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风猎猎,何者为侠(二)

作者:有温度的历史君

续接上期。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最为开放的一个时代,同时整个封建官僚机制也处于上升的阶段。这就导致了唐代游侠和游侠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包容,但相比于汉初的豪侠,唐代的侠客显然失去了基层秩序维护者的职能,而平添了独属于那个气度恢宏时代的浪漫气息。

许多唐人的诗句中也有这些游侠的身影,李白在《侠客行》中写到: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几句诗从侧面体现出唐人的豪纵奔放,劲健刚勇的文化心态。

北风猎猎,何者为侠(二)

在另一方面,侠客的命运也开始与国家绑定在一起。唐代的边患虽没有汉代严重,不过仍旧存在。游侠走向边塞,寻求建功立业。这时期也出现了大量歌咏游侠少年驰骋疆场,赴难建功的边塞诗。

王维在《少年行四首》就曾这样写到: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写出了少年游侠们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不惧死亡的爱国主义情怀。

此时的侠客在诗人笔下多了一丝浪漫气息,而侠客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游侠精神。

让我们再来讨论侠客在宋代之后的发展。宋代为了防止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采取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的地位变得十分低下,中华民族一向的尚武之风也遭到了破坏。

同时儒学复兴,理学成为官方的哲学。这些都使得侠客和侠客文化的立足之地急剧萎缩,传统意义上的侠客和侠客文化逐渐开始走向没落。

然而由于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矛盾较唐代更为激化,侠者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儒学与侠客文化互相影响,互为补充。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小说中的这句话就是凸现了侠客和侠客文化受到了儒家正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

此后,侠客和侠客发展都遵循这个基本的基调。虽然市井之地也有侠客存在,但人们对侠客的印象已经和救国救民绑定在了一起,成为滋养每个中国人的侠客文化。

那么,让我们回到标题,究竟什么人可以被称作侠呢?侠客不仅仅是那些持剑走天涯,打抱不平,快意恩仇的“游侠”,更有为民默默付出的大侠。

疫情之初,逆众人而行的医护工作者是大侠

祖国边疆,为祖国领土安全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官兵亦是大侠

平凡岗位上,矜矜业业完成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是侠。

我们都可以成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