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收複台灣的關鍵功臣姚啟聖,康熙數次想殺他,卻為什麼遲遲不動手

作者:阿瑪談史

世事本多空歡喜,唯力持本心,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而已。——暮雨箫潇

如果有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們一定會對姚啟聖這個人非常有印象,他的不卑不亢,能夠在官場上一直堅持本心的形象被表現的淋漓盡緻。在清軍入關統治天下之後,剛開始朝廷中的漢人大臣并不算多。

自古以來一直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在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之中,漢人大臣一般隻占少數,并且很少被真正信賴。但是他們又需要學習漢文化,通過漢人來管理漢人。是以曆史上很多在少數民族政權中任職的漢人大臣還是比較尴尬,不管是否盡心辦事,總避免不了被懷疑。不過,姚啟聖算是一個例外,甚至可以說是所有大臣中的一個例外。

收複台灣的關鍵功臣姚啟聖,康熙數次想殺他,卻為什麼遲遲不動手

這裡并不單單說他是漢人的身份,就算在兩千年曆史中的衆多名臣中,他也算是一個例外,以緻于當初康熙有好幾次都想直接殺了他。那麼,這個神秘的姚啟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姚啟聖出生于現在的浙江紹興,受環境的影響從小就有豪俠之氣,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在他一次前往蕭山遊玩的時候,正好遇到有兩名官兵在搶掠女子。要是一般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大多都會直接當沒看到。而有豪俠之氣的姚啟聖自然不同,他不僅要管,還要制定一個萬無一失的計劃。先是上前假裝讨好官兵,然後趁其不注意拔出佩刀結果了兩人,還将女子安全送回家。

收複台灣的關鍵功臣姚啟聖,康熙數次想殺他,卻為什麼遲遲不動手

除了敢于拔刀相助他人之外,姚啟聖的學習成績也非常不錯,曾在39歲那年拿到了鄉試的第一名。大家可不要看到将近四十歲才考取功名,就覺得他一般。其實在古代這種情況還是比較正常的,考生的年齡都普遍偏大一些,甚至有的人考了一輩子都沒有考上,要不然範進也不會因為中舉而高興的發了瘋。

在考取第一名後,他就被安排到廣東香山當知縣去了。當時,靠近海邊的地區都有海禁,就是将住在海邊附近的人們往内陸遷移,也算是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一部分。不過,就那些世代居住于海邊的人們而言,不能出海捕魚對于他們來說就是斷了生活來源。

收複台灣的關鍵功臣姚啟聖,康熙數次想殺他,卻為什麼遲遲不動手

于是,姚啟聖在香山任知縣的時候,偷偷開放了海禁。這下那些居民是高興了,但總會有人不樂意,上書彈劾姚啟聖私自開放海禁,他也是以被罷免了官位。直到後來在平三藩的過程中,因為表現不錯才又被重用,成為了福建總督。在那個時候來說,這個官位就是封疆大吏,算是一個地區的最高長官了。同時也正是因為在此當官,他也才有了後來收複台灣的機會。

當時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出兵攻占了的福建的一些地區,而此刻的姚啟聖可以說要錢沒錢、要人沒人。于是他四處奔走,收服了不少吳三桂的舊部,又自掏腰包籌備軍費,好在他家還是比較有錢,經得起他這樣折騰。

收複台灣的關鍵功臣姚啟聖,康熙數次想殺他,卻為什麼遲遲不動手

人和錢财都準備好後,姚啟聖又接連向康熙上書了十道奏折,詳細地說明了自己的戰略部署,而後便開始了長期的收複台灣計劃。先行出兵逐個收回福建的失地,使得鄭經不得不退守台灣。等到鄭經死後,他的兒子鄭克爽原本想稱臣進貢,可康熙不樂意,這才派遣施琅拿下台灣。總的來說,施琅算是撿漏了。

雖說姚啟聖為康熙做了很多事,但在他的心中從來沒有真正的想要歸順于朝廷,隻不過順應天下大勢不得已臣服于清朝。這也是為什麼康熙曾經想數次殺他的根本原因,康熙一心想要平衡滿人與漢人的關系,但偏偏姚啟聖跳出來一副從道不從君的樣子。

收複台灣的關鍵功臣姚啟聖,康熙數次想殺他,卻為什麼遲遲不動手

試問哪個皇帝甘心臣子不忠于自己,就算是放到一般地主、豪紳人家都不會樂意,更别說是掌管天下的皇帝了。不過,康熙雖然曾數次想殺了姚啟聖,但幸虧他還算一位明君,知道姚啟聖是難得的人才,是以才一直沒有動手;其次他知道姚啟聖不服自己,留着姚啟聖就是想讓對方徹底臣服,以及他所代表的千千萬萬不服滿人統治的漢人;最後,畢竟姚啟聖也沒有犯過什麼大錯,努力樹立好形象的康熙斷不會因一時氣憤自污名節。如果換作其他皇帝,可能姚啟聖已經死了很多次了。對于皇帝來說,往往效忠于他要比能力更為重要一些,畢竟在那個時候順從還是很重要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