風雍容。
雖是歲寒霜雪夜,
芬芳勝春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