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史書的基本要求是客觀,盡量減少個人情感,可備受推崇的《史記》卻參雜了很多司馬遷的個人情感,比如對項羽的英雄崇拜,對李廣的悲歎,對劉邦的批判。司馬遷出身史官世家,拜在名師門下,繼承父業,書寫史書。可真正讓司馬遷的人生發生轉變的卻是一次對匈奴的戰役。
那麼作為史官的司馬遷是怎麼與戰争、與匈奴發生牽連的呢?
公元前99年,漢匈關系再度緊張,漢武帝派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領兵讨伐匈奴,李陵負責後勤補給。但是李陵提出帶5000步兵單獨出征,分散匈奴對李廣利的軍事壓力。漢武帝内心不願意,未給李陵派騎兵。李陵出發初期很順利,但在行軍過程中遇見匈奴大單于率領的三萬主力。
5千步兵戰3萬主力,結果會是什麼呢?
3萬主力被殺千人!
大單于憤怒之下調來8萬人,李陵5千步兵被11萬人包圍,他且戰且退,但越戰越勇,大單于都覺得這場仗打不下去了,準備撤兵了。但此時卻出現了意外。李陵營中一個部下,覺得受到了上級侮辱,他一怒之下叛逃。給匈奴透露了兩個軍情,一李陵無後援部隊,二李陵步兵之是以厲害在于他的武器裝備——連發連射的弩機,但是箭快要用完了。大單于掌握李陵的底牌後,發起了進攻,李陵被逼到山谷之中,匈奴人占據山谷兩端,向下攻擊。剩餘3000人傷亡慘重。李陵決定分散突圍,最後隻有400人逃出,李陵被俘投降。
漢武帝震怒,司馬遷卻提出李陵的英勇和功勞,雖然戰敗但是足以告慰天下,他可能是詐降。漢武帝龍顔大怒,下诏将司馬遷判為誣上之罪,打入死牢。
按照當時的法規,判死刑者可以有三種選擇:一伏法就誅,二以錢贖命,三是接受宮刑,那麼司馬遷會如何選擇呢?
靜待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