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于網絡
在很多人看來,王維是個近乎完美的名字。确實,哪怕對李白、杜甫等人,曆來都有人不以為然。惟獨對王維,少見批評之詞,隻有宋朝人嘀咕了幾句:人品不好,詩也不必讀了。
不過按照現代眼光,在宋朝流行起來的那套禮教觀念基本屬于變态,王維的失節自可原諒。但這對于王維本人,大約還是不能忘懷的慘痛。
因為長得帥是以中狀元
開元、天寶是盛唐的頂峰,那些光彩四溢的絕世人物就證明了那個時代的偉大。奇怪的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很多奇才都命運多舛,王維也沒有躲過這一宿命。
大唐盛産天才,猶如山東出産大蔥、四川多産辣椒那麼自然。王維也是這些天才中的一個,他9歲能文,17歲就寫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名句,21歲就中了狀元。
唐朝的進士是有名的難考,多少大腕在進士考試前落馬,連老杜那樣的人物都未能得逞,王維卻生生地拿了一個進士頭名,絕對是少年得志。
但王維能把狀元抱回家,不單單是文化課成績好,還因為他是大帥哥,而且才藝表演出衆。看看出土的唐三彩,就知道唐朝人的審美趣味和現代人不大一樣,楊貴妃不就是一位胖美人嗎?是以王維到底怎麼帥法,是周潤發型還是劉德華那種款式,都不太好猜。隻知道他皮膚白皙,容貌俊美,很可能走的是F4的路子。
參加進士考試之前,傳聞狀元已經内定,王維就去找皇室宗親岐王想辦法。當時進士考試隻要能夠中榜,就是無比榮耀的事情,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也不過就是中了個進士,很多人考了一輩子都沒鬧上。可聽見狀元落入他人之手,王維就很不甘心地急于發動社會關系,可見年輕時候的王維心氣之高。
這事岐王也說了不算,但岐王夠哥們兒,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給王維出了個主意。岐王讓王維盡心修飾打扮後,帶着他到了九公主的府邸,說是來獻上酒樂。王維精心修飾過的帥哥形象先聲奪人,等他很有火候的琵琶獨奏曲《郁輪袍》一上演,立刻就把九公主給迷倒了。據說旁邊還有好些伴舞的演員,就像莫文蔚的演唱會,綠葉配紅花,效果一下就出來了。
公主一問之下,王維就把他的作品拿了出來,公主看了大吃一驚:這都是自己平時常讀的,還一直以為是古人的詩篇。馬上請王維入上座。就這樣,靠着公主的大力提攜,王維狀元到手。
這有點兒類似選美比賽前先到評委家拉選票。但在唐朝,走動社會關系是正常行為,還有一個專用名詞叫“幹谒”。王維獲勝畢竟不是光靠形象,也憑借才名遠播,是當之無愧的實力派。
因為畫得好是以能治病
除去寫詩做文,繪畫、音樂、書法王維樣樣大拿。
關于王維的畫最神的牛皮是宋朝的秦觀吹的,此人就是民間傳說中被蘇轼的小妹三次難倒的那位著名詞人。這位以多愁善感著稱的秦觀老師有一次莫名其妙地久病不愈,什麼辦法都用了就是不成。秦觀的一位朋友帶着王維畫的《辋川圖》來看望他,說你看看這幅畫試試,秦觀看了幾天,居然病就痊愈了。
這事情說得神乎其神,但秦觀也不是無名之輩,憑空這樣信口開河好像也沒有必要。或許事有湊巧,或許書畫家往往長壽,其中多少有些養生的道理。不管怎麼樣,王維的畫曆來被擡得很高,境界号稱不是凡人能夠達到的,王維也被尊為中國山水畫南派的鼻祖。
王維的音樂也是專業水準,并不是隻能糊弄糊弄公主。他進十及第後做的第一個官就是太樂丞,類似皇家愛樂樂團總指揮,是卡拉揚那個級别的。不料闖禍就闖在這個職位上。王維手下的演員們不知怎麼心血來潮,私下組織表演了一場舞黃獅。按定制,這個節目隻有皇帝老子才能欣賞,王維是以獲罪,被打發出長安,貶谪到地方上當小官去了。
曾經有人拿了一幅《按樂圖》給王維看,圖上畫的是演員在演奏音樂。王維看了說,這畫的是演奏到《霓裳》曲第三疊第一拍時的情景。有好事之徒找來樂工,演奏到王維說的那個地方,果然和圖中畫的一樣。這樣的傳說,大概也隻會在繪畫和音樂都精通的王維身上才有。
像畢加索那樣的藝術家過一段時間就必然換個情人,據說這是藝術激情所緻,王維當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藝術家,但他沒有這個雅興。王維30歲夫人早逝,此後一直到死他不但沒有再婚,而且始終獨居一室。用情之專一,現在的新好男人比起來簡直不算回事。看看同時期的李白、晚一些的白居易、杜牧等人的拈花惹草,我們心中就有數:唐朝的社會風氣在這方面不怎麼講究。王維是以顯得格外另類,這大概也是後世王維的“粉絲”中有一大批MM的原因。
因為降叛黨是以留污點
宋朝人挑王維人品的毛病,就因為王維在安祿山的僞政府裡任過職。
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勢如破竹,唐王朝撒丫子開溜,王維腿腳慢了一點,被安祿山俘虜了。王維沒辦法,弄了些藥吃下去假裝說不出話,想借此躲過出仕。但王維名聲太大,安祿山很需要他這樣的人物在自己的政府充門面,硬是讓王維當了個官。
一天,安祿山大擺筵席,把唐王朝的宮廷樂工拉來演奏助興,樂工們觸景生情止不住流淚,其中有一個更是哭出了聲,安祿山二話沒說就把他給分屍了。王維聽說後悲傷不已,寫了一首懷念唐王朝的詩。唐王朝撥亂反正後,出任僞職的多半掉了腦袋,王維因為有這首詩作證,加上他弟弟請求削官為他贖罪,王維隻被輕輕發落、貶職了事。但是,投降變節成為洗刷不掉的污點,王維終生都以此事為恨。
對王維人格的另一個疑問,是他是否向著名大反派李林甫獻過媚。王維進入仕途後一直不很順利,後來王維向宰相張九齡求助,張九齡覺得王維是人才,找機會提拔了王維。張九齡這樣的文人宰相,論政治鬥争遠不是老奸巨滑的李林甫的對手,在對壘中以敗陣告終。
李林甫的為人行事自然是為正人君子所不齒。然而唐明皇一次遊覽骊山後賦詩,李林甫拍馬屁和了一首,王維竟然又和了李林甫一首,其中大大恭維了李林甫一通。不論于公于私,王維這活幹得好像都不太夠意思。
不過也有種說法認為王維的詩表面是吹噓,實際是挖苦李林甫。文言尤其是文言詩詞的一個好處是,意思經常含混不清,這麼解釋說得通,那麼解釋也有道理。這樣不但給後世的研究者找到了飯碗,也給文人提供了飯後消食的玩具。
但是這些細節或許并不重要,王維更多留下的,是他抒寫的那些優美意境和激昂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