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歲還不會過馬路,小提琴天才與虎媽決裂20年,成功換不回童年

有一種類型的家長被稱為"虎媽"、"狼爸",在近幾年的親子關系問題中屢屢被提及。而陳美和她的"虎媽"之間的故事可能不同于我們所熟悉的勵志故事。

陳美21歲的時候選擇了與母親決裂,至今兩人都沒有和解。陳美是全球知名的小提琴獨奏家,她人生的前21年,在母親的操縱下看似過得一帆風順,斬獲國際獎項無數,實際上卻是十分痛苦不堪。

除了生日,練琴是陳美全年無休的活動,學校的功課也隻能往後排。練琴稍有出錯,母親就會對她非打即罵,在她在20歲時依然如此,甚至直到那時,她還沒有獨自過馬路的經曆。與母親決裂後的她重拾了自己的愛好——滑雪,并代表泰國參加了奧運會。

20歲還不會過馬路,小提琴天才與虎媽決裂20年,成功換不回童年

與其說是陳美學會了"跨界",更不如說是她用自己的實力對"虎媽"的一種"嘲諷"——沒有小提琴,我也能活出很精彩的人生。現在的陳美,沒有了虎媽的嚴厲管教,卻依舊能夠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大放異彩,不知道看到陳美現狀的母親,是否會對自己當年的教育進行反思。

近年來,虎媽式的教育方式在國内掀起了一陣熱潮。随之而來的,還有愈演愈烈的"雞娃"現象,也就是将孩子的生活填滿功課和任務,不斷給孩子打雞血,使他們不能停止拼搏的腳步。

20歲還不會過馬路,小提琴天才與虎媽決裂20年,成功換不回童年

"雞娃"現象,在電視劇中也時有出現,往往能夠引起觀衆們的同理心,在網絡上掀起讨論熱潮。藝術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這樣的事情已經不僅僅出現在某些家庭,而是出現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數量遠超我們的想象。在很多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孩子們從小就被培養着去做一些遠超他們年齡的事情,譬如在幼稚園就進行中英雙語的自主閱讀、背誦大量經典等等,都已經隻是稀松平常了。

20歲還不會過馬路,小提琴天才與虎媽決裂20年,成功換不回童年

這樣的教育,或許能夠培養出一個"精英"孩子,但這就等于成功嗎?即便這樣真的能夠達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難道人生的意義就僅僅在于成功嗎?

在這樣的家庭裡,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或許能夠通過這些"虎媽""狼爸"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們順從,但過度的苛責隻會适得其反。想必家長們也并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和自己決裂,或者是成為一個"惟父母命是從"的"媽寶"。

20歲還不會過馬路,小提琴天才與虎媽決裂20年,成功換不回童年

人生的意義并非隻有成功,"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讓自己快樂才叫做意義"。我們的教育如果把孩子都培養成一個個學識淵博但精神空洞的人,那樣的社會是多麼的可怕。精神層面的富足才是真正讓人受益終生。成功的定義也并不僅僅是成為一個"精英",換言之,世俗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成功。

沒有一個人能夠在精神層面無比空虛的情況下名利雙收或者擁有萬貫家财。像陳美這樣,在自我意識覺醒後選擇和母親決裂,并活出自己,已經是很好的結果。還有一些長期受到"雞娃"影響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叛逆心理,精神上的空虛會讓他們選擇去追求"刺激",甚至可能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0歲還不會過馬路,小提琴天才與虎媽決裂20年,成功換不回童年

而父母選擇成為"虎媽""狼爸"的理由,又有多少是真正對孩子有益的呢?一個孩子從小掌握八門外語,并不意味着他能夠用這些外語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可能隻是父母培養出的"精緻展品",一個徹頭徹尾的學習機器。這樣的孩子除了加劇社會的"内卷"之外,對社會沒有任何益處,唯一可能的,就是滿足父母的虛榮心。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不過是家長對于"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的美化罷了。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或許我們從"教育"二字本身就能夠找到答案——教書、育人。我們不僅僅要教會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擁有健全的人格。"虎媽""狼爸"或許在"教書"這個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模式難以達到的優勢,但在"育人"方面,實在還差得遠。