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留住乡愁562——昌乐县后河野

作者:五木燧火

后河野村

【来历渊源】后河野村于明朝万历年间由临朐县蔣峪镇常庄楼村刘氏人家迁来,定居于汶河西岸,原村名为汶上庄,后因位于河野村北,更名为后河野村。1960年-1962年因修建高崖水库,刘氏族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搬离水源充沛、平原沃野的老村,一分为二分别向东西搬迁,大部分人口西迁1公里至现村址,划为3个生产队,少部分人口东迁,设为第四生产队,并沿用原村名。1980年,第四生产队单独建村,取名东后河野村。

【区划沿革】1944 年 11 月村庄解放后归临东县牛河区管辖, 1945 年 10 月改划昌乐县,1948 年昌潍解放后重归临朐县管辖,1996年6月改划昌乐县。

【地理方位】位于昌乐县高崖水库库区西南端,汶河西岸,高崖水库库区管委会南2.8公里,高崖水库上游,北、东、南分别与山坡村、东后河野村、前河野村相邻,西与临朐县蒋峪镇小亓村接壤, S224省道穿村而过。

【基本情况】自建村以后,后河野村人口全为同一家族刘姓所繁衍,后因婚姻动迁等,又增添了王、魏、秦、牛、劳、倪等姓。现村庄共占地1500亩,其中村址占地260亩,现户籍人口310户1162人,党员43名, 2006年落实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补助政策1014人。沿袭人民公社时期三个生产队成员聚居区位,东北一队称小树行(当地方言:huang),西北二队称泉子崖(当地方言:yai),大沂路南三队称杆子林,名称由来考究不祥。现有耕地930亩,其中丘陵地 400亩,平原良田530亩,是人民公社时期全公社人人羡慕的小麦主产区,其余为荒沟荒滩湿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曾引进推广规模化瓜菜种植,成为当时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外出务工就业人员不断增多,土地的粮食保障和经济功能逐渐弱化,现主要种植林木、瓜菜、小麦、玉米、花生、芋头、地瓜等经济和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比例较低。

【经济商贸】村庄未西迁时期,因地处“潍县-高崖-蒋峪-马站-南京”的交通要道线上,商贾熙攘,物流繁忙,加之村庄设有逢阴历一、六集市,是方圆10公里范围内的商贸中心,油坊、糕点、铁匠、锔匠、粮店、烟铺、肉铺等经营者众多,逢集市之日贩夫走卒、说唱卖艺、五行八作等营生业者纷至,村庄搬迁后集市日改为逢阴历三、八,经贸愈加繁荣。公社时期,村内设有1处国营供销社,村集体设有养猪场、肉店、粉皮厂、磨坊、油坊、果园、菜园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锔匠、说唱卖艺等很多行当逐渐消失,一些新兴行业,象各种超市、药店、理发店等蓬勃发展起来,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活。

【生产生活环境】解放前为防止盗匪侵害,村庄周围建有坚固围子墙,四边设有城门,其中北门为主门,东门内有2条河流,现在城墙遗迹早已隐没不辩。村内户户门口都栽植一棵槐树,是因为社会上流传着一句俗语:“门口一棵槐,钱财自己来”。发源于沂山百丈崖的汶河沿村东向北汇入潍河流入渤海,河内鱼类资源丰富。2007年由政府投资建成了汶河桥,结束了淌水或乘船才能过河的历史,极大的改善了出行条件,促进了发展。汶河两岸原有宽近百米、长逾两千米的的柳树林,夏天可在此避暑,冬天可采干柴,是村民心向之、念护之的地方,1985年采伐后未再新植。村西丘陵原有大片百年以上树龄的松树林,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砍伐。建国后为防治汛期水患,村中沿大沂路北侧建有1条十多米宽的石碶排水沟,从西岭下来的洪水可顺畅地排入汶河,后因客观和现实原因不断变窄,排水防灾功能大幅下降。

【人文风貌】后河野村钟灵毓秀,贤达辈出,一贯尊师重教、学风浓厚,村风淳朴、邻里和谐,村民仁义忠厚、孝老爱亲。清朝道光十三年,道光皇帝为表彰后河野村太学士刘敬臣之妻李孺人孝敬公婆的模范事迹,钦命翰林院侍讲学士提督山东学政为其题字“顔姜遗范”并勒石。原石碑立于大沂路东侧,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路标,文革时期遭破坏,碑石被用作山坡村东大沂路边一石桥桥板,2011年大沂路白塔段拓宽柏油时被发现,现存于高崖水库库区管理服务中心院内,碑座、碑帽已无处寻找。曾任《沂山诗词》主编的刘敬臣近亲后代刘镇宗作诗赞曰:“……河原厚土英先毓,诰命丰碑奠圣台”。解放后,后河野村在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先后成立了农业技术队、农业机械队、电影放映队、吕剧演出队等,并选拔优秀文艺人才参加上级的农业学大寨文艺宣传队,从后河野村走出去的管理、技术、医护、教师、艺术等行业翘楚遍布全国各地,博士硕士人才不断涌现,是远近广泛赞誉的传统文化村。现村内设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满足村民日常寻医问诊基本需求。建有一支秧歌队和一支广场舞舞蹈队,每逢传统节日便开展集中活动,平时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每年清明节,“转秋千”是后河野村必设的传统民俗娱乐项目,吸引了周边十多个村的村民,尤其是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前来“跳龙门”。

【文化教育】解放前受条件限制,村民受教育主要靠私塾先生教授 《四书》、《五经》。1950年,建有初级小学一处,逐年招收一至四年级适龄儿童学习,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改为学制完整的后河野小学。1980年前河野小学并入后河野小学,2005年山坡小学又并入,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9年后河野小学整体并入高崖水库库区景茂小学。1977年,后河野村与前河野村、建新村联合建设一所初级中学-河野联中,招收前河野、后河野和建新3个村的学生。1979年东前韩联中并入,1981年洛村联中又并入,彼时河野联中招收前河野、后河野、洛村、建新以及汶河东岸村共十多个村的学生。1995年,该校整体并入白塔中学。

【河野八景】后河野村村民一直口口流传着一首《河野八景》诗,是对原村庄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场景的形象概括和艺术描述:

河野北门城阙冲,顔姜遗范是名功;

西岭松林小寒雪,东河柳行大暑风;

村内几家开小铺,赶集一六沙沟中;

门前古槐招百鸟,东门里内卧二龙。

【革命烈士】旧社会,后河野村族人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牺牲了生命。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农历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六日)晚间,时任蒋峪区农救会会长的刘汝风秘密回村,动员青年参加解放军,组织群众支援前线,因内奸告密,与本村民兵队长刘丰亭、自卫团长刘会同、农救会长刘同富一同落入国民党还乡团魔爪,他们宁死不降,在临朐县柳山寨被敌人活埋,壮烈牺牲,被编入《山东省临朐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留住乡愁562——昌乐县后河野

后河野

留住乡愁562——昌乐县后河野
留住乡愁562——昌乐县后河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