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有人不可惜北宋的覆滅,不是嗎?我們敬佩那些為北宋延國祚的将帥,感謝那些為北宋真心着想的臣子。可,若要我們說出幾個抗金的名将,我們除了嶽飛,又還熟悉多少?南宋的另一根擎天柱,與嶽飛"同生死"的韓世忠,我們了解多少?

當北宋最年幼的皇帝宋哲宗趙煦繼位四年以後,元祐四年(1090)臘月,宋王朝将來的護國大将韓世忠也在風雪之中降生。
身為農家子弟,韓世忠沒有像他祖祖輩輩一樣再扛起鋤頭,挑起扁擔,而是醉心于拳腳功夫,勤于練武。
這個性格耿直又滿眼正義的少年,得到了鄉鄰的認可。十六七歲時,他就已經有了魁梧的身軀,是以鄉親們都說,像他這樣的人,就該去軍中為保家衛國獻自己的一份力。是以年滿十八後,韓世忠便離鄉參軍。
韓世忠生長在陝西北部,初入鄉州軍隊,"隸赤籍",駐紮在西北。當時北宋與西夏沖突不斷,韓世忠便很快奔波于前線。他"能騎生馬駒","挽強馳射"的本領有了用武之地。
崇甯四年(1105),西夏再度侵擾北宋,韓世忠所在部隊奉命前去抵禦來犯。軍隊行至銀州(今陝西省榆林市境内)時,遇到據城自守的西夏人。宋軍一時間難以攻下此城,韓世忠便一人"斬關殺敵将,擲首陴外"。
就是這樣一個勇武之士,從參軍以後便一路立功,站在抗擊北方侵略者的前線,逐漸成為與嶽飛一樣的抗金名将。在前線的那些年,韓世忠雖然沒有高官位,沒有數以萬計的兵馬,卻有"戰無不勝"的戰績和聲譽。隻是對于将傾的北宋大廈而言,這些還是不夠。是以當南宋建立之後,韓世忠也不得不換一個主子去跟随。
其實對于宋高宗,韓世忠确實是忠心耿耿。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發生兵變,宋高宗被挾持。當時韓世忠手下幾乎無兵,妻子梁紅玉也被叛軍俘虜,但他卻臨時召集數十士卒,先是訛了叛軍一把救回妻子,随後便率人迎擊叛軍,最後以命相搏,以少勝多,救出高宗。
此次叛亂被平定後,韓世忠又站上了抗金前線。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金朝名将完顔宗弼率大軍來犯,兩軍在江蘇一帶交手至次年三月,局面才向有利于南宋的一方發展。此時韓世忠手中約有士卒八千,但他卻将金軍逼入無路可退的黃天蕩(今江蘇省南京市境内),将其圍困四十八天。
巧的是,當時嶽飛軍也在黃天蕩附近,還曾為韓世忠軍圍困金軍搭了一把手。紹興四年(1134年)韓世忠出征迎戰金軍和僞齊軍隊,也是因為嶽飛收複了被僞齊占領的襄陽六郡,僞齊轉身向金軍求援。而韓世忠與嶽飛不僅在戰場上互相配合,在南宋朝堂,他倆也有可讓他們"同甘苦"的類似遭遇。
雖然那些年來韓世忠憑借戰功一路從一個農家子弟,白手起家,做到了少保,又是節度使,又是宣撫處置使,但在朝中主站主和的鬥争之中,還是敗下陣來。
紹興十一年(1141)四月,韓世忠還在努力發展軍隊,意圖好好教訓教訓撕毀盟約的金軍,收複失地時,宋高宗卻一道指令,将其擢升為樞密使,奪走韓世忠的軍權,明升暗降。
到這時候,韓世忠也想清楚了,自己再想要抗金衛國,也扳不倒得勢的秦桧,更無法讓宋高宗放下其對皇位的維護之心,是以黯然獻上軍中所積累的"軍儲錢百萬貫,米九十萬石,酒庫十五",以求自保。
相比于嶽飛的甯死不屈,韓世忠确實看上去有些失了血性。然而他手中無權,心有餘而力不足,也确實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嶽飛喪命,看着南宋偏安一隅。但他也确實放不下一直以來抗金的決心,毅然辭官歸鄉。無法再回到前線,而他至少還可以不與秦桧等同流合污。
歸鄉之後,宋高宗還念着早年韓世忠将他從叛軍手中救出一事,是以也給了韓世忠不少名譽和賞賜。但這些,對于一個不能再上戰場的武将而言,都沒什麼意義了。韓世忠開始自号清涼居士,閉門謝客,口不言兵,安安靜靜地去走他人生的最後一程。
紹興二十一年(1151)八月,病重的韓世忠與世長辭。也許在另一個世界,他與早他九年先去的嶽飛又能一起排兵布陣,繼續去揮灑自己的一腔熱血。
隻是這一年,在人間,"中興四将"隻剩下了張俊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