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则徐与全球化:清朝,回到了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林则徐与全球化:清朝,回到了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焦虑的林则徐

01

一个重大的圈

1600年,来自英国的一群年轻的草根创业者来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办公室,希望能在海外开辟代理业务,女王看了看桌上的世界地图,用手指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于是,这群年轻人拿着女王颁发的“代理合同”和“特许经营许可证”,成立了一家公司,这就是后世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一手创立的这家公司,会在240年后对大清王朝的财政造成致命伤害,更想不到一个叫林则徐的官员,会成为蝴蝶效应的一环。

林则徐与全球化:清朝,回到了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东印度公司上船

早期由于没有足够的启动资本,他们开始吸纳商人、贵族、地主、冒险家作为股东。

经过“郑和七下西洋”的盛世,大明王朝的金银珠宝,瓷器,茶叶,丝绸等高档品,更是使得这群英国冒险家眼里满是精光。于是,这群创业者带着自己的家底和吸纳过来的启动资金,从泰晤士河口驶向了遥远的东方。奈何他们不知道的是,遥远的大明王朝只允许官方的朝贡贸易,对民间贸易仍然是不许可的,主要是因为来自日本九州的倭寇在大明的沿海劫掠、走私交易。

林则徐与全球化:清朝,回到了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郑和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荷兰贸易公司,也就是后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创业初期的第一笔买卖,选择了在非洲西海岸抢劫了一艘葡萄牙商船。随着他们将各种奇珍异宝带回英国本土,公司利润也越来越高,经营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印尼群岛到日本的九州,再到明朝的福建,都出现了东印度公司的身影。

有趣的是,在日本九州设立的分公司在开业10年后,面对竞争对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巨大压力,英国东印度公司只能退出了日本市场,并且与明朝政府也只开展了零星的交易,最终公司选择将业务专注于南亚次大陆,主要是孟买和印度。

由于当时英国国内主要的服装原料是亚麻和羊毛,在见识过质地优良的印度棉织品后,千百年来一直穿着亚麻布和羊毛衣的欧洲人,最终发现了棉布的价值。色泽经久不褪、利于漂洗又轻便的印度棉布开始风行起来了,棉纺织制品在这个“羊背上的国家”变得颇受欢迎。随着在印度的业务开展得颇为顺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将棉织品、毛织品、蓝靛、香料、蔗糖、珠宝、粮食、药材运到欧洲,超额收益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然而在中国市场仍然是一筹莫展,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才结束了在台湾的经营,再加上金主荷兰在不断受到英国和法国的本土打击后,财政陷入危机,逐渐退出了亚洲市场。英国公司乘机在广州建立了第一个贸易前站,从此,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清朝政府开始了长达2个世纪的纠葛。

02

逐利、疯狂的资本

在中国的三大件茶叶、瓷器、丝绸风靡世界后,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生产国,在对外贸易中掌握财富密码,仅茶叶这一项,每年出口的价值约合白银1亿两。

英国东印度公司不是中西方贸易的开拓者,但却很快超过荷兰成为中西方贸易最大主顾和垄断者。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掌握了这些奢侈品在西方市场的定价权,与清朝政府的交易更为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带来了巨额利益,其中茶叶成为了核心的商品。茶叶成了英国的大众消费品,茶叶消费数量巨大,每年输入大英帝国的茶叶平均价格约为 2万磅,平均每人每年超过两磅。

林则徐与全球化:清朝,回到了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英国进口中国茶叶数量表1(单位:担)

林则徐与全球化:清朝,回到了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英国进口中国茶叶年均数量表2(单位:担)

资本是逐利的,100%的利润能让人铤而走险,300%的利润让人勇于践踏一切,最多的一年利润达到330万英镑左右,一度接近英国当年GDP的10%。面对如此的高额利润,英国东印度公司还不满足,决定“偷师学艺”,扩大利润。

罗伯特·福琼作为一名园艺师,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在国内一个买办的协助下,先后来到黄山、武夷山学习制茶技艺,先后带走了2万多株茶树苗和1万多棵树种,还花重金偷偷带走了8名制茶工人。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福琼种下了第一批种子,先后培育出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等,减少了对中国茶的输入,自产自销极大扩大了利润。

由于清朝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清政府在英国公司带来的货物清单里没找到必需品,相比巨大的进口数据,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出口数据就没那么好看了。即使在面对同类产品,虽然工业社会的生产成本降低,但是加上运输成本、关税成本后,英国产品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中国同类产品,因此严重滞销。

对于英国公司来说,巨大的贸易逆差虽然不是他们的本意,但是进口的巨大利润让他们也乐意接受的。但是,在东印度公司和北美弗吉尼亚公司源源不断的棉花原材料刺激下,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本土又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于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无法容忍的是,工业社会生产的,足以让他们骄傲的产品竟然无法进入中国的市场,这也预示着清朝的危机即将来临。

03

邪魅的一笑,瑟瑟发抖的清政府

对于英国国内新兴资产阶级来说,他们可不是为了每年收取东印度公司上交的税收,而是要把自己的工业结晶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在强烈要求下,英政府试图扭转贸易逆差问题。

首先英政府尝试采用外交手段来解决贸易问题。1792年9月23日,英国政府任命乔治·马戛尔尼为特使,以为乾隆皇帝贺寿为名出访中国,并向乾隆皇帝提出自由贸易的要求,但结果遭到了拒绝。1816年,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再度访华,主要目的仍旧是希望清政府能够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活动,最终连嘉庆皇帝的面都没见到。

外交的失败,让英政府转而寻求非正常贸易方式。在英国国内金融智囊团的建议下,东印度公司决定实行“套汇贸易”。主要是流程是用白银从中国购入黄金,再将黄金运回本国,从本国购买白银,再到中国购入黄金,这一套逻辑基于的前提是当时中国的金价约为欧洲的三分之二,存在着巨大的套利空间。虽然获利颇丰,但是套汇贸易活动的成本较高,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黄金在海运过程中风险很大,贸易规模无法扩大。更重要的是,对于英国政府而言,从套汇贸易中得不到期望的利益。

而此时的英国本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了,英国工业受到重创,大量商品过剩,只有开辟新的市场才能够渡过难关。

英政府强烈要求东印度公司给出解决方案,正当东印度公司一筹莫展时,他们看了看屋外成片的罂粟种植园,露出了邪魅的一笑,笑声足以让清政府瑟瑟发抖,林则徐也即将被推上历史舞台。

04

最后一道防线被突破

虽然世界人民都知道鸦片的危害,但是在高额的资本利润刺激下,大量的港脚商人被东印度公司推到了前面,他们带着公司分配的鸦片来到了广州,从零售做起,更加壮观的是在虎门外面有五十只30吨到300吨的大型船, 在内河里有30多艘船, 从城东面的虎门到城西面的花地,全是准备卸货的鸦片。一般通过两种折现渠道,一种是用鸦片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到印度、孟加拉,换成黄金后再运回国内,另外一种是用鸦片来支付茶叶、瓷器、丝绸的费用。鸦片贸易降低了套汇成本,扩大了套汇规模,同时也不断消耗着清政府的货币储备,更加重要的是贸易开始出现了顺差。

林则徐与全球化:清朝,回到了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繁忙的广州鸦片货运

量变最终引起了质变,由于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仅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清王朝在继承明朝庞大的银钱储备情况下,国库和货币的流通出现严重的短缺,清王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中英两国的贸易地位完全的改变,惊动了清王朝的高层。道光皇帝在林则徐的多次劝谏下,下定决心要禁烟。

1838年在道光皇帝的期望下,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全面主持禁烟工作。由于广东是鸦片主要输入地,而广州更是鸦片走私的中心和最大的鸦片交易场所,林则徐赶赴了广州。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主要的工作是禁烟、缴烟火、销烟。面对英国领事义律的武装挑衅, 林则徐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我们不怕战争”。

林则徐与全球化:清朝,回到了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工业社会下建造的巨大英舰迫近,兵峰直指直隶,面对船坚炮利,道光帝开始动摇,惩办了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

其实林则徐是无法左右战局的,因为他始终无法改变巨大的生成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的差异。

结果可想而知,清政府以战败结束这场战事,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割地赔款。更可怕的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东印度公司彻底撕下了伪装的面具,在各大通商口岸公开售卖鸦片,加剧了清政府白银的流失进度,中国货币市场彻底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

林则徐与全球化:清朝,回到了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南京条约》签约

05

金本位和银本位的斗争

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率先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升级,在海外殖民公司(亚洲的东印度公司、美洲的弗吉尼亚商贸公司、非洲商贸公司)的高歌猛进后,持有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在和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进行交易时,发现中国这个市场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并且商品的价格还一直在涨价,作为志在“日不落”的国家来说,肯定绕开白银,以其他货币(黄金)作为准备金,来阻击白银货币的价值,来达到控制这个国家财政的目的。

东印度公司作为英国政府海外市场的绝对主力,理所应当地承担起了阻击白银的角色。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并不是靠枪炮打开了中国市场,而是靠金融工具长期蚕食和控制中国的经济、贸易活动,鸦片战争的轻炮只是彻底撕下了真实面目——金本位取代银本位。

我认为,清朝的崩溃是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只是林则徐在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是无法救治清王朝这艘已经漏水的大船了,而且这艘大船也已经无法掉头了,东印度公司和鸦片战争只是在这艘大船上了扎了一个大洞。

林则徐与全球化:清朝,回到了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受损的清朝战船

工业社会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是,工业制造加上金融大棒,这两个工具面对旧的生产关系是无往而不利,所向无敌的存在。工业制造的降维打击和金融工具的控制相互配合,基本掌握了旧的生产关系的命脉,这对于现今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警醒,清朝已经回到了它真实的全球地位中,但如今的中国也更应回到我们理所应当的地位上,因为我们也不允许自称从实力的角度同我们进行对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