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留住鄉愁562——昌樂縣後河野

作者:五木燧火

後河野村

【來曆淵源】後河野村于明朝萬曆年間由臨朐縣蔣峪鎮常莊樓村劉氏人家遷來,定居于汶河西岸,原村名為汶上莊,後因位于河野村北,更名為後河野村。1960年-1962年因修建高崖水庫,劉氏族人積極響應黨和政府号召,搬離水源充沛、平原沃野的老村,一分為二分别向東西搬遷,大部分人口西遷1公裡至現村址,劃為3個生産隊,少部分人口東遷,設為第四生産隊,并沿用原村名。1980年,第四生産隊單獨建村,取名東後河野村。

【區劃沿革】1944 年 11 月村莊解放後歸臨東縣牛河區管轄, 1945 年 10 月改劃昌樂縣,1948 年昌濰解放後重歸臨朐縣管轄,1996年6月改劃昌樂縣。

【地理方位】位于昌樂縣高崖水庫庫區西南端,汶河西岸,高崖水庫庫區管委會南2.8公裡,高崖水庫上遊,北、東、南分别與山坡村、東後河野村、前河野村相鄰,西與臨朐縣蔣峪鎮小亓村接壤, S224省道穿村而過。

【基本情況】自建村以後,後河野村人口全為同一家族劉姓所繁衍,後因婚姻動遷等,又增添了王、魏、秦、牛、勞、倪等姓。現村莊共占地1500畝,其中村址占地260畝,現戶籍人口310戶1162人,黨員43名, 2006年落實國家大中型水庫移民補助政策1014人。沿襲人民公社時期三個生産隊成員聚居區位,東北一隊稱小樹行(當地方言:huang),西北二隊稱泉子崖(當地方言:yai),大沂路南三隊稱杆子林,名稱由來考究不祥。現有耕地930畝,其中丘陵地 400畝,平原良田530畝,是人民公社時期全公社人人羨慕的小麥主産區,其餘為荒溝荒灘濕地。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後,曾引進推廣規模化瓜菜種植,成為當時群衆增收的支柱産業。在城市化程序不斷推進的時代大背景下,外出務工就業人員不斷增多,土地的糧食保障和經濟功能逐漸弱化,現主要種植林木、瓜菜、小麥、玉米、花生、芋頭、地瓜等經濟和糧食作物,規模化種植比例較低。

【經濟商貿】村莊未西遷時期,因地處“濰縣-高崖-蔣峪-馬站-南京”的交通要道線上,商賈熙攘,物流繁忙,加之村莊設有逢陰曆一、六集市,是方圓10公裡範圍内的商貿中心,油坊、糕點、鐵匠、锔匠、糧店、煙鋪、肉鋪等經營者衆多,逢集市之日販夫走卒、說唱賣藝、五行八作等營生業者紛至,村莊搬遷後集市日改為逢陰曆三、八,經貿愈加繁榮。公社時期,村内設有1處國營供銷社,村集體設有養豬場、肉店、粉皮廠、磨坊、油坊、果園、菜園等。上世紀八十年代始,随着經濟社會發展,锔匠、說唱賣藝等很多行當逐漸消失,一些新興行業,象各種超市、藥店、理發店等蓬勃發展起來,極大的友善了村民的生活。

【生産生活環境】解放前為防止盜匪侵害,村莊周圍建有堅固圍子牆,四邊設有城門,其中北門為主門,東門内有2條河流,現在城牆遺迹早已隐沒不辯。村内戶戶門口都栽植一棵槐樹,是因為社會上流傳着一句俗語:“門口一棵槐,錢财自己來”。發源于沂山百丈崖的汶河沿村東向北彙入濰河流入渤海,河内魚類資源豐富。2007年由政府投資建成了汶河橋,結束了淌水或乘船才能過河的曆史,極大的改善了出行條件,促進了發展。汶河兩岸原有寬近百米、長逾兩千米的的柳樹林,夏天可在此避暑,冬天可采幹柴,是村民心向之、念護之的地方,1985年采伐後未再新植。村西丘陵原有大片百年以上樹齡的松樹林,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砍伐。建國後為防治汛期水患,村中沿大沂路北側建有1條十多米寬的石碶排水溝,從西嶺下來的洪水可順暢地排入汶河,後因客觀和現實原因不斷變窄,排水防災功能大幅下降。

【人文風貌】後河野村鐘靈毓秀,賢達輩出,一貫尊師重教、學風濃厚,村風淳樸、鄰裡和諧,村民仁義忠厚、孝老愛親。清朝道光十三年,道光皇帝為表彰後河野村太學士劉敬臣之妻李孺人孝敬公婆的模範事迹,欽命翰林院侍講學士提督山東學政為其題字“顔姜遺範”并勒石。原石碑立于大沂路東側,是當時遠近聞名的路标,文革時期遭破壞,碑石被用作山坡村東大沂路邊一石橋橋闆,2011年大沂路白塔段拓寬柏油時被發現,現存于高崖水庫庫區管理服務中心院内,碑座、碑帽已無處尋找。曾任《沂山詩詞》主編的劉敬臣近親後代劉鎮宗作詩贊曰:“……河原厚土英先毓,诰命豐碑奠聖台”。解放後,後河野村在黨的上司下,十分重視科學技術推廣應用和精神文化生活建設,先後成立了農業技術隊、農業機械隊、電影放映隊、呂劇演出隊等,并選拔優秀文藝人才參加上級的農業學大寨文藝宣傳隊,從後河野村走出去的管理、技術、醫護、教師、藝術等行業翹楚遍布全國各地,博士碩士人才不斷湧現,是遠近廣泛贊譽的傳統文化村。現村内設有一處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能滿足村民日常尋醫問診基本需求。建有一支秧歌隊和一支廣場舞舞蹈隊,每逢傳統節日便開展集中活動,平時自娛自樂,陶冶情操。每年清明節,“轉秋千”是後河野村必設的傳統民俗娛樂項目,吸引了周邊十多個村的村民,尤其是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前來“跳龍門”。

【文化教育】解放前受條件限制,村民受教育主要靠私塾先生教授 《四書》、《五經》。1950年,建有初級國小一處,逐年招收一至四年級适齡兒童學習,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改為學制完整的後河野國小。1980年前河野國小并入後河野國小,2005年山坡國小又并入,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 2009年後河野國小整體并入高崖水庫庫區景茂國小。1977年,後河野村與前河野村、建新村聯合建設一所初級中學-河野聯中,招收前河野、後河野和建新3個村的學生。1979年東前韓聯中并入,1981年洛村聯中又并入,彼時河野聯中招收前河野、後河野、洛村、建新以及汶河東岸村共十多個村的學生。1995年,該校整體并入白塔中學。

【河野八景】後河野村村民一直口口流傳着一首《河野八景》詩,是對原村莊環境和村民生産生活場景的形象概括和藝術描述:

河野北門城阙沖,顔姜遺範是名功;

西嶺松林小寒雪,東河柳行大暑風;

村内幾家開小鋪,趕集一六沙溝中;

門前古槐招百鳥,東門裡内卧二龍。

【革命烈士】舊社會,後河野村族人積極參加共産黨上司的革命活動,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犧牲了生命。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農曆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六日)晚間,時任蔣峪區農救會會長的劉汝風秘密回村,動員青年參加解放軍,組織群衆支援前線,因内奸告密,與本村民兵隊長劉豐亭、自衛團長劉會同、農救會長劉同富一同落入國民黨還鄉團魔爪,他們甯死不降,在臨朐縣柳山寨被敵人活埋,壯烈犧牲,被編入《山東省臨朐縣革命烈士英名錄》。

留住鄉愁562——昌樂縣後河野

後河野

留住鄉愁562——昌樂縣後河野
留住鄉愁562——昌樂縣後河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