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的林則徐
01
—
一個重大的圈
1600年,來自英國的一群年輕的草根創業者來到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辦公室,希望能在海外開辟代理業務,女王看了看桌上的世界地圖,用手指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于是,這群年輕人拿着女王頒發的“代理合同”和“特許經營許可證”,成立了一家公司,這就是後世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他們并不知道自己一手創立的這家公司,會在240年後對大清王朝的财政造成緻命傷害,更想不到一個叫林則徐的官員,會成為蝴蝶效應的一環。
東印度公司上船
早期由于沒有足夠的啟動資本,他們開始吸納商人、貴族、地主、冒險家作為股東。
經過“鄭和七下西洋”的盛世,大明王朝的金銀珠寶,瓷器,茶葉,絲綢等高檔品,更是使得這群英國冒險家眼裡滿是精光。于是,這群創業者帶着自己的家底和吸納過來的啟動資金,從泰晤士河口駛向了遙遠的東方。奈何他們不知道的是,遙遠的大明王朝隻允許官方的朝貢貿易,對民間貿易仍然是不許可的,主要是因為來自日本九州的倭寇在大明的沿海劫掠、走私交易。
鄭和
面對強大的競争對手——荷蘭貿易公司,也就是後來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創業初期的第一筆買賣,選擇了在非洲西海岸搶劫了一艘葡萄牙商船。随着他們将各種奇珍異寶帶回英國本土,公司利潤也越來越高,經營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從印尼群島到日本的九州,再到明朝的福建,都出現了東印度公司的身影。
有趣的是,在日本九州設立的分公司在開業10年後,面對競争對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巨大壓力,英國東印度公司隻能退出了日本市場,并且與明朝政府也隻開展了零星的交易,最終公司選擇将業務專注于南亞次大陸,主要是孟買和印度。
由于當時英國國内主要的服裝原料是亞麻和羊毛,在見識過質地優良的印度棉織品後,千百年來一直穿着亞麻布和羊毛衣的歐洲人,最終發現了棉布的價值。色澤經久不褪、利于漂洗又輕便的印度棉布開始風行起來了,棉紡織制品在這個“羊背上的國家”變得頗受歡迎。随着在印度的業務開展得頗為順利,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将棉織品、毛織品、藍靛、香料、蔗糖、珠寶、糧食、藥材運到歐洲,超額收益之旅正式拉開帷幕。
然而在中國市場仍然是一籌莫展,直到鄭成功收複台灣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才結束了在台灣的經營,再加上金主荷蘭在不斷受到英國和法國的本土打擊後,财政陷入危機,逐漸退出了亞洲市場。英國公司乘機在廣州建立了第一個貿易前站,從此,英國東印度公司與清朝政府開始了長達2個世紀的糾葛。
02
逐利、瘋狂的資本
在中國的三大件茶葉、瓷器、絲綢風靡世界後,中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生産國,在對外貿易中掌握财富密碼,僅茶葉這一項,每年出口的價值約合白銀1億兩。
英國東印度公司不是中西方貿易的開拓者,但卻很快超過荷蘭成為中西方貿易最大主顧和壟斷者。由于英國東印度公司掌握了這些奢侈品在西方市場的定價權,與清朝政府的交易更為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帶來了巨額利益,其中茶葉成為了核心的商品。茶葉成了英國的大衆消費品,茶葉消費數量巨大,每年輸入大英帝國的茶葉平均價格約為 2萬磅,平均每人每年超過兩磅。
英國進口中國茶葉數量表1(機關:擔)
英國進口中國茶葉年均數量表2(機關:擔)
資本是逐利的,100%的利潤能讓人铤而走險,300%的利潤讓人勇于踐踏一切,最多的一年利潤達到330萬英鎊左右,一度接近英國當年GDP的10%。面對如此的高額利潤,英國東印度公司還不滿足,決定“偷師學藝”,擴大利潤。
羅伯特·福瓊作為一名園藝師,登上了曆史舞台。他在國内一個買辦的協助下,先後來到黃山、武夷山學習制茶技藝,先後帶走了2萬多株茶樹苗和1萬多棵樹種,還花重金偷偷帶走了8名制茶勞工。在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高原一帶,福瓊種下了第一批種子,先後培育出大吉嶺紅茶、錫蘭紅茶等,減少了對中國茶的輸入,自産自銷極大擴大了利潤。
由于清朝時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清政府在英國公司帶來的貨物清單裡沒找到必需品,相比巨大的進口資料,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出口資料就沒那麼好看了。即使在面對同類産品,雖然工業社會的生産成本降低,但是加上運輸成本、關稅成本後,英國産品的市場價格遠遠高于中國同類産品,是以嚴重滞銷。
對于英國公司來說,巨大的貿易逆差雖然不是他們的本意,但是進口的巨大利潤讓他們也樂意接受的。但是,在東印度公司和北美弗吉尼亞公司源源不斷的棉花原材料刺激下,已經完成資産階級革命的英國本土又開始了如火如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于這些新興的資産階級,無法容忍的是,工業社會生産的,足以讓他們驕傲的産品竟然無法進入中國的市場,這也預示着清朝的危機即将來臨。
03
邪魅的一笑,瑟瑟發抖的清政府
對于英國國内新興資産階級來說,他們可不是為了每年收取東印度公司上交的稅收,而是要把自己的工業結晶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是以,在強烈要求下,英政府試圖扭轉貿易逆差問題。
首先英政府嘗試采用外交手段來解決貿易問題。1792年9月23日,英國政府任命喬治·馬戛爾尼為特使,以為乾隆皇帝賀壽為名出訪中國,并向乾隆皇帝提出自由貿易的要求,但結果遭到了拒絕。1816年,英國特使阿美士德再度訪華,主要目的仍舊是希望清政府能夠開放市場,允許自由貿易活動,最終連嘉慶皇帝的面都沒見到。
外交的失敗,讓英政府轉而尋求非正常貿易方式。在英國國内金融智囊團的建議下,東印度公司決定實行“套彙貿易”。主要是流程是用白銀從中國購入黃金,再将黃金運回本國,從本國購買白銀,再到中國購入黃金,這一套邏輯基于的前提是當時中國的金價約為歐洲的三分之二,存在着巨大的套利空間。雖然獲利頗豐,但是套彙貿易活動的成本較高,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且黃金在海運過程中風險很大,貿易規模無法擴大。更重要的是,對于英國政府而言,從套彙貿易中得不到期望的利益。
而此時的英國本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了,英國工業受到重創,大量商品過剩,隻有開辟新的市場才能夠渡過難關。
英政府強烈要求東印度公司給出解決方案,正當東印度公司一籌莫展時,他們看了看屋外成片的罂粟種植園,露出了邪魅的一笑,笑聲足以讓清政府瑟瑟發抖,林則徐也即将被推上曆史舞台。
04
最後一道防線被突破
雖然世界人民都知道鴉片的危害,但是在高額的資本利潤刺激下,大量的港腳商人被東印度公司推到了前面,他們帶着公司配置設定的鴉片來到了廣州,從零售做起,更加壯觀的是在虎門外面有五十隻30噸到300噸的大型船, 在内河裡有30多艘船, 從城東面的虎門到城西面的花地,全是準備卸貨的鴉片。一般通過兩種折現管道,一種是用鴉片換成白銀,再把這些白銀運到印度、孟加拉,換成黃金後再運回國内,另外一種是用鴉片來支付茶葉、瓷器、絲綢的費用。鴉片貿易降低了套彙成本,擴大了套彙規模,同時也不斷消耗着清政府的貨币儲備,更加重要的是貿易開始出現了順差。
繁忙的廣州鴉片貨運
量變最終引起了質變,由于鴉片輸入的急劇增加,僅1820-1840年間,中國外流白銀約在1億兩。清王朝在繼承明朝龐大的銀錢儲備情況下,國庫和貨币的流通出現嚴重的短缺,清王朝的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
中英兩國的貿易地位完全的改變,驚動了清王朝的高層。道光皇帝在林則徐的多次勸谏下,下定決心要禁煙。
1838年在道光皇帝的期望下,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全面主持禁煙工作。由于廣東是鴉片主要輸入地,而廣州更是鴉片走私的中心和最大的鴉片交易場所,林則徐趕赴了廣州。林則徐到達廣州後,主要的工作是禁煙、繳煙火、銷煙。面對英國領事義律的武裝挑釁, 林則徐莊嚴地向世界宣告“我們不怕戰争”。
第一次鴉片戰争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争爆發了,本來主張戰争的道光帝,眼見工業社會下建造的巨大英艦迫近,兵峰直指直隸,面對船堅炮利,道光帝開始動搖,懲辦了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
其實林則徐是無法左右戰局的,因為他始終無法改變巨大的生成關系和生産力之間存在的差異。
結果可想而知,清政府以戰敗結束這場戰事,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割地賠款。更可怕的是,廣州、廈門、福州、甯波、上海為通商口岸,東印度公司徹底撕下了僞裝的面具,在各大通商口岸公開售賣鴉片,加劇了清政府白銀的流失進度,中國貨币市場徹底失去了最後一道防線。
《南京條約》簽約
05
金本位和銀本位的鬥争
經曆了資産階級革命後英國率先完成了生産關系的更新,在海外殖民公司(亞洲的東印度公司、美洲的弗吉尼亞商貿公司、非洲商貿公司)的高歌猛進後,持有了大量的黃金和白銀。在和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進行交易時,發現中國這個市場以白銀為主要貨币,并且商品的價格還一直在漲價,作為志在“日不落”的國家來說,肯定繞開白銀,以其他貨币(黃金)作為準備金,來阻擊白銀貨币的價值,來達到控制這個國家财政的目的。
東印度公司作為英國政府海外市場的絕對主力,理所應當地承擔起了阻擊白銀的角色。是以某種意義上說,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并不是靠槍炮打開了中國市場,而是靠金融工具長期蠶食和控制中國的經濟、貿易活動,鴉片戰争的輕炮隻是徹底撕下了真實面目——金本位取代銀本位。
我認為,清朝的崩潰是生産關系跟不上生産力的發展,隻是林則徐在改變舊的生産關系的前提下,是無法救治清王朝這艘已經漏水的大船了,而且這艘大船也已經無法掉頭了,東印度公司和鴉片戰争隻是在這艘大船上了紮了一個大洞。
受損的清朝戰船
工業社會積攢下來的寶貴經驗是,工業制造加上金融大棒,這兩個工具面對舊的生産關系是無往而不利,所向無敵的存在。工業制造的降維打擊和金融工具的控制互相配合,基本掌握了舊的生産關系的命脈,這對于現今的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警醒,清朝已經回到了它真實的全球地位中,但如今的中國也更應回到我們理所應當的地位上,因為我們也不允許自稱從實力的角度同我們進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