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開了後口動物起源之謎的神秘面紗"地大蟲“-史前生物圖文020期地大蟲

生存年代:寒武紀第二統 5 億 2500 萬 ~5 億 2000 萬年前

分布區域: 中國(雲南省澄江生物群)

揭開了後口動物起源之謎的神秘面紗"地大蟲“-史前生物圖文020期地大蟲

地大蟲體長約 20 cm,為舒德幹教授等人發現并命名的一種在生命演化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原始後口動物。舒德幹把其屬名獻給他的母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而種名紀念他尊敬的導師——郝诒純院士。地大蟲化石特征:軀體明顯分為前、後二部,軀體前部分為 6 節,口部寬大,腹部邊緣平坦。軀體前部的兩側各具代表鰓囊的 5 個卵形構造,各具罩狀開口,似與軀體内部相連。軀體後部(尾部)分為 7 節,呈寬葉形。内部解剖顯示食道在軀體前部膨大,而在後部呈細窄而直 ( 偶爾盤旋 ) 的腸狀。前部沿腹部發育的深色索狀物可能代表了它的内柱。地大蟲代表了早期原口動物向後口動物譜系演化曆史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它的發現及其在生命進化樹中特殊地位的确定,使我們得以初步揭開了後口動物起源之謎的神秘面紗。

古蟲動物門的形态解剖學基本特征是軀體分節,并由前體和後體兩部分組成。前體為消化

道的前段(咽部),可分為背區和腹區,其間又被由5對鰓囊構造組成的鰓區所分隔;後體(尾部)

為消化道的後段(即腸部),肛門末位。絕大多數古蟲類動物的後體由 7 節或更多一些體節構成,

它包括三部分,即中軸區及其分别向背方和腹方延展形成的扁平背葉和腹葉;中軸區與背葉和

腹葉保持分節一緻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