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太宗選接班人的煩惱:想找個靠譜的人輔佐太子,怎麼就這麼難?

宋太宗趙光義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着覺,他一直很煩惱。

北邊契丹遼國已經夠讓他煩惱的了,旁邊又冒出來個黨項人李繼遷;西南蜀地泥腿子造反不斷,居然還整出個“大蜀國”;自己大腿上的箭傷多年不愈且越來越嚴重,現在連腳都有狀況了;立個接班人吧,老大瘋了,老二死了;滿朝文武,居然沒個放心可用,能安穩輔佐太子的……

思來想去,他想到兩個人,誰啊?寇準和呂蒙正。

宋太宗選接班人的煩惱:想找個靠譜的人輔佐太子,怎麼就這麼難?

咱們先說寇準。

《宋史·寇準傳》:“帝顧準厚,既行,念之,常不樂。語左右曰:‘寇準在青州樂乎?’對曰:‘準得善藩,當不苦也’。數日,辄複問。左右揣帝意且複召用準,因對曰:‘陛下思準不少忘,聞準日縱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參知政事。”

寇準回到開封,來拜見太宗,宋太宗顯然有些等不及了,略帶埋怨地說:“你咋才回來啊?”還挽起褲腳讓寇準看他腳上的傷,這就不太像皇上召見臣子的畫風了,倒像是親人們在唠家常。

不過話說回來,宋太宗和寇準,還真的就是親戚——寇準的老婆是宋太祖趙匡胤宋皇後的小妹。也就是說,寇準是趙光義的嫂子的妹夫,這門親事還是當年趙光義親自撮合的。

宋太宗選接班人的煩惱:想找個靠譜的人輔佐太子,怎麼就這麼難?

其實在好幾年前,宋太宗趙光義就看中寇準了,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寇準來給趙光義彙報工作,具體彙報點啥咱不知道,咱知道的就是,彙報的準是趙光義不愛聽的,是以趙光義站起來想走,不聽你這瞎哔哔了!

寇準一看皇上想走,那不成啊!一把抓住趙光義的龍袍,我還沒說完你就想走?沒門!坐這聽我說完!趙光義沒辦法,隻能又坐下把事情處理完,寇準才走,完事望着寇準離去的背影,說:“唐太宗有魏征,我有寇準,這才是我想要的宰相啊!”

《宋史》:“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辄引帝衣,令帝複坐,事決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征也。’”

趙光義想立老三為太子,拿不定主意,問寇準。

寇準說,知子莫如父,您自己個兒的孩子,您最清楚,您相中的,就早點定下來呗!

《宋史》:“準曰:‘知子莫若父,聖慮既以為可,願即決定。’”

老三趙恒被立為太子,京城百姓見了趙恒,紛紛豎起大拇指,這是真天子!結果趙光義不高興了,他和寇準說,百姓們都認為趙恒是真天子,那我算啥啊?

寇準說,這就是您的能耐啊,您為帝國選了個優秀的接班人,這是社稷之福啊!這下趙光義又高興了,于是和寇準喝酒,不醉不歸的那種。

宋太宗選接班人的煩惱:想找個靠譜的人輔佐太子,怎麼就這麼難?

但是吧,相處久了,趙光義就發現寇準身上的毛病了,這還真不是趙光義瞎想,寇準實實在在有他自己的問題,咱們說幾點。

寇準19歲中進士,少年得志,官做得很順利,深得皇上信任,老婆又是宋皇後的妹妹,加上性格本身就很剛烈耿直,再說憑他的身份,也不用夾着尾巴做人,是以,得罪人是難免的,和同僚們關系處的,就不太好,按我們現在話說,不太注意團結同志。

再者吧,給公家幹活,順便往自己家劃拉點,大家都這樣,要不當官幹啥?這本不叫個事,可寇準不是同僚關系不好嗎?小報告就嗖嗖嗖地打到皇上那了,您說皇上咋想?你說大家都這樣,那大家為啥不告别人,就告你呢?啥叫和諧?啥叫穩定?

還有吧,寇準有點任人唯親、擅權謀私。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京城舉行郊祠大典,然後給百官統統加官晉級,這事交給寇準辦。寇準把自己能看上的,關系好的,都安排到關鍵重要的崗位,關系不好的,看不上的就借着這機會給打發走,或者安排閑職。

《宋史》:“二年,祠南郊,中外官皆進秩。準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惡不及知者退序進之。”

以上種種,趙光義心裡開始打鼓了,再加上寇準說到底也是他哥趙匡胤的娘家人,萬一……于是寇準被淘汰出局。

宋太宗選接班人的煩惱:想找個靠譜的人輔佐太子,怎麼就這麼難?

咱們再看看另一個候選人呂蒙正。

呂蒙正是宋太宗趙光義執政後第一次聯考(太平興國二年)的狀元,妥妥的天子門生。一直以來,呂蒙正都是趙光義重點栽培的對象。呂蒙正也真沒辜負趙光義的厚望,幹得不賴。

但是幹着幹着吧,呂蒙正的心思就有點活泛,在趙元佑“親王尹京”的時代,全國人民都知道,趙元佑将來是要接班的,呂蒙正能會不知道?和未來的新君處好關系,這也是人之常情對不對?加上趙元佑也極其需要宰相的支援,主動伸出了橄榄枝,兩個人就走得很近了。

如果趙元佑順利接班,那就沒啥好說的了,可萬萬沒想到,趙元佑死了,本來趙光義安排王繼恩去調查趙元佑的死因,沒成想居然調查出趙元佑為了能早日上位,偷偷做了很多搶班奪權這類趙光義無法接受的事。

這下好了,原本趙元佑葬禮是打算按太子規格的,改成按一品官的規格,和他走得近的人,統統受到處罰,這裡面就包括呂蒙正。

後來到了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雖然呂蒙正得到重新起用,但這位老哥不知道是心裡對趙光義有了成見,還是就真的是改變性格變得直言敢谏了,經常當面硬怼趙光義。

宋太宗選接班人的煩惱:想找個靠譜的人輔佐太子,怎麼就這麼難?

咱們說兩件事。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過新年了嘛,趙光義可能是心裡高興,對自己執政的這十幾年還是很滿意的,就發了一通感慨,意思是說你們看原來怎麼怎麼不好,我執政以來,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才有了現在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

您說這再混蛋的皇上,也都覺得自己幹得不錯,都感覺能為帝國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何況這幹得還說得過去的趙光義呢!其他大臣都說皇上聖明!較這真有用嗎?他想說讓他說去呗,反正我們也不信,愛咋說咋說!

呂蒙正不,這哥們大聲對皇上說:“拉倒吧,皇上您可得長點心吧,您那大轎子能到達的地方,那一準不賴,咱這京城看着也不賴,您出城看看去,多走幾裡地,您再看看,饑寒交迫而死的人有多少?您如果能顧及到他們,讓他們衣食無憂,才是天下蒼生的幸運!”

這幾句話直接給趙光義怼得不吭聲了。

《續資治通鑒長編》:“上語蒙正曰:「夫否極則泰來,物之常理。晉、漢兵亂,生靈凋喪殆盡。周祖自鄴南歸,京城士庶,皆罹掠奪,下則火光,上則彗孛,觀者恐慄,當時謂無復太平日矣。朕躬覽庶政,萬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貺,緻此繁盛,乃知理亂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常見都城外不數裡,飢寒而死者甚眾,未必盡然。願陛下視近以及遠,蒼生之幸也。」上變色不言。”

這些話說的是事實,老尼克我給32個贊!但站在上司者的角度看,太不給趙光義面子了,其實趙光義不是那獨斷專行的性格,對大臣們的反對意見,還是比較理智的,但這樣直怼,已經不是對不對的問題了,而是你眼裡還有沒有我這皇帝的問題了。

宋太宗選接班人的煩惱:想找個靠譜的人輔佐太子,怎麼就這麼難?

咱們再說一件事。

有一次,趙光義準備派人出使北國,大概就是遼國或者黨項吧,問呂蒙正誰能勝任,呂蒙正說了一個人,趙光義覺得不合适,就說再換個人。過了幾天,趙光義又問起這人選,呂蒙正還是說上次那人,又過了幾天再問,還是那人,這下趙光義怒了,你特莫德一根筋啊,我特莫德非得換人!呂蒙正說,不是我一根筋,而是這人最好,最合适,其他人都不如他,我不能随了皇上你的喜好,而做出有損國家的事啊!

最後趙光義隻得按呂蒙正意思辦。

《續資治通鑒長編》:“它日,上欲遣人使朔方,諭中書選才而可責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許。他日又問,復以前所選對,上亦不許。他日又問益急,蒙正終不肯易其人。上怒,投其手奏于地曰:「何太執耶!必為我易之。」蒙正徐對曰:「臣非執,蓋陛下未諒爾。」因固稱:「其人可使,餘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隨人主意以害國事。」同府皆惕息不敢動,蒙正搢笏俛而拾其書,徐懷之而下。上退,謂親信曰:「是翁氣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選,復命,大稱旨。”

就這麼和皇上硬剛,您說,假如您是皇上,您會重用這位呂大哥嗎?

宋太宗選接班人的煩惱:想找個靠譜的人輔佐太子,怎麼就這麼難?

寇準和呂蒙正毫無懸念地被踢出局了,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選誰來輔佐太子呢?最後,趙光義選擇了呂端。

《宋史》:“時呂蒙正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早先呂端和趙元佑走得也很近,後來處罰趙元佑親信時,呂端也受了罰。

真正讓趙光義對呂端另眼相看的,是對待黨項人李繼遷生母的事情上,咱們費點口舌講下這事。

當初李繼遷公開對抗大宋,趙光義派兵征讨,李繼遷大敗,隻帶了少數随從逃走,李繼遷的母親被俘。趙光義準備一殺了之,問寇準怎麼辦?寇準說皇上您想殺就殺呗,一老婦人,留着還得管飯。

等寇準從皇上那出來,呂端攔住了寇準,說,皇上找你說啥事?如果是陳芝麻爛谷子的小事,我可以不問,如果是軍國大事,我身為宰相,不可以不知道。

宋太宗選接班人的煩惱:想找個靠譜的人輔佐太子,怎麼就這麼難?

寇準就實話實說了,呂端說這樣不妥。想當初項羽抓了劉邦他爹,要下鍋煮,劉邦咋說?劉邦說煮熟了,肉分我一碗吃啊!這類人不會顧及你殺不殺他母親的,你殺了,李繼遷也不會來自首,反而更恨你,不如好好養着,雖然李繼遷不一定能來投降,但他母親在這裡,多少也是他的牽挂。

趙光義一琢磨,對啊,很高興,《宋史》:“太宗撫髀稱善曰:‘微卿,幾誤我事。’即用其策。”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趙光義選擇呂端是選對了人。

選好了接班人,選好了輔佐接班人的人,趙光義就放心了。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趙光義駕崩,享年58歲。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