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集》中有一篇《知人性》寫道:“人之性,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祛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分别為:
問之是非而觀其志。即通過對一些大是大非問題的态度以了解其志向和信仰。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識。即就一些問題同他辯論以了解他的觀點和應變能力。
咨之以計謀而觀其才。即請他對某些難題出謀劃策以了解其學識才華。
告之以難而觀其勇。看他在困難、災禍面前能否知難而上,勇挑重擔。
醉之以酒觀其性。把他灌醉酒後露其本性,酒後吐真言。
臨之以利觀其廉。觀察他在金錢财富面前能否保持廉潔。
期之以事觀其信。看他對接受托付的事情是否能守信重諾,按時完成。
[思考]
1. 根據以上材料,談談諸葛亮的識人之策展現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可以值得借鑒?
2. 舉例說明上司識人應該堅持哪些基本原則?為什麼?
3. 上司識人中的常見誤區有哪些?如何避免這些誤區 ?
1. 根據以上材料,談談諸葛亮的識人之策展現在哪些方面?
根據以上材料,諸葛亮的識人之策展現了七個方面,分别是人的志向、學識、才能、勇氣、品性、廉潔、誠信。
(1)考察了人才的志向方面。“問之是非而觀其志”,即通過對一些大是大非問題的态度以了解其志向和信仰。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就會眼光短淺,鼠目寸光。曆史上成就偉大事業的人,無一不有遠大的目标,諸葛亮本人作為當時傑出的政治家,其代表作《隆中對》可以看出當時他具有遠大的抱負,看出天下三分的形勢,曆史後來也證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确的。是以他要求人才也能夠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2)考察了人才的學識方面。“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識”,即就一些問題同他辯論以了解他的觀點和應變能力。治理國家需要高素質人才。如果一個目不識丁的人,很難想像能夠将國家的大事做好,同樣,國家大事千頭萬緒,錯綜複雜,千變萬化,一個人沒有好的應變能力,就會不知所措,無從下手。
(3)考察了人才的才能方面。“咨之以計謀而觀其才”,即請他對某些難題出謀劃策以了解其學識才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才沒有才能,面對複雜的局面,不能想出一個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使老百姓遭秧。
(4)考察了人才的勇氣方面。“告之以難而觀其勇”,看他在困難、災禍面前能否知難而上,勇挑重擔。這個在古代尤為重要。比如與敵人作戰,還沒開戰就被敵人吓倒。而且這個勇應該了解為一個人的内心強大,而不在于外表的高大與力量的強大。
(5)考察了人才的品性方面。“醉之以酒觀其性”,把他灌醉酒後露其本性,酒後吐真言。一個人的道德素質怎麼樣,品性怎樣,可以在關鍵時候看出來。所謂“酒後吐真言”。一個人如果表裡如一,說得和做的一個樣,當然是一個好人才。
(6)考察了人才的廉潔方面。“臨之以利觀其廉”,觀察他在金錢财富面前能否保持廉潔。一個好的人才面對金錢的利誘而不動搖。這一點對當今社會的反腐尤為重要。
(7)考察了人才的誠信方面。“期之以事觀其信”,看他對接受托付的事情是否能守信重諾,按時完成。一個好的人才應該忠誠于事業,信守承諾,不應該陽奉陰違,對工作應該認真完成。
有哪些可以值得借鑒?
從以上可知,當時諸葛亮的識人之策是很科學的。很多都值得現代人借鑒。現代人才觀要求人才又紅又專,德才兼備。人的學識、才能、廉潔、誠信等素質對現代人尤為重要。隻不過展現的内容具有時代的特色。如誠信,現代人要求的是對人民忠誠,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忠誠,而不是像封建社會一樣,對某個人或某個集團忠誠。有的素質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如人的學識、才能、廉潔,任何社會都需要能力突出,又清正廉潔的人才,這種人,古時有如包公、海瑞。現代也有如焦裕祿、孔繁森等。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借鑒。
(1)上司識人應該堅持德才兼備原則。德才兼備是現代人才的最通用的标準。德排在首位,前面諸葛亮識人中的人的志向、品性、廉潔、誠信都可以認為是德的内涵,當然現代人才展現的德最主要是有沒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隻有具備了這種思想,其他方面也會對自己要求嚴格。人的學識、才能排在第二位。一個有才無德的人比一個有德無才的人,對社會的危害大得多。如現代很多犯了錯誤的上司,放棄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隻顧自己個人職位的升遷和私欲的滿足,對社會、國家造成了重大損失。
(2)上司識人應該堅持長期、全面的原則。長期的原則要求上司觀察一個人才,對一個人才下結論,應該時間長一點。一方面因為人才成長有一個過程,另方面上司觀察一個人不能僅依據第一印象,日久見人心,而且一個人怎麼樣,平時看不出,在關鍵時才能知道這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如現在基層幹實事的年齡比較大的人,各方面都不錯,就是沒有得到提拔。相反,很多年輕的人在很短的時期内,一升再升,結果很多犯了錯誤的上司都是這種人。全面的原則要求上司觀察一個人才,應該全面、細緻、深入。絕不能“以偏概全”看人。既要考察其工作能力怎麼樣,也要考察工作能力之外的東西。如某地規定,官員對自家老人不孝的人不能得到提拔。曾經不是有某一個大官,給情人成千上萬的錢,給自己的母親每個月僅僅100元。這樣的對自己的老人尚且如此的人,怎能寄希望他對老百姓好呢?
(3)上司識人應該堅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用人不疑就是說任用一個人就要相信他,放心大膽地讓他去幹,不要老是用懷疑的眼光看他,甚至派人監督他。明朝的時候不是有東西廠、錦衣衛,專門監督官員的言行,最後搞得整個官場官員每次上朝前都與家人生死離别。疑人不用就是如果不相信某人,就不要重用,既然對某人不信任,這人必然有缺點,而且在關鍵的時候說不定壞大事,那麼就堅決不用。如諸葛亮生前說魏延有反骨,不能重用,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造反。
3. 上司識人中的常見誤區有哪些?
上司識人中的常見誤區違反了基本原則,在現實中表現為各種各樣:如有的上司不能堅持德才兼備原則,隻看到其中一方面,如這個人很忠誠老實可靠,不管其有沒有才能而加以提拔,結果是一個庸才甚至是奴才。或者隻注重其才能學識,不管其道德品質,結果沒幾年就犯錯誤甚至犯罪。有的上司以“第一印象”看人,先入為主,不管這人以後如何優秀都視而不見。有的上司“以偏概全”看人,隻看到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看不到。有的上司喜歡阿谀奉承,投其所好的人,對老實肯做事的人不管不問。有的上司見不得下屬有才能的人,認為會取代他的地位,嫉妒心很重。
如何避免這些誤區 ?
針對上司識人中的常見誤區,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加以防範和避免
(1)上司應該加強個人的綜合素質。因為上司要面對各種複雜局面,要處理各種疑難問題,隻有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加強個人的道德水準,才能站得高,看得遠,能識人,會識人。如果上司自己本身都不優秀,怎麼可能寄希望他們能夠識别哪些是優秀的人才呢?
(2)上司應該堅持識人的基本原則。 按照黨的幹部路線的精神,對德才兼備的人應該提拔。通過長期全面考察,認為是一個優秀的人應該提拔。對任用的人不要懷疑。
(3)上司應該學會面對各種誘惑與壓力。現代社會的誘惑實在太多,作為一個上司稍為不慎就會掉進陷阱。如面對金錢美女,有的人就把持不住,現實中不是很多人通過買官賣官提拔了不應當提拔的人,有很多人提拔自己的情人當官都是例證。另一方面,上司還要面對來自上級的壓力,當上級的壓力與政策法律相沖突時,作為一個上司要做出艱難選擇。是以,上司應該學會面對各種誘惑與壓力的方法和技巧。
(4)上司應該大公無私,一切從事業的角度去選擇人才。上司應該心胸寬闊,不應該因為對某人有成見而不提拔,也不能因某人有關系而加以提拔。應該公私分明,一切從有利于工作的角度,從有利于事業的出發點來識人和選拔人。給每一個一個公平、公正的競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