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真宗趙恒,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和大伯趙匡胤,老爹趙光義相比,他是一個有點慫,又不是特别慫的皇帝。
親征,在宋真宗看來,是一個異常冒險的行為。刀劍無眼,親臨一線,萬一被遼國哪個不長眼的兵射一箭,性命不保。是以,自始至終,宋真宗都非常抵制親征。
後來,由于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都親征,再加上宰相寇準的軟磨硬泡,抹不開面子的宋真宗才勉強答應親征。
宋真宗答應親征後,在宋軍完全抵擋住遼軍的情況下,經不住主和派的撺掇,他又想着放棄都城汴京,南遷。作為一個帝王,真慫。
最終,在雙宰相畢士安與寇準的力薦下,宋真宗還是去了。可是在路上,宋真宗又起幺蛾子。他是磨磨唧唧,就是不往前走。一會口渴,一會喊累,就這樣一天隻走三十裡路。本來一星期就能到前線,這家夥硬生生走了兩星期。要不是宋軍一直打勝仗 ,宋真宗都沒有機會看見戰争啥樣。
終于到前線了。膽小怕事,有點慫的宋真宗又想離前線遠點。檀淵北城是主戰場,宋真宗隻願意在南城待着,打死都不往北城去。他是皇帝,實在不敢去也不能硬拉,就在南城待着吧!
真是一場艱難的親征之旅,雖然慫,好在去了,也不是特别慫。特别慫的就是打死都不去。此外,說下,在前線的頭一天晚上,宋真宗一夜未睡。害怕,哪能睡着?
在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面對遼國主動求和,宋真宗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簽訂了澶淵之盟。目的,就一個,趕快離開前線這個鬼地方,回到宮裡去。
先說天時。遼國舉兵來襲,人困馬乏。而且是少數民族的畜牧文明對陣漢族的農耕文明。宋軍占有天時之利。
再說地利。宋朝各個城鎮城牆堅固。遼軍每到一處,都無法攻城,失敗而歸。
最後說人和。其一,宋軍在獲知皇帝親征後,同仇敵概,衆志成城,士氣高漲。同僚 ,遼軍主帥蕭達凜被宋軍一箭射死,處于三軍無帥的境地。
盡管如此,面對如此大好局面,本來有希望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有點慫的宋真宗答應遼國和了。于是有了城下之盟— 檀淵之盟。
讓我等欣慰的是,在土地歸屬上,寸土不讓,沒有太慫。慫的是每年答應給遼國一百萬歲币,每年都給。慶幸的是,寇準攔下談判的曹利用,隻準給三十萬,否則斬首。最後,也隻給了三十萬。搞笑的是,當曹利用談判歸來,宋真宗問曹利用,給多少。曹利用伸出三根手指,宋真宗竟然認為是三百萬,而且竟然答應了。宋朝當時真的那麼有錢嗎?未必。國庫已經空虛。宋真宗不愧是真宗,真天真。天真的真慫。
宋真宗的皇後是劉娥。這女人有點強勢,再加上晚年的宋真宗病怏怏的,有些弱勢。導緻劉娥把持朝政多年,宋真宗大氣不敢出。後來 宋真宗病死 ,劉娥垂簾聽政,又欺負宋真宗的兒子宋仁宗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