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風獵獵,何者為俠(二)

作者:有溫度的曆史君

續接上期。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化最為開放的一個時代,同時整個封建官僚機制也處于上升的階段。這就導緻了唐代遊俠和遊俠文化得到了極大的包容,但相比于漢初的豪俠,唐代的俠客顯然失去了基層秩序維護者的職能,而平添了獨屬于那個氣度恢宏時代的浪漫氣息。

許多唐人的詩句中也有這些遊俠的身影,李白在《俠客行》中寫到:

趙客缦胡纓,吳鈎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幾句詩從側面展現出唐人的豪縱奔放,勁健剛勇的文化心态。

北風獵獵,何者為俠(二)

在另一方面,俠客的命運也開始與國家綁定在一起。唐代的邊患雖沒有漢代嚴重,不過仍舊存在。遊俠走向邊塞,尋求建功立業。這時期也出現了大量歌詠遊俠少年馳騁疆場,赴難建功的邊塞詩。

王維在《少年行四首》就曾這樣寫到: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随骠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隻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台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将軍佩出明光宮。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寫出了少年遊俠們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不懼死亡的愛國主義情懷。

此時的俠客在詩人筆下多了一絲浪漫氣息,而俠客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诠釋着遊俠精神。

讓我們再來讨論俠客在宋代之後的發展。宋代為了防止唐後期以來的藩鎮割據,采取的是重文輕武的政策。武将的地位變得十分低下,中華民族一向的尚武之風也遭到了破壞。

同時儒學複興,理學成為官方的哲學。這些都使得俠客和俠客文化的立足之地急劇萎縮,傳統意義上的俠客和俠客文化逐漸開始走向沒落。

然而由于宋代與周邊少數民族沖突較唐代更為激化,俠者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更為密切,儒學與俠客文化互相影響,互為補充。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小說中的這句話就是凸現了俠客和俠客文化受到了儒家正統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影響。

此後,俠客和俠客發展都遵循這個基本的基調。雖然市井之地也有俠客存在,但人們對俠客的印象已經和救國救民綁定在了一起,成為滋養每個中國人的俠客文化。

那麼,讓我們回到标題,究竟什麼人可以被稱作俠呢?俠客不僅僅是那些持劍走天涯,打抱不平,快意恩仇的“遊俠”,更有為民默默付出的大俠。

疫情之初,逆衆人而行的醫護工作者是大俠

祖國邊疆,為祖國領土安全奉獻青春甚至生命的官兵亦是大俠

平凡崗位上,矜矜業業完成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是俠。

我們都可以成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