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h1>

第一次和蒸餌絲的相逢是在冬季,凜冽的寒風中,我們奔波一宿,街上零星的隻有幾家早點,一家不斷往外冒着熱氣,我們帶着一份早點而已的随意點了一份,而它給我們的滿是驚喜,而後從陌生到熟悉,再到每天必點,它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曲靖沿江一帶盛産優質稻米,好的食材很大程度決定了食物的口感,而曲靖喜食米制品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明代,民間至今還流傳着“狀元三大碗”,不知雲南的美食,美景是否治愈了失意的楊慎。而蒸餌絲在狀元品嘗後,一直在默默成長,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流行省内外。
蒸餌絲選用的是當地的筒子餌塊,切成細絲,蒸至酥軟。過程比較簡單但是對刀工的要求比較高,圖省事的朋友可以直接去菜場買。
一碗蒸餌絲好與壞完全取決于醬油和肉醬,兩者的搭配讓餌絲這種簡易食材變得出塵脫俗。肉醬,相對要容易些,用的是肉末,昭通醬,和甜面醬當然少不了去腥的姜末,小火慢炒,其他的就交給時間。而醬油正宗的曲靖蒸餌絲都有自己的一套秘方,旁人難以知曉。簡單點用一般的醬油代替也是一種味道。
如今的曲靖蒸餌絲已經是非遺項目,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以往的街邊小吃也早已登堂入室。每次相逢,它的味道還是一如從前,正像它的初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