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揭开了后口动物起源之谜的神秘面纱"地大虫“-史前生物图文020期地大虫

生存年代:寒武纪第二统 5 亿 2500 万 ~5 亿 2000 万年前

分布区域: 中国(云南省澄江生物群)

揭开了后口动物起源之谜的神秘面纱"地大虫“-史前生物图文020期地大虫

地大虫体长约 20 cm,为舒德干教授等人发现并命名的一种在生命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始后口动物。舒德干把其属名献给他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而种名纪念他尊敬的导师——郝诒纯院士。地大虫化石特征:躯体明显分为前、后二部,躯体前部分为 6 节,口部宽大,腹部边缘平坦。躯体前部的两侧各具代表鳃囊的 5 个卵形构造,各具罩状开口,似与躯体内部相连。躯体后部(尾部)分为 7 节,呈宽叶形。内部解剖显示食道在躯体前部膨大,而在后部呈细窄而直 ( 偶尔盘旋 ) 的肠状。前部沿腹部发育的深色索状物可能代表了它的内柱。地大虫代表了早期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谱系演化历史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的发现及其在生命进化树中特殊地位的确定,使我们得以初步揭开了后口动物起源之谜的神秘面纱。

古虫动物门的形态解剖学基本特征是躯体分节,并由前体和后体两部分组成。前体为消化

道的前段(咽部),可分为背区和腹区,其间又被由5对鳃囊构造组成的鳃区所分隔;后体(尾部)

为消化道的后段(即肠部),肛门末位。绝大多数古虫类动物的后体由 7 节或更多一些体节构成,

它包括三部分,即中轴区及其分别向背方和腹方延展形成的扁平背叶和腹叶;中轴区与背叶和

腹叶保持分节一致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